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電噴摩托怠速馬達複位學習

電噴摩托怠速馬達複位學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1:57:01

關注【指尖摩托】,品讀摩托車保養、維修新鮮資訊!

編輯:大道行思

作者:阮天林

這是一個CL125-6電噴型春蘭豹摩托車的維修案例,電噴豹是國内生産的最早批電噴摩托車,其電噴系統采用開環控制方式。

簡單解釋一下,目前的電噴車都是閉環電噴了,開環和閉環的主要區别在于有沒有氧傳感器這個反映燃燒情況的重要優越感器。

電噴摩托怠速馬達複位學習(電噴老摩托難啟動)1

在修的這車行駛了35400多公裡,因氣門漏氣拆卸保養,重新複裝後出現了發動機難啟動和加速性能差的故障。

維修工檢查了電噴系統的油、電路,未見明顯問題,沒有排除故障,故障原因沒有查明。

接車後,首先按檢修慣例檢查發動機配氣正時和左、右缸進排氣門間隙:打開氣缸蓋罩,使用14mm套筒扳手轉動曲軸,使凸輪軸左端鍵槽朝向左缸進氣口,觀察左箱蓋正時孔刻線标志正好對準飛輪上“TL”左側刻線,此時,正時鍊輪上的左側刻線正好平行于氣缸蓋上平面,說明配氣正時安裝無誤。

電噴摩托怠速馬達複位學習(電噴老摩托難啟動)2

再按飛輪上“TL、TR”标記刻線分别檢查左、右缸進、排氣門間隙,應均在0.04~0.05mm之間。

拆下火花塞,套于高壓帽内,打開點火開關試火,火花塞電極發出藍白色火花并“啪啪”作響,說明發動機ECU電腦控制電路無異常。

在未裝火花塞前,試着用手指塞住氣缸蓋火花塞孔,按動啟動按鈕使曲軸轉動,手指感覺氣缸内的壓力較大,說明氣缸壓縮壓力正常。

電噴發動機難啟動、加速性能差故障涉及到ECU電子控制系統和各種傳感器及其連接線路的反饋信号,仔細尋思,檢修氣門時曾經拆卸過進氣管和節流閥體(含節氣門位置傳感器),複裝時,可能未按電噴摩托車的有關操作程序重新設定閥體參數,使節氣門位置傳感器的輸出值失常。

電噴摩托怠速馬達複位學習(電噴老摩托難啟動)3

按照電噴摩托車燃油系統故障代碼調取步驟,打開點火開關, ECU指示燈亮起。經過數次按動啟動按鈕,發動機勉強啟動。

進入運行狀态後ECU指示燈熄滅。此時關閉緊急熄火開關,使發動機熄火。将摩托車座墊下面的故障診斷接口的兩個端子用專用導線短接5秒。此時ECU指示燈亮3秒滅3秒後,開始顯示出儲存的故障信息。

ECU指示燈閃爍次數為:長亮1秒,短亮3秒。按ECU工作指示燈閃爍的故障代碼及故障内容表中查找出其故障代碼為13号,故障内容是節氣門位置傳感器(斷路)故障。

電噴摩托怠速馬達複位學習(電噴老摩托難啟動)4

節氣門位置傳感器及其線路發生故障,使傳感器不能感知節氣門在全關閉的初始“0”到全開位置,傳感器功能失效,造成傳感器提供的節氣門位置信息紊亂,需檢查節氣門位置傳感器或重新接插傳感器及相關線路。

從CL125—6電噴車節氣門位置工作電路看到(如下圖所示),該傳感器與ECU連接共有三條線相連。其中上面一條線是ECU向傳感器輸入5V電源線,中間一條線是傳感器向ECU輸入的信号線,下面一條線是地線。

電噴摩托怠速馬達複位學習(電噴老摩托難啟動)5

用高阻抗數字萬用表的電壓檔進行檢測A、B、C三接柱之間的電壓值。當點火開關接通(置于ON位置)時,E--A端子之間的電壓值約為5V;C---A之間的電壓值,即節氣門位置傳感器輸出信号電壓值,會随節氣門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當節氣門處于怠速位置(節氣門關閉)時,其電壓值應大于0.5V,當節氣門慢慢從怠速位置轉到全開位置時,其電壓值應連續地逐漸增大;當節氣門全開時,電壓值應小于4.8V。

經現場檢測結果顯示,緩慢加大油門,從怠速位置轉到全開位置時,電壓值沒有任何變化,說明傳感器存在故障,更換同型号傳感器,最後再按規定程序重新設定閥體參數。

首先調整怠速限位螺釘,使節氣門完全關閉。再次打開點火開關, ECU指示燈亮起。啟動發動機,進入運行狀态後ECU指示燈熄滅,關閉緊急熄火開關,使發動機熄火。

電噴摩托怠速馬達複位學習(電噴老摩托難啟動)6

然後将故障診斷接口的兩個端子短接5秒鐘,當前的節氣門開度傳感器電壓值就作為閥體參數存儲到“EEPROM”裡,同時ECU指示燈穩定閃爍:亮0.5秒、滅0.5秒….連續四次後(如上圖所示),說明電控系統工作正常。

此時關閉點火開關,然後再打開點火開關和緊急熄火開關,啟動發動機,一次啟動成功。

調整節氣門調節螺釘,使發動機怠速轉速穩定在1400±100r/min範圍。稍作暖車後上路行駛,摩托車加速性能恢複正常,最高車速達到90Km/h。

【摩托影音】海量摩托車維修技術視頻免費看!

電噴摩托怠速馬達複位學習(電噴老摩托難啟動)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