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洛陽周圍古關

洛陽周圍古關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25 08:45:59

  洛陽周圍古關(分金溝夜叉磨半個店)(1)

  《洛龍地名文化》封面

  你知道洛龍區的分金溝、半個店、夜叉磨村的村名從何而來嗎?近日,洛龍區檔案史志局曆時5年編著的《洛龍地名文化》一書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也揭開了洛龍區下轄各鎮、村、街道的一些地名故事。

  洛龍區的前身是洛陽市郊區

  “洛龍區的前身是洛陽市郊區,郊區的前身是洛陽縣。”《洛龍地名文化》主編、洛龍區檔案史志局負責人馬正标說,2000年6月,國務院批準我市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洛陽市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縣曆史悠久,史料記載,秦統一六國後,在洛陽地區設三川郡,管轄洛陽縣和河南縣等縣,兩縣并存,一直到宋代。到了金朝,河南縣并入洛陽縣,洛陽縣成為全國大縣。

  馬正标說,《洛龍地名文化》以洛龍區行政區劃地名為基礎,記述洛龍區在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村莊變遷、村名由來、姓氏家族、文物遺址、古代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産、曆史名人及洛龍區成立以來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形成的其他地名文化等。

    分金溝、半個店、夜叉磨,村名背後有故事

  記者翻閱《洛龍地名文化》發現,該書詳細收錄了洛龍區的鎮名、村名、路名等,其中分金溝、半個店、城角、夜叉磨等村子,奇特村名背後都有故事。

  《洛龍地名文化》記載,分金溝村屬于洛龍區白馬寺鎮,東臨白馬寺鎮政府,西接白王村,北與孟津縣平樂鎮象莊村搭界,南至洛河。

  分金溝村的名字與春秋時期的管仲和鮑叔牙有關,當時,管、鮑二人合夥做海鹽生意,在洛陽掙了很多錢。二人對利潤的用途産生分歧,管仲主張繼續做大生意掙大錢,鮑叔牙則主張救濟窮人。二人來到洛河北岸的一條溝内,打算分錢。管仲主張平分,鮑叔牙知道管仲家境貧窮,則讓管仲得七成,自己得三成。後人為紀念管、鮑重情輕利之舉,就把分金之地叫作分金溝。

  半個店村位于白馬寺鎮西南部,據傳,唐代時這裡南臨隋唐大運河洛河段,為漕運碼頭,北邊是驿道,交通地位重要,後來這裡設立了驿站(也叫驿店),由于驿站到洛陽城的距離是正常驿站間距的一半,因此人們稱這個驿店為半個店。

  夜叉磨村約始于北魏後期,原名金城寨。當地村民傳說,因糧食豐收,石磨少不能滿足糧食加工,上天夜降神磨,不用驢拉而自轉。後有無賴據磨斂财,觸怒天庭,天庭派夜叉擊毀此磨。金城寨民衆據此将村名改為夜叉磨,寓意戒貪。

  “随着城市化進程,洛龍區一些村莊被征遷,村民變成市民,我們希望記錄村名故事,留住曆史記憶。”馬正标說,這也是史志工作者的一份責任。

  龍門大道原名洛龍公路,宜人路因隋唐宜人坊得名

  除了村名,《洛龍地名文化》還收錄了洛龍區120條道路名,讓讀者能了解道路的命名故事。

  “道路名稱一般取起點和終點地名中各一個字組成。”馬正标說,洛龍區新建道路的命名,除了采用起點和終點地名各一個字組成,還采用沿襲曆史地名、以名人取名、用寓意命名的方法,使轄區道路名稱體現洛陽人文地理和新時代的文化特點。

  龍門大道原名洛龍公路,是我市南北交通的重要走廊,北起洛陽橋,南至龍門石窟風景區,道路全長11.2千米。2000年、2011年,龍門大道先後進行兩次改造提升。眼下,龍門大道的道牙、路燈杆上,造型各異的牡丹圖案及“龍門”字樣随處可見,已成為靓麗的城市名片和展示窗口。

  宜人路西起王城大道,東至龍門大道,道路全長2.97千米,2003年10月開工建設,2004年9月竣工。宜人路路名寓意有兩層:一是隋唐時期,洛陽城内有宜人坊;二是要将洛陽建設成為最适宜人群居住的城市。

  “宜人坊位于隋唐洛陽城明教坊的北面,今洛龍區龍門大道以西。”馬正标說,宜人坊原叫宜民坊,唐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為宜人坊。據相關文獻記載,其内有半坊為太常寺藥園。今天,大家走在宜人路上,很容易想到曆史上的宜人坊,能更好地傳播河洛文化。

  “今天,洛龍區已成為嶄新而充滿生機的現代化新城區,編纂《洛龍地名文化》是為了記錄曆史,講述洛龍區發展背後的故事。”馬正标說,《洛龍地名文化》将分散的曆史文化碎片搜集起來,使曆史遺存和城市現狀保留下來,為人們研究河洛文化提供史料。(洛陽晚報 記者 餘子愚 文/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