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有一個帝國和唐朝有着密切的貿易交往,它就是在當時被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
商業在這個帝國是極其受到重視的,首都就是個商業碼頭,這和他們信的教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在法典中也明文鼓勵大家要從商,所以,商人階層必然成了當權派。而當時唐朝的一些港口城市也成了這些商人紮堆的地方,像廣州、泉州和揚州,現在這些地方還能找到當時的一些經商痕迹,同時,他們還成了中國回族的老祖宗之一。
通過他們,唐朝能用上中亞的寶石、東非的象牙,甚至,北歐的蜂蜜,而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也通過他們讓更多人所知道。正是因為他們,各大洲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強,海上貿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他們卻是切斷了西歐的一些貿易通道,從一定層面上說,歐洲西部後來經濟的沒落,就是他們導緻的。
說起這個帝國的崛起,是有故事的,它的形成伴随着一個教派的發展壯大。
從六世紀後半葉開始,原本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道,由于戰争變得非常不安全,但是,商人才不會因為動蕩和打仗而放棄自己的生意,所以,阿拉伯半島就成了這些商人們的通道,漸漸在這個路上的商業城市—麥加,就自然變得繁榮了起來。而這個時候,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傳教了。這種傳播,當然需要一定的實力去影響。
630年初,麥加城就迎來了一群穆斯林大軍,不過,雙方倒是非常友好,并沒有交戰,協商一番,然後,簽了一份合約,就這樣,麥加城的居民們開始接受該教。剛開始的時候,教徒是從平民中間開始發展,漸漸一些貴族階層也開始相信了。但這就引起了麥加統治集團的高度警覺,覺得穆罕默德是個大威脅,為了維持自身的統治地位,就将他逼走。
之後,穆罕穆德遷往雅特裡布城,伊斯蘭教稱這一遷徙事件為“希吉拉”。雅特裡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穆罕默德落戶到了麥地那,經過一些年的發展,在627年,他挫敗了麥加的萬人軍隊,從那以後,該教的影響就越來越廣泛,麥地那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上有着強大的宗教、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國家。
據說,穆罕默德就曾告誡他的弟子們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據《舊唐書·西域傳》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也就是651年的時候,阿拉伯帝國的第三任正統哈裡發奧斯曼,就曾派遣使節抵達長安與唐朝通好,此時的唐高宗當即為穆斯林使節赦建清真寺。此後,雙方來往頻繁,甚至,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大食使節來訪次數達三十七次。
不久,附近的其他部落,在分析利弊後,先後派出了各自的使者,來到此地表示歸順。當然,也有抵觸的,不過結局都不好,那些不願意歸順的,都被鎮壓了。
于是,阿拉伯半島,開始了統一的國家建設。
阿拉伯帝國的曆史有626年之久,其中,經曆了四大哈裡發時期,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兩個世襲王朝。鼎盛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疆域涵蓋了印度河,大西洋沿岸,高加索山脈和法國南部。國土東西方跨度之長,成了當時的曆史之最。同處一個時期的兩個強大帝國,阿拉伯帝國當然不想被唐朝蓋過風頭,于是,拼命擴展自己的疆域,集中全國的力量,發展自己的軍事。
可是,顧此失彼,力量都用于發展軍事了,就沒有人重視農業的發展。所以,阿拉伯帝國的農業相當落後,大家吃不飽飯,當然就會起來造反,所以,國内的反抗不斷,國家很快就完了,這阿拉伯帝國滅亡原因看上去和明朝後期農民起義很是相似啊。其實,它的滅亡,和它組成也有關系。這個國家算是一個“大雜燴”,内部必然會産生很多矛盾。
龐大的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貴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集合體。因為,大家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不相讓,力量也就變得四分五裂,所以,底層的人民一旦起來抗争,帝國的根基必然動搖。國内一亂,必然影響其版圖的擴張。在與大唐的怛羅斯戰役之後,阿拉伯帝國更是無力東進顯示出頹勢。
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直到公元1258年,首都巴格達被蒙古大軍攻陷,宣告了阿拉伯帝國的滅亡。
說起“大食”這個名字,還有一個特好玩的故事。
因為,阿拉伯的一支部落靠着波斯王國,在波斯語中,這個部落名稱是“大食”。後來,波斯人就用這個部落的名字,來代指整個阿拉伯民族,于是,唐朝也就采用了這種說法。倭馬亞王朝和科爾多瓦哈裡發國因為旗幟尚白,所以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因為旗幟尚黑,被稱為“黑衣大食”,法蒂瑪王朝稱為綠衣大食。
翻開一些唐朝的文獻,這種稱呼已很是普遍,這種說法一直用到了遼、宋時期。
阿拉伯帝國雖然退出了曆史,但是,這期間留下的一些文化遺産,卻讓後人受益無窮。如十字軍時代的《曆史大全》和《曆史》的緒論部分。而我們所熟知的《天方夜譚》,就是汲取了印度、希伯來、波斯,埃及,甚至,還有中國民間文化的一些精髓。
由于一支部落的名稱翻譯,而成了整個阿拉伯人的代名詞,這也是想想讓人好笑的事情啊。
參考資料:
【《舊唐書·外國傳》、《阿拉伯通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