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緻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全球生物多樣性目前仍以驚人的速度喪失,是什麼原因導緻的?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直接驅動因素是土地和海洋利用的改變、生物資源利用、氣候變化、污染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導緻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全球生物多樣性目前仍以驚人的速度喪失,是什麼原因導緻的?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直接驅動因素是土地和海洋利用的改變、生物資源利用、氣候變化、污染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
土地用途改變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陸地和淡水生态系統退化的最大直接驅動因素。主要包括開墾、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擴張、采礦、道路擴建、水電大壩以及管線建設等。這些活動造成毀林、生境破碎化等,進而導緻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和沿海土地利用變化包括沿海擠占生境、近海水産養殖、海水養殖、底拖網捕撈、陸上開荒、沿海城市擴張等。
生物資源過度利用是一些物種成為珍稀瀕危物種甚至滅絕或資源物種減少的重要原因。其中,盜獵和貿易直接将很多野生動物推向滅絕的邊緣。過去50年中,魚類和海産品過度利用為海洋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大驅動因素。目前,僅有3%的海洋被認為沒有受到來自人類的壓力。
氣候變化對物種的分布、物候、種群動态以及物種組合或生态系統結構和功能已經産生了明顯影響,而且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47%的受威脅哺乳動物和23%的受威脅鳥類可能已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許多無法适應快速氣候變化的物種,則面臨着更大的威脅。因臭氧損耗而增加的紫外線也對農、林、牧、漁相關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的威脅。
污染不僅直接影響物種和群落結構,還可以通過污染生境,對生物多樣性産生深遠的影響。塑料、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海洋酸化帶來的危害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影響尤甚。自1980年代以來,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10倍,至少影響到267個物種。
外來入侵物種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重威脅之一。自1980年代以來,外來入侵物種累計增加了40%,導緻特有物種和生态系統功能的下降。而在一些島嶼上,外來入侵物種則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影響。
日益頻繁的國際貿易和人員流動加速了外來物種的入侵,也加速了全球資源開發和利用以及森林的退化,加劇了一些經濟落後但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旅遊業在過去20年急劇增長,也給生物多樣性帶來負面影響。
另外,不合理的造林和綠化以及生物能源種植行動雖然可擴大森林面積、提高覆蓋率、減少排放,但如果片面追求覆蓋率或綠地占比,采用大面積單一物種,則也會對生物多樣性産生負面影響。
一些不合理的經濟激勵措施已經成為導緻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驅動因素。在全球範圍内,對生物多樣性具不利影響的補貼一直存在,助長了毀林、過度捕撈、城市無序擴張等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
地方社區參與度不高也會導緻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喪失。地方社區在馴化和維護種質資源、豐富生境和生态系統多樣性、利用有價值的植物、管理和監測野生物種和生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過去由于地方社區參與不足,導緻高度适應的物種、品種及其野生近緣種喪失,降低了對病、蟲和氣候變化等威脅的抵禦力。
管理水平、政策、法律、機構協調、戰略、規劃、意識、知識、技術、人員素質等都可以成為推動或制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很多保護地仍然缺乏有效的管理。
生境破碎化将直接影響物種的繁殖與生存,進而影響生态系統的功能和服務。生境喪失和破碎化的原因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擴張、亂砍濫伐、旅遊娛樂、樵采、過度放牧、土地退化、農業開墾、圍湖造田、沼澤開墾、過度利用土地和水資源、污染、貧困等。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張風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