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調和折中,許多有所成就的人,在參透人生之後都會選擇隐居山林,逍遙快活。而這種形象也成為了許多藝術創作中的現實來源,西遊記亦是如此,其中刻畫的人物菩提老祖便是典型人物之一。
菩提老祖法力高強,是孫悟空的第一任師傅,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長生功法等傍身之術都來源于菩提老祖。
作為主角的師傅且極具實力,按照常理應該具有更多的戲份,但菩提老祖貌似是西遊中最神秘的人物,将悟空逐出師門之後便再也沒有出現過,今天就讓我們從原著中的幾個細節分析一下,看看菩提老祖消失之後究竟去了哪裡!
菩提老祖是一個隐士形象
想要探究今天這個話題,必須要知曉菩提老祖的人設。因為人每做出一個決定必然是受到性格心性的影響的。
原著第一回,提到菩提老祖多與山中林野樵夫交往,曾指引孫悟空找到菩提老祖的凡人樵夫便是其中一位,這位樵夫曾經被菩提老祖傳授一首《滿庭芳》,其功效便是在碰到煩困之時念上幾遍,就可以敞懷無憂,排憂解難。
按理來說,在西遊記中,神仙與凡人根本不是一個等級,并且神仙接受凡人的供奉,所以在神仙眼裡凡人渺小得就像螞蟻,稍微犯下小錯便大禍臨頭,那鳳仙郡便是如此。
菩提老祖能夠放下神仙架子,并且主動向凡人伸出援助之手,實屬難得。所以從這個小細節可以看出菩提老祖雖然高深莫測,卻并不像其他神仙一樣,高高在上,他更像一位有意躲避三界煩擾的隐士聖人。
而菩提老祖将悟空逐出師門,也是看到了悟空身上的禍根,不讓悟空報出自己的名字便是怕惹來紛争,打破自己多年平靜如水的生活!
菩提老祖去到靈山找到了如來
雖然菩提老祖将悟空逐出師門,斷絕關系看似毫不留情。但就我個人感覺而言,菩提老祖還是十分喜愛悟空這個徒弟的。
原文有證,在第一回悟空向菩提老祖介紹完身世後,這樣描寫到,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個天地生成的,你起來走走我看。"
暗喜足以表達菩提老祖對悟空的喜愛。畢竟悟空天資過人,吸收日月精華而生,是一奇才,所以菩提老祖肯傾心的傳授悟空法術也是情有可原。
但奈何悟空本性頑劣,菩提老祖又秉持"舌動是非生"的低調原則,悟空的種種表現自然讓菩提老祖無法真正放心,所以将其逐出師門。
至此菩提老祖再無出現過。畢竟是一個隐士,自此隐姓埋名也符合邏輯,但在細細分析西遊之後才會發現,菩提老祖實際并沒有消失。
如來的一句話暴露了菩提老祖的行蹤!
如來在奉命降服齊天大聖孫悟空時所說:你那個處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這"本來面目"四個大字足以證明,如來佛祖是極其了解孫悟空的身世的。
但兩人之前并未見過面,且在原著中明确提到過,了解悟空身世的隻有寥寥幾人,菩提老祖算一個,另外就是玉帝等人 原文有證,第一回中,悟空出生時這樣描述到,悟空出生時驚動了玉帝,玉帝便派千裡眼順風耳前去查探,發現有一靈石崩裂出一隻妖猴,玉帝垂賜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此處證明玉帝是知道悟空的身世的。
大家可以想象。玉帝與如來存在競争關系,這種信息必然不會共享。
所以結論隻有一個,那就是菩提老祖在将悟空逐出師門後找到了如來佛祖。
悟空雖然生性頑劣,但是本領高強,十分執着,隻要稍加管束便可大有作為,菩提老祖深知這些,但也同時知道這樣的悟空在天庭中必然有一天會闖下大禍并且大難臨頭,因為天庭的政治生态實在是不适合悟空生存。
既然天庭不行,那就上靈山,所以菩提老祖為愛徒孫悟空規劃好了前途,找到了如來,便引薦悟空成為西天取經團隊中的一員。
出于對悟空的愛惜與保護,便與如來商量借悟空闖禍的時機,以戴罪之身納入佛門,即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曆練,可以說是作為師傅對徒弟最大的貢獻了。
這樣看來,悟空私吃蟠桃金丹、大鬧天宮本應死罪,最後卻僅僅是受到五百年的封印,相比于豬八戒醉酒戲嫦娥、沙僧錯打琉璃盞便被貶下凡間的處罰實在是輕了不少,這也可以理解了,畢竟如來早就和菩提老祖計劃好了一切。
這麼分析下來菩提老祖是去了靈山找到了如來佛祖。
菩提老祖一直在悟空心中
說到底,作為師傅的菩提老祖無論去到哪裡,愛徒孫悟空受到的影響都是如影随形的,這個角度看的話,可以說菩提老祖去到了悟空的心裡。
尤其是在人生觀念方面,悟空深受其影響。
原著中菩提老祖雖然一身道教的打扮,但卻主張三教歸一,原著第二回這樣寫到: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足以證明,這菩提老祖不單單是道教中人,更是主張三教合一。
孫悟空便受到了菩提老祖極深的影響。取經路上唐僧師徒等人途徑車遲國,與虎鹿羊三個大仙鬥法,最後解救五百受苦受難的僧人。
雖然看似是幫助了車遲國的佛教發展,但在最後悟空這樣對車遲國國王說道:今天斬滅了妖魔鬼怪,你才知道佛門有道。希望你以後,不要輕易的相信别人。同時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而悟空是受了觀世音菩薩與如來的命令,才前往西天取經,并且拜唐僧為師的,理應為佛教中人,但他卻主張三教合一,這明顯是深受菩提老祖的影響,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講,菩提老祖從未消失,而是去到了悟空的心裡。
可縱橫捭阖,也可清心寡欲,這便是菩提老祖,無論他去了哪裡,都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人生哲理,那就是虎豹忌當道,糜鹿知藏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