1983年建立的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列入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憑借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等優勢,這裡成為我國第一處、世界第二塊濱海濕地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産地。它還有一個獨特的名字,那就是“丹頂鶴的第二故鄉”。
春去秋來,每年我國約五分之四以上的野生丹頂鶴在這裡越冬。“鶴爸”李春榮在這裡為丹頂鶴越冬、繁衍保駕護航了25年。
每年約1000隻野生丹頂鶴到這越冬
這裡是丹頂鶴的第二故鄉
每天清晨,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科科長李春榮就帶着同事們在保護區内忙碌起來。
△巡護監測,是李春榮(右)和同事們的日常
每年秋冬季,候鳥南飛,保護區都會迎來成群的候鳥。在這些候鳥中,瀕危物種野生丹頂鶴的身影格外珍貴。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我國約五分之四以上,大概1000隻野生丹頂鶴在這裡越冬,這裡成為黑龍江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丹頂鶴南遷越冬的第二故鄉。
1974年出生的李春榮,從大學畢業後就紮根在此,25個春秋洗禮,如今的他已是一名濕地老兵。“我家就在保護區的附近,大學時我讀畜牧專業,畢業之前學校把我分配到保護區實習,機緣巧合之下跟丹頂鶴結下了不解之緣。”
建立保護區
點滴變化開始發生
丹頂鶴,栖息于開闊平原、沼澤、湖泊、草地、海邊灘塗等地帶。而面對南黃海、背靠蘇北平原的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丹頂鶴自在栖居的天然場所。
上世紀80年代,由于偷獵、捕食野味等行為,南遷丹頂鶴在保護區所在的黃海濕地越冬生存面臨嚴重危機。1983年,江蘇省鹽城地區沿海灘塗珍禽自然保護區在這裡成立。李春榮初到保護區從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人工繁育丹頂鶴。“當時的人們還不太能理解這其中的重要性。”
“居民靠海吃海,而形成保護區,特别核心區、緩沖區禁止任何生産經營活動、禁止捕撈,他們難免會抵觸。”李春榮說。
△丹頂鶴在保護區核心區覓食
李春榮深知,隻有保護做得好,讓這片濕地逐步轉化為讓百姓得實惠、可享受的家園,才能讓這份理解真正融入人們心間。
為了劃定保護區範圍,第一代保護區人用整整一年的時間,走遍了灘塗的每一寸土地,經過實地勘察、科學論證,确定了保護區界限。前人的努力,讓李春榮不敢辜負,他回憶,為了保證灘塗沼澤的原生态,他們甯可沿着坑坑窪窪的海堤公路在颠簸中前行,也不願為了舒适的行車條件而修築水泥路面。
科學管護、系統治理
第一次發現“萬鳥歸巢”
保護區發展到現在,已設立4個管理站,執法車、無人機、巡護執法船、高清視頻攝像頭全覆蓋,還和國家衛星遙感部門進行對接,使違法行為一目了然。這段時間,李春榮和同事們又加大了巡護頻次,時刻關注着濕地内水位的變化。
今年氣候幹旱、蒸發量大,生态補水、水系疏通、生物鍊構建等方面都是李春榮格外關心的細節,因為這些都是來此越冬的丹頂鶴及其他候鳥吃得飽、住得好的關鍵。
△多種珍稀鳥類在保護區自由翺翔
為進一步準确掌握鳥類特别是遷徙鳥類的組成、分布、數量及其栖息地的選擇、遷徙規律,保護區的科研團隊在今年9月份還進行了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秋季水鳥調查工作,共記錄到水鳥69種,第一次發現“萬鳥歸巢”。李春榮說:“從來沒看到過這種場景,生态環境越來越好,鳥越來越多,是我們的保護起成效了。”
"濕地要保護,社區要發展
這才是雙方有益的互動"
保護起了成效,李春榮和同事們還不滿足。分級管理、農旅結合、生态補償……更多能讓當地百姓從保護區的發展中實實在在得實惠的舉措也陸續出台。“保護區優化調整,從核心區調進試驗區的目的就是開展生态旅遊,解決周邊居民的用工。”
△落日餘晖下,丹頂鶴翩翩起舞
濕地要保護,社區要發展,這兩者并不是一個矛盾體。如何在人口稠密的長三角地區,打造生态環境治理範本,也是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陳志洲經常思考的問題。“自然保護區并不排除人的參與,在緩沖區和試驗區,我們分類型對居民原來的生産經營活動給予保留。我們要通過保護綠水青山,使周邊的社區成為獲益的金山銀山,這才是雙方有益的互動。”
世界自然遺産地,它名副其實
“綠色衛士”,他實至名歸
從1983年建立最初的省級保護區,到2002年被列入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再到2019年依托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等優勢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産地……李春榮說,多年的發展,不僅讓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鳥歸巢”,也極大提升了周邊居民的生活水平,最初的不解和抵觸早已煙消雲散。
△丹頂鶴在保護區核心區漫步
據統計,如今,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候鳥418種,國家重點野生動物129種,區内有17個物種被列入IUCN物種紅色名錄,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物物種“基因庫”。李春榮也憑借多年的保護區工作成績,收獲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綠色衛士”獎。他說,保護野生丹頂鶴、野生動物種群及其賴以生存的沿海灘塗濕地生态系統,始終是保護區幾代人不懈努力的目标。
如今,李春榮的女兒就讀動物科學方面的研究生。“我是幹了這一行就愛上這一行。我希望女兒可以繼續走我的路子,從事生态環保特别是濕地保護方面的工作。”李春榮說。
記者丨總台記者 王澤華 江蘇台記者 陳淩雲 李秋雨 鹽城台記者 葛成鐵 陳琳 陳華
來源: 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