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适用性原則:按照經濟效益選擇肉牛品種肉牛品種的選擇,還需考慮該品種是否具有市場優勢,不具備市場優勢的品種,産品價格低且銷量有限,養殖效益不高。即使在品種确定的前提下,也應綜合考慮個體是否具有雜種優勢、性别優勢和外貌優勢。各種優勢都具備的品種或個體具有最大的适用性,是養殖戶最佳的選擇。1.考慮産銷關系。生産“白肉”投入很大,必須按市場需求量有計劃地進行,不能盲目擴大生産。“雪花”牛肉在餐飲行業市場較廣,是肥牛火鍋、鐵闆牛肉、西餐牛排等銷售渠道優先選用的産品,但成本較高,市場風險相對較大。所以,牛肉生産應按市場需求,做到以銷定産。最好建立自己的供銷體系,或者納入已有的供銷體系中。沒有穩妥可靠的銷售渠道,無法很好地适應牛肉市場需求,隻能選擇生産普通牛肉的品種。2.考慮雜種優勢。用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培育的改良牛,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生長發育快,抗病力強,适應性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飼養成本。選擇具有雜種優勢的改良牛,養殖效益相對較好。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優良多元雜交體系、輪回體系,進一步提高優勢率;也可按照市場需求,利用不同雜交系改善牛肉質量,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益。3.考慮性别特點。在确定肉牛品種的前提下,适度考慮肉牛個體的性别特點,對養殖效益也有一定的影響。公牛生長發育快,在日糧豐富時可獲得高日增重和高瘦肉率,生産瘦牛肉時應優先選擇。相反,如果生産高脂肪牛肉與五花牛肉,則以母牛為宜。但需要注意的是,母牛較公牛多消耗10%以上的精料。閹牛的特性處于公牛和母牛之間。如果使用去勢的架子牛,應在3~6月齡時去勢,這樣可以減少應激,顯著提高出肉率和肉的品質。4.考慮體質外貌。在選擇架子牛時,應該注重外貌和體重。肉牛體型要求發育良好、骨架大、胸寬深、背腰長寬直等。一般情況下,1.5~2歲牛的體重應在300千克以上,體高和胸圍最好大于該月齡牛的平均值。另外還要看毛的顔色,角的狀态,蹄、背、腰的強弱,肋骨的開張程度,肩胛的形狀等。四肢與軀體較長的架子牛,有生長發育潛力;若幼牛體型已趨勻稱,則将來發育不一定很好;十字部略高于體高和後肢飛節高的牛,發育能力強;皮膚松弛柔軟、被毛柔軟密緻的牛,肉質良好;發育雖好但性情暴躁的牛,管理起來比較困難。體質健康、10歲以上的老牛,采用高營養水平育肥2~3個月,也可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但不能采用低營養水平延長育肥期的方法,否則,牛肉質量差,且會增加飼草消耗和人工費用。
三、适應性原則:按照資源條件選擇肉牛品種在适應大環境、大市場需求的同時,養殖肉牛還必須與當地局部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相适應;如果當地自然環境條件與引入地差距太大,肉牛無法适應,就根本談不上經濟效益。在這方面,農區、牧區、乳業區各有不同的選擇側重點1.農區。農區以種植業為主,作物稭稈多,可利用草田輪作飼養西門塔爾等品種的改良牛,主要目标是為産糧區提供架子牛,以取得最大經濟效益。而在釀酒業與澱粉業發達的地區,充分利用酒糟、粉渣等農副産品,購進架子牛進行專業育肥,能大幅度降低生産成本,取得最好的經濟收益。2.牧區。牧區飼草資源豐富,養殖業發達,肉牛産業應以飼養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引進品種的改良牛為主,主要目标是為農區及城市郊區提供架子牛。山區也具有充足的飼草資源,但肉牛育肥相對困難,也可以借鑒牧區的養殖模式,專門培育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改良牛的架子牛。3.乳業區。乳牛業發達的地區,以生産白肉最為有利,因為有大量乳公犢可以利用,并且通過利用異常奶、乳品加工副産品等搭配日糧,也能大幅度降低生産成本。乳業區可充分利用乳牛公犢和淘汰乳牛等肉牛資源。這類肉牛的特點是體型大、增重快,但肉質相對較差。
另外,養殖戶還要注意當地的氣候條件,如海拔、地形、土壤、氣溫、降水量、空氣濕度等。如果跟引入品種地區的環境條件一緻或相似,就意味着有了養好該品種肉牛的基礎。牛是喜晾怕熱的動物,如果氣溫過高(30℃以上),往往會成為育肥的限制因子,因此,南方氣溫較高的地區,應選擇耐熱品種,如聖格魯迪牛、皮爾蒙特牛、抗旱王牛、婆羅福特牛、婆羅格斯牛、婆羅門牛等品種的改良牛。
您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别人需要的,如果您感覺文章有用,請分享給他們,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