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轟動一時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弑母案,在福建省福州市進行了一審公開宣判。
吳曾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孩子”,他用出衆的成績從小學一路考到北大,在他就讀過的每一所學校,他都是一個傳奇的存在。
就算是在中國頂尖大學——北京大學裡,他依然是學校的佼佼者,三好學生、獎學金他都有份。
這個“别人家的孩子”,性格開朗,愛好運動,陽光,自律,高智商,高情商,在朋友中很受歡迎,就連他的老師都說,吳謝宇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
這樣一個孩子,順利考入名牌大學,還準備出國留學,在GRE考試中也已經獲得了超高分,看似一切都很完美,一切都很成功。
他的同學、老師、媽媽也為他感到驕傲。
可是,他卻在經過精密謀劃後,用杠鈴把母親砸死,還掩蓋了現場,從親戚朋友那裡騙取了上百萬,開始了長達三年的逃亡生活。
為什麼這樣一個衆人眼中已經無限接近成功的高材生,會做出這樣的驚世駭俗的事情呢?
資深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作家武志紅先生,曾著有《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等書。
他在他的新作《自我的誕生》中提到,大多數人的痛苦,根源都在于自我尚未形成。
而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需要不斷地破殼,從一個小的空間進入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如果孩子正常的發展,最終的結果就是他的個體化自我得以誕生,心理上與媽媽的分離也得以完成。
01 幾乎所有的愛都指向親密,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指向分離嬰兒在剛出生時,沒有任何生存的本領,他們就像是剛出殼的小鷹,等待着鷹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
嬰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被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稱為正常自閉期。在這個階段,嬰兒雖已經脫離母體,但是心理上好像仍然活在一個封閉的蛋殼内,表現得對外界不感興趣。
但是這個階段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因為孩子表現得什麼都不感興趣,就忽略對他的照顧。相反,母親需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養育環境,才能讓他可以從這個心理蛋殼内破殼而出,從自閉走向開放。
嬰兒兩個月到六個月左右,他們會覺得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和媽媽構成了一個共同體,身體和心理都是連在一起的,這個階段被稱為正常共生期。
第三個階段是分離與個體化期,是指嬰兒從六個月到三十六個月左右。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能力越來越強,最終能基本獨立完成吃喝拉撒睡玩等一系列活動,也能與媽媽分離,去外界尋找同伴玩耍,也能進入幼兒園開始一段新的旅程。
随着能力的不斷增長,孩子會不斷地在獨立和依賴之間徘徊,最終實現真正的分離。
人們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在良好的養育下,孩子到了三歲會形成個體化自我,他會順利地完成與媽媽的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
02 隻有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時,他在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過,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即吃喝拉撒,都不需要被嚴格訓練,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掌握就好。任何嚴格的訓練,都可以被視為對孩子的虐待。
比如我們現在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嬰兒三個月以内,媽媽還是以寶寶的需求來喂養比較好。
隻有幼年的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一個人在成年後才可以發出自己的各種動力。
如果對他進行嚴苛的訓練,雖然當時可能會起到效果,但是代價卻是巨大的。
上面提到的謝某某,媽媽是她的家族裡出來的第一位大學生,她是一位克己自律、要強清高的女性。在她與兒子的交往中可以看到,直到兒子上大學了,每天還要與媽媽通話,彙報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狀況。
這在我們正常人眼裡是不正常的行為,在謝某某身上卻每天都在發生,可以看出來,兒子這麼大了,仍然沒有完成與母親的分離。他從小在母親的控制之下,已經習慣了每日這樣的生活。
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不願意的,從他後來做出的一系列事情中(找從事特殊行為的女友、買、做男模)可以看出來。
03 當病态共生存在時,父母與孩子必然存在着鬥争當孩子和母親長期病态共生存在的時候,不斷長大的孩子,會試圖突破母親的包圍圈,進入更大的空間。
現代有許多的媽媽太愛自己的孩子,她們渴望把自己所有認為好的東西,都買給孩子。所有認為好的觀念和想法,都輸灌給孩子,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上什麼樣的大學、選什麼樣的專業、找什麼樣的對象、選擇和誰結婚,大到工作的選擇,小到買什麼樣的餐具,都受到家長的嚴格管制。
但是母愛的懷抱畢竟是一個很小的空間,而一個人的成長,隻有不斷進入更廣闊的世界才能完成。一旦母親想要控制孩子完成這一步成長,就必然會産生鬥争。
在我看來,北大學子謝某某正是和他的母親在争奪控制權,當他完成那驚人的舉動之後,他才感覺有了真正的自我。
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随着自我意識的出現。
有一段話流行甚廣:每個孩子和父母都有一場戰争,在這場鬥争裡,孩子赢了是喜劇,父母赢了是悲劇。
作為父母,我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為了赢了孩子。
尊重你的孩子,讓他更自由地飛翔,相信他會獲得更多的力量。
人生也隻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