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全球頂尖實體書

全球頂尖實體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23:24:34

2020年,布克獎最終頒給了一本處女作小說,《舒吉·貝恩》。這本小說曾經被出版社32次拒稿,又因為疫情導緻銷量不佳,但最終的獲獎還是拯救了它在讀者中的命運。盡管這本小說的環境是我們非常陌生的英國格拉斯哥,一個曾經因為國内種種政策導緻失業率飙升、幾乎陷入癱瘓的荒涼之地,但它簡樸、冷酷又帶着些許溫情的故事依舊可以打動每個讀者的内心。這本書籍講述的生活經曆對我們來說無比陌生,但文學又讓我們可以在故事中産生巨大的共情。

在格拉斯哥不要說你更喜歡愛丁堡

2020年上半年,先讀到道格拉斯·斯圖爾特的《舒吉·貝恩》這本書的英文版時,它還隻是布克獎長名單中的一本,講的是格拉斯哥人的生活與故事。看着黑白色系的圖書封面,讀到書裡提到的一些地名——喬治廣場、克萊德河,還有人物對話所用的格拉斯哥方言,讓我不禁想起自己在格拉斯哥遇到的人和經曆的事。疫情前,我曾到愛丁堡開會,周末坐了一個小時的火車到了它附近的格拉斯哥,住在一家距離中心火車站50米遠的酒店。酒店旁邊就是一片灰暗的街區,幾棟被廢棄的樓房臨街的窗子都被木闆封着,上面各種塗鴉,蕭條景象堪比美國的底特律。我爬上一個叫“燈塔”的博物館頂樓俯瞰整個城市,鉛雲低垂下是一棟棟灰黑的建築,而那些建築的大理石記載着曾經的輝煌。就在那個頂樓上,我遇到兩位格拉斯哥本地人,他們帶我從不同方向看遠處的建築,用他們的格拉斯哥方言耐心地給我講了一個多小時的格拉斯哥曆史,包括被燒毀了的麥金托什大樓、屬于這座城市的蒸汽機發明者、工業革命之父——瓦特、《國富論》的作者、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還有蘇格蘭皇家音樂學院,藏有達利繪畫的凱爾溫格羅夫美術館和博物館等等,試圖改變我認為愛丁堡比格拉斯哥更有人文氣息的觀點。分别時刻,面對我的感謝,他們幽默地回應說,下次千萬别對格拉斯哥人說愛丁堡更好,否則還會被上一課。讀完這本小說,裡面的那位母親的性格讓我禁不住把她和她所生活的城市格拉斯哥聯系到一起。

全球頂尖實體書(書籍舒吉的魅力)1

《舒吉·貝恩》,作者:(英)道格拉斯·斯圖爾特,譯者:席小丹/鐘宜吟,版本:譯林出版社 2022年5月

《舒吉·貝恩》是以16歲青年舒吉的視角來叙述。他那美麗的母親艾格尼絲離開了第一任丈夫,盡管這位丈夫沉穩誠實,但是并不令她心儀。她夢想着與她的情人舒格能過上更加富裕和長見識的生活。但是婚後,她發現自己嫁的這個出租車司機是一個花心且暴虐的人,而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孩子,就是舒吉。當艾格尼絲意識到這個丈夫既不愛她,也不可能幫她實現理想,她開始用酒精麻醉自己,直到丈夫舒格離開了她。舒吉從小就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他一方面要拼命維護着酗酒成性母親的尊嚴,另一方面,他還要因為自己的同性戀傾向,遭受各種侮辱和欺淩。艾格尼絲在不如意中借酒消愁,最終死于酒精中毒,留下舒吉孤獨應對艱辛。舒吉成長的故事充滿了凄涼與無助,讀來讓人心碎,但是,這種境遇下的舒吉又是那麼的溫暖、隐忍,令人不禁感動與欽佩。

舒吉深愛着那個不時處于崩潰狀态的母親,并理解她的心結:“舒吉看着母親,他理解了她的過人之處。每天,她化上妝,整理好頭發,高昂着頭,從她的墳墓裡爬出來;當她喝得尊嚴盡失,第二天仍會穿上最漂亮的大衣,然後出門面對世界;當她和孩子在挨餓,她依然收拾妥當,讓别人覺得她很好。”按照作者本人的介紹,艾格尼絲這個人物的原型是他自己的母親,其中也有托馬斯·哈代的長篇小說中的人物——苔絲的影子。她們都屬于那種美麗單純的女性、渴求被尊重愛護。

全球頂尖實體書(書籍舒吉的魅力)2

由著名導演雷蒙·德帕頓拍攝的1980年的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的過去就像艾格尼絲曾經的美麗,在維多利亞時代已經成為令世界矚目的工業城市。但是這本書所描述的格拉斯哥随着撒切爾時代的到來,正走向沒落。對于中國讀者而言,讀過此書,會發現我們通常印象中的那個雷厲風行、備受尊重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對于一些英國人、特别是蘇格蘭的底層人民而言卻是一個備受憎恨的人物。他們認為就是她在擔任首相期間,讓英國的重工業崩潰,礦山關閉,石油公司、自來水公司、鋼鐵公司、天然氣公司、電信公司等都在私有化,汽車産業下滑,失業率飙升。他們認為是她削減高校教育的政府投入,導緻學費高漲,年輕人上大學要麼去負債,要麼勤工儉學。格拉斯哥大學甚至有學者研究證明 1980年代這座城市的吸毒和酗酒死亡人數的增加與當時的貧困和社會不平等狀況的加劇有關,認為在撒切爾的時代,老百姓的“希望被侵蝕”。作為撒切爾時代出生的孩子,小說的主人公舒吉展現了他所目睹的格拉斯哥的沒落。在小說中,“他聽說撒切爾不想要踏實的工人了,她的願景是發展科技、核武器和私有化醫療。工業化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克萊德造船廠和斯普林本鐵路廠的殘骸像腐壞的恐龍一樣躺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一代被承諾将繼承父業的年輕人沒有了未來。男人快要失去他們的陽剛之氣。”

翻看此書就像在打開一幕幕的畫卷,畫中描繪的是1980-90年代格拉斯哥窮苦民衆的生活場景:失業、出軌、鄰裡的攀比、講閑話、貧困、暴力、毒品、賣淫、酗酒等等,看着讓人心痛。但是可以感到些許欣慰的是繪畫者,也就是本書的作者,帶着某種力量已經從那絕望的生活窘境中逃脫出來,現在可以拿起畫筆來再現過去。用作者自己的話說:他“不得不将自己提升為中産階級才能扭轉局面講述一個工人階級的故事。”他目前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和伴侶共同居住在紐約曼哈頓。

一本打動了評委的小說

2020年11月布克獎線上揭曉,宣布蘇格蘭作家道格拉斯·斯圖爾特的處女作《舒吉·貝恩》最終獲獎。這一次評委不僅僅是在評出一本好讀的英文小說,這是布克獎一貫的目标;他們也在借着評獎的機會來表達他們對當下世界的感覺。

首先,這是布克獎曆史上第二本蘇格蘭作家的小說獲獎。第一本是詹姆斯·科爾曼的《晚了,太晚了》(How Late It Was, How Late),該書在1994年獲得布克獎,當時短名單中衆多強有力的競争對手也包括2021年諾獎得主古爾納的《天堂》(Paradise)。當時,科爾曼的這本充滿蘇格蘭方言的小說獲獎也帶着很多的争議,比如,一位不贊成此結果的女評委宣布退出評獎委員會,她認為此書獲獎是一個“恥辱”。而科爾曼則表示他為自己能夠真實展現格拉斯哥人的說話方式而自豪。巧合的是,科爾曼的那本書講的也是一個酗酒者的故事,是格拉斯哥的一位男性酗酒者。另外的一個巧合是,1994年獲獎的這本書也對斯圖爾特的文學創作産生了影響。他在2020年獲得布克獎後的錄制訪談中說,詹姆斯·科爾曼的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活。這本書很大膽,裡面的散文和意識流手法非常有創意。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布克獎上看到了我們蘇格蘭人的身影,還有我們的方言。”

全球頂尖實體書(書籍舒吉的魅力)3

道格拉斯·斯圖爾特。

其次,《舒吉·貝恩》的獲獎将格拉斯哥人經曆過的慘淡生活再次展現在聚光燈下。這本小說表面上寫了1980年代格拉斯哥人的艱辛生活,但是對于當下英國讀者而言,可以引發他們對目前生活窘境的一種共鳴。在該書出版的時段,英國剛剛經曆完脫歐動蕩,接着又是新冠疫情的肆虐;在保守黨政府的管理之下,失業率提高,物價飛漲,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被迫求助于免費提供生活必需品和食物的慈善機構——“食品銀行”。所以,讀到小說中舒吉和艾格尼絲如何靠着救濟生活,格拉斯哥礦區工人的大量失業等等,讀者很容易發現一種相似性,驚訝地意識到英國可能正在陷入一個與撒切爾時代相似的慘淡,就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種無助的、前景黯淡的時代。

痛苦與愛的共鳴

其實不僅是英國,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發生着令人沮喪的事情;許多人經曆着創傷,盡管感覺到了被傷害,但是就是無能為力。這本小說對于作者而言,有些自傳的性質,對于有些讀者而言,它引發着一種似曾相識的不安和沮喪。

另外,引發共鳴的痛苦不是小說的唯一亮點,它另一個讓人關注的點在于——舒吉對母親的耐心。他的母親為了喝到酒,甚至會把政府發給舒吉的食品救濟金挪用來買酒,但是餓着肚子的舒吉仍舊對母親不離不棄。一個人可以願意為他所愛的人付出多少努力,即使對方不斷地讓你失望?舒吉讓讀者看到更多的希望——盡管生活可能一次次讓我們自己失望,但是,看看那個舒吉,他仍舊堅韌地活着和愛着。這一點可能是這部相當虐心且厚重的作品能打動布克獎評委的重要原因。

當然,作為一本獲獎的小說,作者這本處女作的文筆是非常優美的,不見一點文學新人的青澀。作者在區分人物和他們說話方式上面做得非常巧妙,小說中人物對話用的是格拉斯哥方言,生動且形象。盡管從情感色調上講,小說的叙述是暗淡凄慘的,但是從語言描述上看,作者的服裝設計專業素養也影響了他的小說創作,顯示了他對色彩的敏感。比如舒吉看到母親“掏出一管口紅,将雙唇塗抹成鮮豔的血紅色。趁手還在嘴邊停留,她隐秘地往齒間送了一粒藍色藥丸,……接着,艾格尼絲弓下腰,正了正黑色高跟鞋的扣子,用塗着指甲油的長指甲撫平羊毛半裙,又從粉色安哥拉羊毛衣上摘下零星的毛球。”

另外,該書的故事叙述框架設計也很精巧,作者根據時間和地點的差異,用五幕場景來展現。第一幕發生在1992年,16歲的舒吉在打工攢自己所需要的學費;然後經過三個時間段和區域,展現他的母親如何飛蛾撲火,嫁錯了人,一錯再錯,不斷掙紮着直到最後一幕,又回到1992年,16歲的少年已經沒有了母親,要獨自面對前景并不明朗的人生。這樣一來,故事的叙述最後形成了一個閉環。所以說,盡管故事情節本身是悲苦的,但是作為一個故事的整體叙述,它是圓滿的。

除了愛,舒吉一無所有

閱讀這本小說需要讀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态,因為你需要穿過昏暗生活層出不窮的醜陋與可怕,從中找尋一絲的光亮。法國作家讓·熱内曾在《玫瑰奇迹》中說過:“小說不是人道主義的報道。我們應該感謝殘酷的存在,沒有殘酷哪裡會有美”。這部小說最能打動讀者的應該是舒吉在殘酷人生中仍然保持着的寬容與善解人意。前文介紹過,他的母親一直不能很好地照顧他,甚至影響了他的學業發展,但是他一直在努力理解和照顧着母親。

他理解母親的虛榮心,盡管饑腸辘辘,他也會配合母親的表演:

艾格尼絲晃悠悠地做了個急轉彎,假裝她要過馬路,但卻高昂着頭,接着往前走。她趾高氣揚地走着,踩出一種很自信的節奏,轉頭對男孩說:“你今天晚餐想吃什麼?”

舒吉擡頭看了看母親,照她之前跟他說好的演了起來。“烤雞,謝謝。隔天就吃西冷肉,我有點吃厭了。”他們經過那兩個女人身邊時,她們停止了談話,艾格尼絲輕笑着說:“哦,你啊!今天還是要吃牛排,要感恩!”她轉過高貴的側臉,把粗糙的手藏進身後。“哦,你好科琳,你好莫莉。我家這位小家夥簡直像野草一樣瘋長。”

在其他女人——科琳和莫莉面前,這位母親希望保持自己的傲驕。盡管這種行為裡有愛慕虛榮因素,但是它也體現了她要強的一面。作為讀者,我們知道,如果這位美麗的女子不酗酒,如果她能夠找到真真切切被愛的感覺和一份工作,她可以更好地養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小說中,舒吉一直在看母親的優點。比如母親教會他注意儀表,學習欣賞美麗的東西。他描寫母親在短暫的戒酒成功期間,如何在荒涼的廉租房外種滿了鮮花。在慘淡的生活中,盡管自己陷入酗酒惡習不能自拔,但是這位母親也教會了她的兒子如何保持高昂的頭顱,不放棄對美的追求。與母親的生活中,舒吉經曆了匮乏之苦和各種焦慮緊張,但是這些沒有讓他對生活産生敵視。他理解“自私”母親的無奈,知道母親有愛他的心,但是沒有養育好他的能力,他清楚她是渴望做一個好母親的。他對母親的照顧非常細緻,幫醉酒的她脫衣服,給她泡茶解酒,預判她飲酒昏迷的狀态和時間,以便找到最佳的方法照顧她。在這樣耐心細緻的責任擔當中,舒吉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所打倒,沒有像周圍一些同齡孩子那樣自暴自棄、酗酒吸毒或打架鬥毆。盡管為了買食物,他也曾經到倒閉的礦山上偷銅賣錢,但是在母親去世後,他通過打工賺錢,自己攢學費去讀大學。

全球頂尖實體書(書籍舒吉的魅力)4

由著名導演雷蒙·德帕頓拍攝的1980年的格拉斯哥。

根據作者自己的介紹,這本小說的内容來自他自己的生活經曆,那麼現實生活中,我們知道16歲的作者通過半工半讀,到蘇格蘭紡織學院攻讀了學士學位,然後到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拿到碩士,接着到紐約工作,為許多世界知名時裝品牌做設計,到現在為止已經在此行業工作了20多年。所以如果把《舒吉·貝恩》當作小說的前傳,那麼它的後續就是小說中的那個舒吉從格拉斯哥發展到倫敦,再發展到紐約,他在成功闖蕩出一片天地之後,開始回憶自己的過去,用文字把那不堪回首的過去打開來給他愛的人看、也給我們讀者看。

一些讀者之所以會覺得震驚,可能是因為他們從未想象或了解過小說中那些令人難以理解、不可理喻的事情,以為那些事情永遠不會發生,但是小說裡它們就猝不及防地發生了,還有接下來的傷痕累累。好在那個經曆絕望的主人公最終從艱難時世中走了出來,并坦誠地與讀者分享他的經曆。這本長篇幅的成長小說對他而言應該是一種心理療傷,撫平過去所受的傷痛,對于讀者而言是感動與感悟。

人類是複雜的高級動物,社會是複雜的體系,都說家庭是溫暖的港灣,但是并不一定所有的家庭都可以避風遮雨。舒吉的母親因為酗酒而不能完全擔當起母親的責任,但是舒吉仍然努力感受着母親殘缺的愛,并用自己對母親的愛與關心撐起了家的框架。他能從一個如此拮據的貧困生活中幸存下來,并最終成為有産者,這裡面不僅有他自己後天的努力,也有他對母親的愛帶給他的力量。得知自己獲獎後,他說這本書的創作完成要感謝他的母親:“她出現在本書的每一頁中。我很清楚,沒有她,就沒有我的今天”。從某個角度,我們可以說,小說的作者能從一無所有的逆境中存活,他唯一的财富就是他對母親的愛。對母親的愛是絕望中的一種希望,幫助他來抗衡各種困難,可以說除了愛以外,舒吉一無所有。

有讀者可能會認為,像艾格尼絲這樣不稱職的母親,孩子與她的關系應該是疏離的,但是恰恰相反,我們看到的是舒吉一直保持着對母親的關心和愛,即使發生争吵也不放棄。這種關系的初衷對他而言可能是要挽救他的母親,但是結果是拯救了他自己。因為他對母親這種無怨無悔愛的能力也給了他生命成長和最終獲得自由的動力。“他的肚子空空。這種空洞來自比胃更深的地方,比饑餓更加深切。他坐在她的腳邊,開始輕輕和她說話:‘我愛你,媽咪……’”

在少年舒吉的時空裡,如果沒有對母親的愛,他就更加一無所有了。正是因為他一直感受着母親的愛,也看到了母親的脆弱與無奈,明白與其用酒精麻痹自己,還不如直面痛苦,清醒地抗争,所以他也有了更多的動力來通過學習和閱讀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在上大學的時候,他本想攻讀英語文學專業,但是被老師建議選修實用性更強的紡織專業,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和工作之餘的文學創作。在訪談中當被問到獲得布克獎的感受是什麼,他說:“感覺不真實。我是一個工人階級的孩子,職業與文學不搭邊,寫作起步得也很晚。這部作品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希望能用工人階級的故事激勵其他人。”這個曾被經典文學書籍所影響的人,繼續通過他的書籍來給更多的讀者以精彩生活下去的力量。

一個人隻有在自身有了愛的能力,才能學會共情和寬容,并且明白一個道理——繼續生活下去需要的不是譴責、背叛和傷害,而是互相的守護與關心。作為旁觀者,讀者可以看到,當舒吉帶着悲憫、真誠守護和愛着母親的時候,實際上他也是在愛自己,避免堕落成一個壞人,或者跌入渺小虛無的深淵。逆境中堅忍前行的努力與善解人意是舒吉打動讀者的秘密,也是這部書籍獲獎的秘密。

文/王敬慧

編輯/宮子、走走

校對/薛京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