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海南自貿港改革創新

海南自貿港改革創新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5 15:16:47

■ 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通訊員 蘇良飛

萬山之間,一條條新建的道路連接大山内外,一排排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房屋群衆安居樂業;一所所現代化的學校裡讀書聲琅琅;一片片農業基地裡的農副産品正待銷往全國;一座座設施齊備的嶄新醫院為廣大民族地區群衆解除病痛……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繪就海南自貿港建設的軌迹,也組成了海南各族群衆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畫卷!

我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5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58.3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5.7%。民族地區陸地面積占全省陸地面積的48.8%。省第七次黨代會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海南民族地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各族群衆團結奮鬥、銳意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各族群衆凝聚力和向心力顯著增強,民族地區呈現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海南自貿港改革創新(奮進新征程逐夢自貿港)1

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新貌。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民族地區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召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省委民族工作會議,對做好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部署安排。印發實施《海南省貫徹落實〈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的實施方案》《海南省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在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支持下,海南民族地區銳意改革、創新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其中2021年,民族地區生産總值完成1820.59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60.33%——

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力度,民族地區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交通方面,中線高速公路、萬洋高速公路、儋白高速公路、山海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海南民族地區邁入“縣縣通高速”時代,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

通信方面,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自然村光纖寬帶和4G基本全覆蓋,圓滿達成“全光網省”目标;

能源方面,海南昌江核電項目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産,二期大項目開工,樂東國電西南部電廠、海南瓊中抽水蓄能電站相繼投入運營,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完成電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

打赢脫貧攻堅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五指山市等4個國家級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實現了民族地區與全省同步完成脫貧任務的目标。

此外,民族地區重視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規模不斷壯大,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産業支撐力進一步得到提升,帶動少數民族群衆增收創收,保亭、瓊中、白沙、樂東、五指山等5個市縣入選“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成一批互聯網農業小鎮,湧現出一批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産品品牌。依托民族地區獨特的旅遊資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積極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帶動少數民族群衆發展民族風情旅遊産業,民生得到極大改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省民宗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天的海南民族地區處于發展的最好時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民生改善更有保障,民族團結更加緊密,生态環境更加美麗,各族群衆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海南自貿港改革創新(奮進新征程逐夢自貿港)2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明星周潔瓊以及時尚博主韓成浩一起直播,為黎錦服裝、白沙綠茶等特色産品“帶貨”。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基礎不斷鞏固發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省委、省政府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來部署和推進,深入開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廣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講好海南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推動各族群衆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近年來,我省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省民族研究所成立海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定期舉辦促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文化交流活動,在潛移默化中促進文化的兼收并蓄,構建和諧共融的民族關系氛圍,推動各族群衆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村莊、進軍(警)營。各市縣充分利用“三微一端”,投放民族團結進步宣傳片、短視頻等内容,營造民族團結濃厚氛圍,舉辦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古爾邦節等活動,組織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民族文化活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處處綻放。

省第七次黨代會以來,海南省共有12個單位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14名個人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14個單位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1個單位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50個單位獲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99名個人獲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96個單位獲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4個單位獲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和群衆基礎不斷得到夯實,“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深深浸潤于各族幹部群衆血脈之中,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更加鞏固。

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日益繁榮發展

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海南少數民族群衆創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其音樂舞蹈、建築形式、節日慶典、傳統工藝、飲食習慣等,構成了一幅景象壯美又鮮明獨特的風情畫卷。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已經成為海南少數民族精神情感、道德傳統、個性特征、民族自信的有力載體。

近年來,海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得到迅速發展,民族地區各市縣均建起了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藝術表演場館,形成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網絡,文化設施日益增多、日趨完善,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通過打造一年一度的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節慶活動文化品牌,舉辦第五屆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第六屆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多屆黎族文化論壇、苗族文化論壇,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保護和開發。

我省還通過開展少數民族古籍和非物質文化遺産調查、搶救、整理和研究工作,保護發展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複制完成黎錦龍被,開展海南民族文化“七個一”作品征集評選活動,推出一批體現民族團結、品質優秀、貼近群衆的民族文化精品,其中舞蹈詩《錦繡家園》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佳劇目獎”,先後出版《海南黎錦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研究》《海南苗族傳統文化》、海南少數民族文化“七個一”工程系列叢書等書籍。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全面提高

民族教育方面,我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學前教育實現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全覆蓋,義務教育實施全面改薄、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思源學校建設及拓展項目、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系列工程項目,普通高中普及程度進一步提升。相繼實施1.0版“好校長、 好教師”引進工程 、2.0版引進“校長 骨幹”的管理團隊以及3.0版的“一市(縣)兩校一園”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工程,引進一批“好校長、好教師”,有力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全面動工,首批簽約入駐高校16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進駐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并正式招生開學。推動竹竿舞等體育項目特色發展,瓊中女足成為海南體教融合的一張靓麗名片,海南師範大學黎錦項目入選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衛生健康方面,民族地區基本完成鄉鎮衛生院病房改造和基本醫療設備配備,村村都有衛生室,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資金提高至人均74元。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實現“1小時三級醫院服務圈”全覆蓋。

社會保障方面,民族地區社會保障事業穩步推進,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全民參保計劃紮實推進,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技能人才培養、評價和待遇機制進一步健全,多渠道搭建技能人才培養平台,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覆蓋城鄉居民的人社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一網通辦”成效明顯,社會保障卡發行基本實現全覆蓋。

民族地區保持一流的生态環境

我省民族地區大多位于生态核心區和水源涵養地,被海南的綠水青山環繞。民族地區各市縣始終堅持把生态環境保護放在最優先位置,完善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生态文明體制機制,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實現路徑,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成型。生态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優化考核評價機制,率先取消全省三分之二市縣的GDP考核,劃定生态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連續多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不斷完善環保體制機制。民族地區生态環境質量持續保持領先,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得到很好保護。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以上,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标率為100%。

(海南日報海口4月24日訊)

原标題:民族團結同富裕 共建共享自貿港——海南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