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篇文章數據是筆者集百家組合而成,如有不對、不當之處還望海涵。隻是給各位藏友提供一個參考資料!
一、鏽的種類
綠鏽、氯化物鏽、棗皮紅鏽、黑漆古鏽、水銀沁鏽、有害鏽、泛金鏽、綠漆古鏽、藍鏽、紫鏽炭鏽
二、鏽的産生
1、綠鏽
名 稱: 孔雀石 石 綠 堿式硫酸銅 堿式碳酸銅 堿式氯化銅
分子式: Cuco3 Cu(oH)2 Cuso4.3cu(oH)2 Cuco3.3cu(oH)2 Cu2(oH)3C1
呈 色: 暗綠色 暗綠色 橄榄綠色 淡綠色 綠一墨綠色
青銅器在空氣和土壤中,天然和人工形成的物質作用于青銅器,使其逐漸氧化,尤其是雨水會熔解大自然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墓裡陪葬生物體及土壤化合物産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硫化氫等一起侵蝕着銅合金,形成上面表述的化合物,變成綠鏽。
2、綠化物鏽
名 稱:氯化鈣 氯化亞銅
分子式:Cac12 Cuc1
呈 色:灰色 灰色
一般出土在酸性土壤中,酸性土國為含有許多石英砂等等,或者呈沼澤濕的泥濘狀态,因此幾乎将銅和錫等速解;青銅器表面的花紋也均速溶解,鹽類物質逐步替代金屬花紋,形成脫胎或半脫胎。鏽色表面呈現灰色的亞光。用刀片能象切木頭一樣一片一片切削下來。
3、黑漆古鏽
名 稱:一氧化銅 硫酸亞銅 氧化亞錫
分子式: CuO Cu2S SnO
呈 色: 黑色 黑色,褐色 棕黑色
黑漆古”一般是疊壓在銅芯上氧化銅,是當地水質和土壤酸堿度恰當時形成的。其色黑亮如墨或棕黑色或褐色。
4、棗皮紅鏽
名 稱:氧化亞銅 鉛丹
分子式: Cu2O Pb3O4
呈 色:深紅色 大紅色
“棗皮紅”是指有些青銅器綠鏽下呈現的暗紅色,是青銅器原始表層或黑漆古上,與土壤化合物生成氧化亞銅或鉛的層面。
5、水銀沁鏽
名 稱: 二氧化錫
分子式: SnO2
呈 色: 銀灰色
青銅器長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但有些器物含錫量偏高,若錫在15-22%時,因錫析出到器物的表面形成所謂“水銀光”又稱“水銀沁”。同時錫青銅還會有“逆偏析”趨向,使之産生二氧化錫。因中性土壤極不穩定,很容易改變成為酸性或堿性土壤,故有些銅器先形成少量的紅綠鏽後再産生“水銀光”。
6、有害鏽
名 稱: 堿式氯化銅 氯化亞銅 氧化鉛 二氧化錫
分子式: Cu2(oH)3c1 Cuc1 PbO SnO2
呈 色: 粉狀綠色 粉狀綠色 粉狀綠色 粉狀綠色
以上四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有害鏽是青銅器的癌症,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内青銅器粉化和完全毀壞,同是粉狀有害鏽還能相互“傳染”。若一件青銅器患有粉狀鏽,将會威脅整個庫房青銅器的安全。有害鏽的形成主要是土壤中的氯化物引起的。
7、泛金鏽
名 稱: 遊離銅離子
分子式: Cu
呈 色: 金黃色
反金與水銀沁的情況相仿,并非器物鑄造時鍍了水銀或者黃金,而是青銅器在特定土壤環境中形成的特殊的表層,舊時也稱“返金”或者“返銅”。這種現象通常隻出現在剛剛鑄造完成尚未使用過就入土的青銅器上,而且幾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陽附近的商代地層中,陝西隻存在個例,其它地區從未見到類似情況的報道,所以非典型安陽類型的“反金”器是一定要注意的。
8、綠漆古鏽
名 稱: 堿式氯化銅 堿式硫酸銅
分子式 : Cu2(oH)3C1 Cuso4.3cu(oH)2
呈 色: 淡綠色 綠色
嚴格意義上講,“綠漆古”是銅器綠鏽生成之後,由于水文地質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鏽自然脫落,都因年代久遠,綠色牢牢的浸染在器物表層上形成的,好像罩了層薄薄的綠漆,故俗稱“綠漆古”。
9、藍鏽
名 稱: 硫化銅 堿式碳酸銅 硫酸銅(膽礬)
分子式: CuS Cuco3.3cu(oH)2 Cuso4.5H2o
呈 色: 靛藍 藍色 藍色
藍鏽的形成機理和綠繡類同但數量少于綠鏽。
10、紫鏽
化學成分和形成機理有待分析
11、炭鏽
名 稱:炭
分子式:C
呈 色:黑色
木炭經千年吸附造成。
三、全國主要出土青銅器省份的土壤條件
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陝西省、河北省
尚有許多不全之處,還需要各位藏友在日常收藏過程中摸索,探知,還希望各位藏友多多批評指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