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美國醫學專家提出“吃飯要吃七分飽”的健康觀點,引發網友熱議。有人強烈贊同,也有人也提出了質疑。
美國國立衰老研究所(NIA)科學家茱莉•馬蒂森及其同事對多項研究結果綜合分析認為,隻需降低進食量,就能延年益壽。
美國塔夫茨大學營養專家蘇珊•羅伯茨及其研究小組對218名21~50歲的參試者研究發現,食物攝入量減少25%的人,血液中好膽固醇明顯升高,腫瘤壞死因子(TNFs)減少25%,胰島素抵抗降低40%,整體血壓更低。
簡單地說,這項研究表明,隻需少吃30%,壽命可延長20歲,有效延緩衰老。
創食安城市專欄
232
問題來了
七分飽到底是多飽?
我的胃怎麼才能知道呢?
别急!
專家把“飽”這種感覺
分出了等級↓↓↓
五分飽 :已經不覺得餓,但是對食物還有較高熱情。
七分飽 :還沒有感覺吃飽,但是進食速度沒有這麼快了。
八分飽 :感覺到胃裡面滿了,但是如果要再吃幾口也還行。
十二分飽 :感覺食物已經到嗓子眼,所謂吃自助餐,扶着牆進,扶着牆出,就是這種忘我的境界。
飯量減1/3,可以這麼做!
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内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醫師陳慧萍說,首先要明确,減少飯量不是說讓大家不吃,而是保持“七分飽”。當你覺得胃裡還沒有裝滿,處于可吃可不吃的狀态,這就是七分飽。人們摸索自己七分飽的飯量,需要一個不斷感受和調整的過程。當然,判斷的前提是:不要吃太快!
“
飯前喝湯
飯前喝湯,有助于減少食欲,因為湯到胃裡後,食欲中樞興奮性會下降,飯量就會自動減少三分之一,使飽腹感提前出現。
“
細嚼慢咽
吃飯一定要慢。胃向大腦傳達飽脹信息需要二三十分鐘時間,因此,吃得慢些意味着大腦意識到吃飽時,你所攝入的食物将比平時少。一般早餐所用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午、晚餐以30分鐘左右為宜。
“
吃完離桌
有的人吃得差不多了,坐在那裡還不走,看着桌子上的好東西控制不住就又吃了,這樣肯定就會多了。
“
别做餐桌“掃尾人”
有的人已經吃七八分飽了,可看到那麼好的飯菜剩下太浪費了,就又拿起筷子想把它打掃幹淨。豈不知,這一打掃肯定就吃得太飽了。
“
多選含纖維、水分多的食物
蔬菜、水果、全谷食物和湯,這些食物可迅速讓人“填飽”肚子,因為它們能占用更多的胃部空間。此外,每天盡量吃12種以上食物,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
“
兩餐間隔4-6小時
吃飯對于時間的把握很重要,如果兩餐間隔時間太短,剛吃完上頓還沒來得及消化就吃下一頓,影響腸胃和消化,最佳間隔時間是4~6個小時,這恰好是混合食物在胃裡面停留的時間。如果吃飯時間相對規律、固定,這頓吃了七分飽,第二餐之前是不會提前饑餓的。
“
飯後拒絕甜食 休息半小時
不少人習慣飯後吃甜點,但甜點熱量高,會額外增加能量攝入,容易肥胖,不利于自身健康。很多人喜歡飯後立馬去散步、運動等,其實很多事情并不适合在吃完飯後立即就做,包括洗澡、運動、喝濃茶和開車等。飯後半小時内,應以休息為主,我們可選擇做一些小幅度的運動,比如擦桌子、掃地等。
很多病都是“吃太飽”惹出來的!
有人會說,如果連吃飯都不能盡興,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呢?其實不然,能夠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欲,活得健康,才會有更長久更持續的樂趣。
吃太飽容易惹來癌
當人體攝入的蛋白質或者脂肪過量,會給消化系統帶來負擔,而不能被很好消化的食物會長時間地滞留腸道中,很容易産生一些毒素甚至是緻癌的物質,另外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降低,增加患癌概率。
吃太飽容易早衰
吃進去的食物在體内經消化代謝、氧化産生能量,但機體氧化反應中還會産生有害化合物—自由基,它能導緻細胞損傷、動脈血管硬化,從而引發疾病、衰老。
吃太飽容易老年癡呆
吃太多,大腦中會大量産生一種叫做“纖維芽細胞”的生長因子,它會使脂肪細胞和毛細血管内皮細胞增大,促使腦動脈硬化、腦皮質血養供應不足、腦緩慢萎縮以及腦功能退化,最終會導緻癡呆。
吃太飽容易傷胃傷腸
如果胃始終處于飽脹狀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複的機會,胃大量分泌胃液,會破壞胃黏膜,屏障,産生胃部炎症出現消化不良症狀,長此以往,還可能發生胃糜爛、胃潰瘍等疾病。
吃太飽容易傷腎傷骨
飲食過量會傷害人的泌尿系統,因為過多的非蛋白氮要從腎髒排出,勢必加重腎髒的負擔。還易使骨骼過分脫鈣,患骨質疏松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吃太飽容易引發肥胖
現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來更加困難,多餘的“營養物質”堆積在體内,其後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貴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膽囊炎等。
中國傳統諺語稱
“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
而現代科學家花了幾十年時間
也用數據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今天的晚飯
你想吃幾分飽?
·END·
【有用就轉發】
供稿丨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
轉載請注明“健康杭州”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