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
亨德爾和他的音樂作品。
# 01
說到巴洛克時期,音樂家巴赫的名聲大噪卻無法蓋住亨德爾的閃耀光芒。亨德爾和巴赫同年出生,隻相差一個月,兩人被認為是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亨德爾的音樂為“世界型音樂”,這離不開亨德爾豐富的學習遊曆經曆。
亨德爾出生于德國哈雷的一個小市民家庭,1703年從哈雷大學退學後便來到當時唯一能上演歌劇的漢堡歌劇院擔任第二小提琴手,1706年受邀來到意大利進行學習和深造,在這期間亨德爾刻苦努力的鑽研,結識了科雷利、A·斯卡拉蒂等音樂家,并廣泛接觸意大利文化,開闊藝術眼界,使其成為了一名具有完善技巧的作曲家。
而他并沒有因此滿足,遠走英國,最終定居于倫敦發展他的音樂事業。音樂家溫頓·迪恩稱:“從亨德爾的歌劇中可以看出他不隻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流的劇作家”。
# 02
作品《彌賽亞》是亨德爾最為著名的清唱劇作品,清唱劇作品是宗教性的聲樂音樂劇,通過借助解說來叙述情節的發展。而彌賽亞一詞源于希伯來語,被基督教用于對 “救世主”耶稣的稱呼。
《彌賽亞》這首作品的歌詞節選自《詹姆士王聖經》,叙述了耶稣的誕生、生活、受難及複活。
1735年7月,亨德爾收到了好友詹南斯寄來的三部神劇劇本——《掃羅》、《彌賽亞》和《伯薩撒王》。在亨德爾悉心研究這些劇本并深深為之感動的同時,心靈也再次接受了宗教的淨化,他重新找到了創作的信心。
1741年8月22日下午,亨德爾開始創作《彌賽亞》。傳說他僅用24天的時間便完成了《彌賽亞》的創作,在這部宏大的作品中融入了他對宗教虔誠的信仰。
# 03
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當時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國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其他人也一同站立。現今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衆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别的慣例。
相傳在亨德爾逝世一百年的1859年,在水晶宮演出了《彌賽亞》,有2765名聲樂家及460名演奏家參與,聽衆約有一萬人。由此可見這部作品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以及深遠的影響。
提及亨德爾的代表作品,《水上音樂》作為著名的管弦樂組曲将帶給聽衆另一番音樂景象。
相傳英國國王喬治一世要求于1717年7月17日在英國泰晤士河上舉行音樂會,亨德爾為此而創作了《水上音樂》。
當天,喬治一世和貴族成員乘皇家駁船沿河遊覽。約50名樂師組成的管弦樂團則搭載另一駁船來演奏曲目。
當時不少倫敦人都聞訊前往河邊欣賞演出,這部《水上音樂》當時被要求重複演奏了3次,足以看出國王對于亨德爾作品的喜愛。
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組曲以氣概不凡的法國風格“序曲”展開。
# 04
雖然我們聽到的是《水上音樂》組曲的節選片段,但是不難感受到這首作品的内容豐富,全部組曲由二十首小曲組成,開始是一首法國式的前奏曲,其後是布萊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種形式的舞曲,同時也有緩慢、抒情的樂章。
亨德爾走遍了歐洲,晚年卻因眼疾雙目失明,最後一次演奏是在考芬園的彌賽亞公演,當晚病入膏肓,一周後病逝于布魯克街府邸。去世後以最高規格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享年74歲。他質樸的音樂風格充滿了陽光似得明朗與歡樂,而這種情緒的渲染與之而來的是人們對生活的無限希望和未來的美好憧憬。
關于亨德爾的故事,值得介紹的遠遠不止這些,還有更多屬于亨德爾的音樂傳奇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與發現。
配音:王波
文字:易叢悅
策劃:王波、王豐、周宛鹿、李澤召、薛澤旭
公衆号編輯:張娴、潘娴、羅麗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