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員的上下颌化石 受訪者供圖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與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合作,9月14日在《通訊·生物學》發表論文稱,利用近年來在内蒙古二連盆地采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他們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态特征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系進行了全面分析。
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别巨大,但兩者都屬于奇蹄目,形态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表明兩者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都屬于角形類。雖然現生的犀僅包括4屬5種,貘僅有1屬4種,但在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今)很長的一段時期内,角形類是非常繁盛、多樣的類群。
大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北美和亞洲出現了最早的貘超科成員,之後出現的貘犀被認為是從貘到犀的過渡類群,在經過約400萬年演化之後,才出現了沒有争議的犀超科化石。但貘犀自身的分類和演化十分複雜,該類群是否是所有犀超科化石的祖先類群也存有争議。所以有關犀超科的起源一直衆說紛纭,而僅僅涉及貘超科或犀超科的系統發育分析,無法對整個角形類的演化有全面認識。
研究人員報道了從早始新到中始新世早期5屬6個新種的角形類新材料,并認為它們分别代表了最早的犀超科基幹成員、柯氏犀科和貘犀類的早期成員。“這些新材料的發現,填補了早期貘超科和稍晚出現的犀超科成員之間在演化和時代上的空白。”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濱說。
基于形态矩陣,使用簡約法和貝葉斯法兩種不同的标準,研究人員通過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如亞洲特有類群脊齒貘科和戴氏貘科之前一直被認為是貘超科成員,但基于簡約法的系統發育分析中前者是角形類的基幹類群,在貝葉斯分析中,後者歸入到了犀超科;一些之前被認為是早期貘超科的成員,在新的系統發育樹中處在犀超科的早期分支上;在犀超科内部的系統發育關系中,柯氏犀并不是後期巨犀科的祖先類群,而是處在犀超科中相對更基幹的位置;巨犀科和真犀科構成姐妹群。
研究人員同時認為,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于早始新世早期,在早始新世晚期不同類群的犀超科成員就開始分異;而利用估算物種分歧時間的貝葉斯法,他們估算出角形類不同類群的分歧時間可能早至中古新世。内蒙古二連盆地早始新世晚期出現大量不同類群的角形類化石,表明當時它們的生存環境位于相對封閉、濕潤的林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