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我】
作者:莊甯
“你不帶預設地走進來,遇見從未想過要翻開的書,遇見數據算法從未推送的典籍,收獲滿滿的驚喜。”——這是我做實體書店的初衷。
我曾是圖書編輯專業的學生,那時周末去逛逛街頭巷尾的舊書攤,沉浸在書香筆墨間,是最大的享受。畢業後我進入一家書店工作,在那裡找到了實體書店的意義——在這個數字化、快節奏的時代,為人們疲倦和孤獨的心靈提供一處休憩的驿站。于是我決定開一家忠于理想的書店,盡管那時一些實體書店店主的信心,在網絡浪潮的沖擊下左右搖擺。
莊甯,80後個性實體書店店主,稲誠及所城市書店創始人。
2014年,我在北京長安街開設了我的第一家書店。為了它,我傾盡積蓄,背上了30萬元債務。最難的時候,我和六七個人擠在一間幾平方米的房子裡,隻為省幾百元的房租。我把這樣的經曆當作财富,因為“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如今,我已創設自己的品牌“稲誠及所”,它包含了我對書店意義的理解——“稲誠”意為“收獲希望”,“及所”意為“可去之處”。開書店絕不是為了賣出多少圖書或咖啡,而是在偌大的城市裡構建一處空間,彙聚文字帶來的歸屬感,傳遞人文交流的溫度。
因書店結下的緣分,往往流淌着深沉的情感。我與很多同行是君子之交,并非簡單的生意關系,我們有共同的理想、相似的觀念,在遇到困難時相濡以沫、共渡難關;我與很多讀者是金石之交,并非簡單的賣家、買主關系,他們會把心情與我分享,會放心地把孩子留在我這裡自習。
有的經曆已融入我的脈搏,與我的理想一起跳動。去年疫情之初,書店門可羅雀,僅僅是房租、水電費的壓力,就可能把書店壓垮。就在這時,店裡來了一位60多歲的女讀者,話不多,但每天都選購1000元左右的書籍。一樓實在沒書可挑的時候,就去二樓買些兒童讀物。一天,兩天,三天……連續28天。
名為購書,實為默默資助。信心不足的日子裡,這位女士的身影讓我們流下感激的眼淚。一天,我們專門準備了一份茶禮感謝她,她婉言謝絕了:“我知道你的意思,這個禮物先放在這兒,來日方長。”從那以後,她再沒有出現過。但這句“來日方長”一直鼓舞着我。為了他們,為了她這樣的愛書人,再難也要把書店開下去。
我們開始在變中求新,與新氧生活一起創立線上美育品牌“周遊博物館”,聯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等6家博物館,嘗試線上直播、公益課程、知識付費等,利用粉絲效應在線上售賣書店商品。盡管遭遇了經營“寒冬”,但我們努力克服疫情影響,讓書店繼續釋放能量。
有關人和書的故事,數據算法可能無法表達、無法推送。作為心靈“充電樁”、靈魂“休息室”,我相信實體書店的價值和功能不可替代,也相信書店與讀者的緣分才剛剛開始,未來可期,來日方長。
(光明日報記者李丹陽光明日報通訊員王岚芳采訪整理)
本期選題支持:陳童
采編團隊:彭景晖、龔亮、李丹陽、安勝藍、李睿宸、楊桐彤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3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