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杪秋與暮秋

杪秋與暮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4:11:49

作者:平川

01

舊路走膩了,找到一條上班的新路。

自烏山立交橋下徑直而上,到烏山社區,右手邊有一條十分隐蔽的小道。沿着小道拾階而下,過修睦亭,可以直達洗馬河棧道邊的喜鵲橋。

石階小道短而逼仄,随山形蜿蜒曲折,盤旋而下。

小道邊是一堵綿延的馬鞍牆,黑瓦白牆,相隔一段,便有一扇花窗,讓這段逼仄的小道,多了幾分幽意,幾分詭異。

鳥聲滴翠。

杪秋與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1

桃小香 攝

看不見的密林深處,蟬聲如沸。

小道邊擺放着一堆修剪下來的枝葉,聞着淡淡的青草香,卻看不到一個人影。吧嗒吧嗒,那是行路人自己的腳步聲。

修睦亭邊的空地,不時掉下一粒黃熟的構果。

牆邊的芭蕉樹高大翠綠,姿态飄逸。

茂密的烏蔹莓,藤蔓上的小花開得卑微而又頑強。喜鵲橋邊,五爪金龍爬上一叢灌木,紫色的喇叭花明麗如綢,将那叢灌木開成孤島。

河邊的一排楊桃樹已經結果。

杪秋與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2

桃小香 攝

微風吹過,楊桃樹傳來一股甜膩膩的香味,似乎盛夏被這微風掀開了一角。原來,夏之将末的清晨,竟是如此的靜谧甜蜜。

02

連續幾天40℃高溫,已經到了三伏時節了。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晉人夏侯湛說:“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無纖雲,下無微風”,寫的正是這個時段。

三伏的伏,是潛伏、藏伏的意思。

唐顔師古注《漢書》說:“伏者,謂陰氣将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伏是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于地下,因此得名。

杪秋與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3

桃小香 攝

中國古代,通常是以天幹地支來記錄年月日的。

十天幹配十二地支,每隔10天,就會出現一個庚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便進入伏天。因為庚日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日期也不盡相同。

三伏天最熱的是中伏,現在氣溫都已經上了40℃,不知接下來該是什麼樣的苦夏。

不曾記得,是從何時起,開始畏懼這樣的苦夏。

生在南方,對于炎夏原本是那樣的習以為常。如果追溯到兒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中,最喜歡的,反而就是這成年之後畏之如虎狼的苦夏。

盛夏的天是藍的,雲是白的,山是綠的。過雨荷花滿院香,沉李浮瓜冰雪涼。

杪秋與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4

桃小香 攝

盛夏有長長的假期。山野中有很多好玩的昆蟲。

成群的蜻蜓在黃昏漫飛,池塘邊的青蛙噗通入水,将夏天驚醒。如水的夜幕裡,有螢火蟲明滅的燈火。深藍的星空,濃得好像随時可以滴下水來。

氣候在變,人心更在變。

少年是單純的、熱烈的、浪漫的,盛夏也是單純的、熱烈的、浪漫的。也許是成年人有太多的心事,才将曾經美好的夏季,過得如此苦楚不堪吧。

03

入伏了。

杪秋與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5

桃小香 攝

盡管入伏的時間每年不同,但都在小暑節氣之内。入伏也意味着離大暑不遠,蟬在樹梢,秧在水田,草木葳蕤,遠山召喚,三個月的夏天,就要進入尾聲了。

大暑是夏天最後的一個節氣,古人稱之為夏杪(miǎo)。

杪,有兩層意思,一指樹梢;一指年月、季節末尾。戴叔倫有一首《夏杪聞蟬》,說的就是這夏末節氣:“楚人方苦熱,柱史獨聞蟬。晴日暮江上,驚風一葉前。”

夏杪的這段時間,不僅天氣炎熱,而且時有暴雨。

電光行空,霹靂列缺,但須臾即收。雨過之後,不僅熱力散之不盡,而且反添了一份難耐的潮濕。

在民間,便給這段悶熱時間,起名叫做“龌龊熱”。

杪秋與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6

桃小香 攝

清代文字訓诂學家段玉裁,專門有一段文字,解釋這暑與熱的關系。他說,暑與熱是兩個概念,但又有密切關聯。

暑是濕,熱是燥,陽光之燥,引燃地熱蒸騰而上,濕氣彌漫為暑。

中醫說法,暑是六淫之一,六淫為風、寒、暑、濕、燥、火,淫是過度浸淫,過度而淫亂,外感激而百病生。濕氣過重,容易導緻汗栗入内,就會中暑。

這樣的燠(yù )熱天氣,如何才能讓自己安處呢?

《素問》上說:“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意思是說,要保持神清氣和,不生氣,生氣無益。

戴叔倫雖将夏杪的濕熱,稱為苦熱,但我們在他的詩中,卻讀出一種閑适、淡定的安谧感:

杪秋與暮秋(夏杪暑日暮江上)7

桃小香 攝

晴日暮江上,驚風一葉前——

洗馬河邊的小葉榕樹、樸樹、構樹也在落葉,溽暑總算快走到盡頭。再過二十天,便是立秋了。

【版權聲明】作者:平川,來源“解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