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家音樂思想對生活的影響

儒家音樂思想對生活的影響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4 23:21:08

  中國古代文化非常重視音樂,所謂“詩、書、禮、樂、藝”,樂是其中之一,并且古人常常将“禮樂”并舉,禮樂并重,樂在祭祀儀式中不可或缺。《周禮·春宮·宗伯》中有“以樂德教國子”“以樂語教國子”“以樂舞教國子”的内容,表明古人非常注重音樂的教化作用,音樂在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儒家文化與音樂教育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對音樂非常重視,他承襲古代樂教傳統,同時賦予音樂以新的精神内涵和藝術價值。《論語》中記載了不少孔子有關音樂的言論,可管窺他的音樂觀點、修養及趣味。根據史書記載,孔子曾跟随魯國著名樂師師襄子學習鼓琴,他不滿足于僅學會技巧技法,“得其數”,還要“得其志”“得其人”(《史記·孔子世家》)。《論語·述而》中載:“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孔子如果在這一天哭過,就不再唱歌。此處“哭”指“吊哭”,古時有“吊于人,是日不樂”“哭日不歌”的禮制規定。這句話也可以從反面理解,就是說,如果不是“哭日”,孔子幾乎天天喜歡唱歌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述而》)這表達出一種藝術心情,一種融道德和藝術于一體的人生境界。孔子與當時的樂人多有交往。他很重視音樂教育,認為樂教和詩教、禮教密不可分。

儒家音樂思想對生活的影響(樂由中出禮自外作)1

  孔子不僅音樂修養高,還在音樂整理方面作過重要貢獻。他說:“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樂正”即整理音樂,包括兩方面内容,一是正樂章,确定不同音樂的适用場合,二是正樂音,對音調、節奏都給予符合其功能的定位。不僅如此,《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整理音樂做的是詩、樂、禮合一相輔相成的工作。孔子周遊列國時,被困于陳蔡之野,“講誦弦歌不衰”(《史記·孔子世家》)。他在危難困厄之際,以音樂表達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矢志不渝的意志。

  正因為孔子如此重視音樂,音樂教育成了儒家的一大傳統。另一位儒家思想家荀子專門寫出了一篇自成一體的宏文《樂論》,西漢河間獻王組織人員編寫了《樂記》,它們成為儒家重要的音樂典籍。

美與善、仁與樂的統一

  美與善的統一是孔子經由他本人對音樂的體驗而對音樂藝術的基本看法。“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八佾》)韶即舜樂,孔子對韶樂評價極高,認為它盡善盡美,達到藝術和道德完美統一的至高境界。那麼,音樂美的标準是什麼呢?從《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關雎》的評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以看出來,不淫不傷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也就是合乎“中”,“故樂者,中和之紀也”(《樂論》)。從中和之美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孔子不喜歡鄭樂,就是因為“鄭聲淫”。

  孔子所謂的“盡善”是就仁的精神而言的,孔子所認為的理想的音樂是美與仁的統一,即樂中有仁,仁中有樂,樂是仁的表現、流露,仁是樂的内涵、根底。孔子認為韶樂(舜樂)“盡善”是因為它表現了堯舜仁的精神思想,二者完美融合統一在一起。“歌樂者仁之和也”(《禮記·儒行篇》),樂和仁的和諧、會通、統一是儒家所認為的音樂的最高境界。

音樂對人格修養的重要性

  儒家重視音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能夠有力促成高尚人格修養的形成,是達到仁的人格完成的重要途徑或工具。“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這是孔子所認為的君子人格達成的三個階段,起于詩教,中間是禮教,完成于樂教,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比如禮樂,禮側重儀容舉止,行為規範,要合乎君子風度,但禮離不開樂,古代宮廷很多儀式都有音樂伴奏,用來烘托氣氛,莊嚴肅穆之音令人改容易色,舉止愈發規矩。“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記》)禮是外在的規矩規範約束的結果,相對比較容易做到,樂是發自内心産生的,難度更大,所以放在最後。“成于樂”,在樂教中完成、完善,而樂教實質是經由藝術的情感教育,訴諸人的心理、情感,去體味、體會、體驗,使人在愉悅中獲得情感的升華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成為君子。

  在孔子看來,最能打動人心、最能改變人性的,莫過于音樂,因此他以樂教為最高層次。他講課培養弟子,總是置樂器于旁,誦詠歌舞,“弦歌之聲”不絕。孔子的教育是一種基于樂教的美的教育,事實證明他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培養出一批優秀弟子。《論語》裡那篇著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和弟子們問答人生志向,曾晳“鼓瑟”伴奏,孔子問到他時,“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他回答人生志向是“莫春者……詠而歸”,得到孔子贊許。可以看出,孔門無論是“侍坐”時還是春遊時都離不開音樂。宋代儒學家朱熹在《集注》中将曾晳的人生志向發揮、描述為如下境界:“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見于言外。”而此種境界的達成離不開音樂的助力。

  儒家思想文化對音樂的重視影響深遠,曆朝曆代統治者和儒者都推崇古樂、雅樂,使它成為一種肅穆莊嚴的廟堂音樂。上古時重在社會教化的樂教無法追尋,古樂的中和之美難以把握,導緻它的式微,而民間的追求感官快感為主的俗樂為大衆所喜聞樂見,取而代之,成為大勢所趨、曆史潮流。但是,儒家所倡導的音樂是美與善的統一,音樂在人格修養中的重要作用等思想,時至今日,依然煥發着思想的光芒,富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莉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