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養魚不換水,水質還沒有問題;種菜不施肥,蔬菜卻能正常生長,這樣的技術你見過嗎?在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魚菜共生AI工廠内,這項技術得以實現。
“經過7年努力,我們打造了國内首家工廠化魚菜共生生産技術裝備創新研發平台。”重慶市農科院院長、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苟小紅介紹,魚菜共生AI工廠生産區域包括了蔬菜栽培面積2000平方米、蔬菜育苗面積1000平方米及水産養殖水體800立方米,每年可以産出綠色蔬菜100噸、大口黑鲈160噸。
“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之一,魚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現在的養魚存在一些問題。”苟小紅說,傳統的池塘養魚需要占用耕地,且魚的糞污及未吃完的餌料都會對水體造成污染,這些都是傳統淡水養魚遭遇的挑戰。
如何在這些挑戰中突圍而出,重慶市農科院的專家們在7年前就開始考慮該問題。變廢為寶,這是農科院定下的目标,為了實現這個目标,專家們選擇了兩條路徑,把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把農業變成工廠化、智能化。
“有目标,有路徑,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又遇到了一個‘攔路虎’:技術。”苟小紅說,當時,工廠化魚菜共生的技術及設備在國内均沒有。國外雖然有,但成本太高,且不一定适合國内使用。
經過多次考察、長期研發,重慶市農科院終于突破了工廠化魚菜共生的技術,研發了工廠化循環水養魚系統、精量投餌機、魚糞濃縮生化處理系統、蔬菜無人化育苗系統、溫室智能物流系統、分光式立體栽培系統等25台套,并獲得了17項國家發明專利。
在工廠内的高密度養魚池内,通過傳感器可以實現養魚水質精準監測預警,投餌、捕撈分級等作業可以實現機器換人,實現了補水、投飼、供氧、溫控、糞污處理等各環節智能化作業。在蔬菜種植區,實現了“一粒種子到一顆菜”全程無人化作業。同時,魚類養殖産生的養殖糞水将被轉化為肥料,用于蔬菜種植。
目前,魚菜共生AI工廠内的蔬菜每平方米每年可收獲80公斤,産量為露地栽培的5倍以上。養魚密度每立方米可達100公斤,約為池塘養魚的20倍以上,且相比傳統養魚,魚的養殖周期縮短二分之一,可節省20%的餌料。
“該項目可以解決傳統水産品面臨的長江‘十年禁漁’保供增收與生态保護、耕地占用、勞力不足等産業發展難題,探索長江珍稀魚類工廠化繁殖。”苟小紅說,通過魚類工廠化繁育系統,未來重慶市農科院還将與重慶水産科學研究院合作開展長江魚類保護性繁育,實現增殖放流。主要品種包括:大鱗鲃、大鳍鳠、長江鲟魚、胭脂魚、岩原鯉等。
上遊新聞記者 馮銳
本文來自【上遊新聞-重慶晨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