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周末熬夜看球,淩晨突然收到了一個朋友的消息:
剛看到你發朋友圈啦,能唠兩句不?
這麼晚了還不睡?有什麼心事?
哎,我最近剛入職新公司,這份工作需要的有些知識是我之前不太熟悉的,我就想着抽空看看書補補,要不然真的怕自己跟不上其他同事的腳步。
連着好幾個周末,我都沒有出去玩,在家下載了好多書,看的時候我就在想,要是現在不努力,我什麼時候才能趕上别的同事,趕不上别人,我就會被淘汰。真的越想越焦慮,書也沒看進去多少。上班的時候我就很後悔,感覺周末看的那點東西也沒派上用場,自己又落後了。最近都睡不着覺,我到底該怎麼努力才行?
聽完朋友這番話,我覺得ta是真的很迫切地想要提升自己。隻不過,ta努力地思考、懊悔、自責、糾結,把精力都花在了内耗上,而不是真正把精力貫注在行動、生産和創造上。
如果ta能夠減少内耗,ta就可以免于陷入焦慮,也能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情上。隻有這樣,ta的努力才不會徒勞無功。
在這個内卷的時代,内耗可能比内卷更可怕。因為内卷是關于人與人之間的競争,但内耗更像是一個人和自己的鬥争,都不用等别人動手,自己就把自己消耗殆盡了。
那麼,内耗,到底是什麼?如何減少内耗?來看今天的文章。
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會用“内耗”來形容自己正處在一種慢性精神痛苦的狀态,伴随的感受通常包括焦慮、疲憊、崩潰、麻痹、懶惰、憂慮重重……(歡迎大家來評論區補充)
那麼,一個處在“内耗”狀态的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處在“内耗”狀态的人的生活軌迹可能和别人沒什麼不一樣,隻不過ta無法控制自己陷入反複的自我懷疑。
比如,上司交給你一項任務,因為覺得你是最合适的人選。但你并沒有覺得這是對你的認可,而開始恐慌:你擔心自己是否能把工作做好,擔心表現不好會成為一個笑話,你為自己的每個決定感到壓力,并想象事情可能會出錯,你拖到最後一分鐘提交還在質疑自己交出的東西不行。
當自我懷疑發生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陷入自我單一的視角,且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當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時,我們可能會開始認為自己無法實現目标,沒有天賦,甚至不值得獲得成就或被愛。
自我懷疑就像一隻貪婪的寄生蟲,它以你的自我價值和自我效能為食,逐步地侵蝕你。
内耗的人會頻繁陷入焦慮和無意義感,感到明明自己已經很拼了,卻總是達不到目标;而且無法停止對自己的苛待,自責時也很痛苦,卻還是一出問題就條件反射怪自己;總是為無法改變的事煩心,知道回想沒意義,可心中就是過不去。
Ta們總是向自己發起戰争,内心已經變成一片硝煙彌漫的戰場,在不斷的自我鬥争、自我懲罰中,我們的活力與精力被消耗殆盡,不再有足夠的激情和愛意繼續投入生活。因此,我們開始被彌散性的空虛和劇烈的精神痛楚感纏繞。
拿我自己為例,在寫這篇文章最初,當我看到已經寫完的部分就覺得寫得“不夠好”,于是删掉,同時,我總想着要怎麼樣寫得“更好”,卻遲遲動不了手。常常過去了半天,我才發現自己沒寫幾個字。
很多“内耗”的人經常拖延、逃避,行動力低下,停滞不前,就是因為ta們的時間都用來沒完沒了地深挖過去和暢想未來,唯獨沒有活在當下。但是,所有的事情隻會/将會發生在當下,隻有當我在此時此刻打下每一個字的時候,這篇文章才呈現出了它的過去和未來。
對照着以上三點看,你也曾經或正處在“内耗” 的狀态中嗎?其實,讓我們仔細來揣摩内耗的狀态,你會發現,内耗是這樣産生的——
處在“内耗”狀态中的人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就是ta明明可以感知到現實,卻拒絕接受現實。
比如,你知道有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還有兩天就要提交了,再不做就來不及了(感知到外部現實),如果你接受現實,你就會去執行、推進這個任務。
但是處在“内耗”狀态的人不會,ta可能一直在思前想後或做其他不重要的事——這其實是拒絕接受現實,也可以說,是對現實的“不臣服”。
内耗,就是從對現實的“不臣服”中來的。我們可以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更詳細地來理解這一點。
由于内耗帶有諸多“精神痛苦”的特征,我們可以将其看成一種神經症(一個人對現實的态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所引起的内部沖突)的表現形式。
Freud曾指出,精神病否認現實并試圖取代現實,于是精神病人會往内部置入一種新的現實(也就是産生幻覺,完全喪失現實,拿上面的例子來說,精神病人可能幻想自己已經完成了任務);但神經症并不否認現實,但也不願接受全部的現實,于是通過逃避部分的現實,保護自己以免同這部分現實取得聯系。
例如,同樣是還有兩天就要提交工作任務,内耗的人在腦中為任務設想了很多方案,并且覺得自己就是在努力做準備,但ta實際上就是遲遲不開始行動——“知道現實在那兒,但不甘願接受現實”。這種無意識的“不臣服”力量越大,内耗的痛苦就越強烈。
簡單來說,當我們不完全臣服于自己所接觸到的現實時,我們會精心設計無窮無盡的策略,試圖确保我們的現實生活囊括我們想要的,而不包含我們不想要的。我們的大腦會與之鬥争、拒絕、忽視,不斷去改變那些我們不想要的情況。
不臣服強化了一個人的心理模式——自我的外殼,進而制造了很強的分離感。你周圍的世界、别人可能被你視為威脅,你的感知和诠釋都被恐懼掌控,你感覺自己好像要被各種痛苦的感覺吞噬。
在心理學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看來,“内耗”的種種表現說明了一個人心靈世界的高度失序,也被稱為精神熵。
熵是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中來的,這個定律指的是:能量隻能從可利用向不可利用、從有序向無序、從有效向無效轉化,也就是說,能量向耗散的方向轉化。而熵,則被用來描述一個系統内的混亂程度。
榮格最早提出,熵原則也部分适用于我們的心靈。在“内耗”的狀态下,人的心理能量是混亂的,無法有秩序地發生流動和轉換。因此,我們隻能一遍又一遍地想着同一件事,無法處理複雜的思緒而不被壓垮,不知道如何得出解決問題的結論。
比如,内耗有時可能會體現為思緒的混亂:人際關系中,對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常常胡思亂想,心力交瘁;有時體現為決策的混亂:面臨選擇,特别糾結,感覺什麼都想做但最後什麼都沒做成。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從他的研究數據中發現,如果放任不管,精神熵就隻會增加而不會減少。(如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言,孤立系統内的總熵會一直增加,不過,人類的精神世界并不是一個孤立系統)
這符合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小時候我們沒有煩惱,但随着年齡的增加,煩惱隻增不減——無論你花多大的力氣去解決煩惱。
那些不太會在生活中自我關懷的人,一方面ta們很少去優先考慮和照顧自己的情緒和身體,比如朋友叫你去喝酒,但是你其實會很累,也睡不好,但你還是會去。
另一方面ta們在發現自己的身體和情緒開始疲倦後,又會産生對自己不滿、後悔之類的負面情緒,從而進一步産生内耗。
擁有高敏感特點的人,常常過度思索别人“話裡話外”的意思,将一句客觀的表達進行消極的解讀。高敏感的人情緒的起伏更為頻繁和劇烈——高強度的情緒可以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負擔,ta們也更難應對自己的消極情緒。
Ta們時常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反複回憶一些讓ta們不快的細節,因此成為了“内耗”的高危人群。
孤獨的人沒有很多親近的關系來交流和分享情緒,所以會在處理情緒時産生情緒耗竭。
當一個人減少内耗,不但能夠降低ta的精神痛苦,還能為ta解放更多生産力。
這是因為,ta的注意力、記憶力、判斷力和自控力等大部分心理資源不再無謂地消耗,而能夠真的用于ta正在朝向的目标上,不論這個目标是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應對生活的挑戰還是加深與人的交往。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内耗”隻是一種抽象的、精神上的感覺,對我們無法造成什麼實質性的損害。
然而,在一項實驗中,當研究人員引導受試者相信ta們的消耗水平低于ta們真實的消耗狀态後,ta們在一項困難的工作記憶任務中表現得更好。結果表明,感知疲勞水平的提高,會阻礙自我調節的表現,且這種影響與實際消耗的程度無關。
也就是說,對于減少内耗的人,困難的任務ta也可能輕而易舉地做到,而對于内耗嚴重的人,連簡單的任務也變得格外艱難。
甚至,已有神經科學的研究證明,與内耗緊密相關的職場倦怠(burnout)可以損害神經元回路。研究人員發現,職業倦怠者的神經結構開始出現磨損和撕裂的迹象,導緻大腦皮層變薄,記憶力、注意力下降以及情緒受到困擾,最終導緻神經功能障礙的惡性循環。
說了這麼多,到底怎麼做,才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内耗呢?
我們苦苦搜尋了專家經驗和研究證據,給大家提供了減少内耗的兩大建議:
學會臣服,去遇見生活本來的樣子。
前文提到,内耗是從“不臣服”中來的。因此,學會臣服,就是減少内耗的開始。然而,我們這裡所說的“臣服”并不意味着“躺平”、失敗、懲罰,更不是破罐破摔、向現實投降。
美國注冊臨床心理治療師Nancy Colier指出,臣服的核心,就是樂意去遇見現實生活本來的樣子。
在真正的臣服中,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我們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我們不再像之前那樣想或那樣做了。
臣服意味着我們放棄了自己應該能夠控制任何一種情況的想法,放棄了可以改變現實的信念。
完成這種放棄之前,我們可能仍需經曆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但臣服的發生伴随着一種極其安逸、解脫和平靜的感覺。
她建議我們可以邀請自己,來做一個日常小範圍的“臣服練習”:
正念呼吸,讓身心平靜下來。
如前文所說,内耗也可以看作是精神熵——心理能量的混亂失序。那麼,想要減少内耗,有什麼辦法可以降低精神熵呢?
研究表明,小波熵可以用來測量腦電信号和心電信号的混沌活動水平,并可以作為區分不同心理狀态的一種指标。
研究人員招募了11名參與8周标準正念減壓訓練課程的健康成年人,在課程開始時和結束後,分别在閉眼休息和正念呼吸兩種條件下記錄ta們的腦電圖和心電圖。
結果表明,與一般閉眼休息狀态相比,正念呼吸狀态下腦電信号的小波熵和心率的小波熵均有減小,且兩者呈顯著相關。
也就是說,正念呼吸練習不但可以減少大腦活動和心率的不規則性——讓思緒和心跳都變得更加穩定,還可以增加大腦和心髒活動之間的協調(真·身心和諧)。
最後,如果你還不知道怎麼做,我想借用Eckhart Tolle的《當下的力量》中的這段話送給你:
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時刻時,你不可能有任何問題。一個情境出現時,我們要麼是去應付它,要麼就是去接受它,對它說“好的”。“問題”的意思是,你在心理上不斷地琢磨這種情況,而沒有真正地在當下采取行動,并且你還無意識地将它變成你的自我感的一部分。你大腦中背負着100件你在未來将會或必須做的事情的重擔,卻沒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現在就能做的事情上。
因此,立刻行動起來,将自己完全地臣服于現實的此時此刻當中!
對抗“内耗”的關鍵,是回歸“身心合一”的生活。點擊查看相關閱讀:為什麼每天什麼都不做也感覺很累?| 你需要回歸“身心合一”的生活
今日互動:你覺得“内耗”是怎樣一種感覺?你有什麼減少内耗的經驗和方法嗎?歡迎大家來評論區留言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