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非标投資監管

非标投資監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4:33:08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21财經APP

記者丨方海平 上海報道

10月12日,央行發布的一則“重磅文件”攪亂了資管人的平靜周末,10月12日,央行發布了《标準化債權類資産認定規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認定規則》)。圈外人還未看懂文件名字,圈内人已經開始了瘋狂刷屏:太嚴格了,都沒法做了……

這到底是一份什麼文件,何以重磅,對誰有影響,除了直接從業者,跟其他人有關麼?

什麼是非标?

非标投資監管(科普一文看懂非标前世今生)1

顧名思義,文件内容是關于如何界定“标準化債權資産”,也就是業内簡稱的“标”,事實上,原本并沒有“标”概念,直到出現了“非标”。最早是在2013年銀監會8号文中首次給予非标明确定義,即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産。

而實際發生的故事要從2013年之前說起,彼時,企業從市場上進行借錢的方式整體上還是泾渭分明的,要麼通過銀行信貸(間接融資),要麼通過債券這種标準化的資本市場工具(直接融資)。兩者均有各自明确的服務對象和門檻規則,但是随着市場資金端和資産端同時快速增長,既定規則框定下的這兩種方式無法覆蓋到所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創新,于是市場自發出現了大規模的中間業務形态,即非标。

非标兼具了貸款和債券的優點,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場外流通,形式靈活,收益率高,最關鍵的是:幾乎沒有監管。具體業務形式包括信貸資産、信托貸款、委托債權、承兌彙票、各類受(收)益權等,在社融統計中,包含了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彙票三項非标資産。

非标蓬勃發展有何問題?

非标一經誕生就飛速發展,這個過程,也是影子銀行膨脹和風險集聚的過程,其主要載體是銀行理财,也就是銀行借助理财在表外進行信貸擴張的過程。從業務模式上看,首先,大多數非标業務利用信托、券商資管等通道,名義上是銀行的表外業務,但銀行承擔了實質上的剛兌義務;其次,部分非标業務投向了房地産、政府融資平台、産能過剩行業等限制類領域,提高了上述領域的杠杆率,影響了宏觀調控;并且,非标業務還可以通過多層嵌套,拉長業務鍊條,隐藏了較大的風險,風險承擔主體又不明确。

在此背景下,針對非标的轉型攻堅戰及時打響。

現在多将2017年以來的的金融系統去杠杆、強監管、防風險以及随後于2018年4月正式出台的資管新規視作針對非标監管和轉型的起點。事實上,監管針對非标的關注早已開始,2013年8号文就是非标大規模發展的産物,該文件一方面是首次從監管文件層面明确了非标的定義,承認了其存在。

但這份文件更重要的目的是限制這一形态的無序膨脹,約束銀行借表外信貸擴張。8号文明确規定,理财資金投資非标準化債權資産的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财産品餘額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産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35%的紅線也被目前的政策沿襲。非标轉型從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彼時的文件還提出産品單獨建賬管理、一一對應的原則要求。

非非标與非标轉标轉需求

不過,隻要存在需求,就有創新。非标成為要被大力約束的“壞孩子”,确定了監管紅線,“非非标”的概念就誕生了。很多小夥伴蒙圈了:負負得正,非非标不就是标麼?不,資管江湖從來不是這黑白分明,非非标的意思是:不是非标。僅此而已

非非标的具體品種主要是銀行業信貸資産登記流轉中心登記的信貸資産流轉和收益權轉讓相關産品,其餘還包括理财直融工具、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的債權融資計劃、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的收益憑證等。

在資管新規更高的立場、更統一和明确的政策要求之下,非标轉型成為資管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根據規定,産品投資非标必須遵守投資集中度和期限匹配的要求,不能錯配,而期限匹配對于銀行的資管産品來說是非常嚴格的要求,資金來源和資産的期限天然不匹配。

從投資機構的角度,投資非标有難度,希望所投資的資産被認定為“标”,業務空間和操作上就大很多。這個過程也就是非标轉标,新增資産以及存量的長期資産都有此需求。

所以标準化債權資産的認定規則就十分重要,這也是業内一直在翹首等待的,因為關系到募集來的資金可以投向哪裡,以何種形式投。在這個過程中,“非非标”被寄予厚望,此前業内多存有一定希望,即希望非非标或被最終認定為“标”。但最終出台的《認定規則》選擇了從嚴口徑。

《認定規則》明确劃分了标準化債權資産、非标債權資産以及不滿足标準化債權類資産要求但可以豁免被認定為非标的資産(新“非非标”),同時留有可允許機構自行申請認定為标準化債權資産的空間,并且詳細列出了五大申請認定條件。總體而言,認定規則超預期嚴格。

超預期的嚴格認定有何影響?

首先,對被劃分為非标的原“非非标”部分的影響,投資此類資産較多的機構面臨較大整改轉型壓力。總體而言,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财市場半年報(2019)》,截至2019年6月末,非保本理财規模22.18億元,其中非标債權類資産在理财投資中占比約17.02%,距離35%的淨資産紅線還有較大距離,不過各家機構情況不一。據市場機構估計,此前的“非非标”規模約2萬億-3萬億,即使假設大部分為銀行理财持有,考慮非标定義範圍擴大後也并未超過35%,短期内不會導緻理财機構有明顯的超标風險。

非标定義範圍擴大,意味着更多資産的投資需要滿足期限匹配的要求,也就是,機構産品發行端壓力更大,要求募集更多的長期限資金。與此同時,擁有長期限資金的機構比如保險資管,獲取資産的優勢提高。

非标投資限制和非标認定雙重規定之下,銀行理财非标壓降是大勢所趨。但是一直以來,非标是支持實體經濟融資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體經濟的這一需求仍在。實體企業如何進行融資,也勢必轉變思路,根據自身的性質特點以及成長周期,以相應的符合要求的方式進行融資。從非标轉向标的過程,如果不能合理銜接,可能會對社融産生一定影響。

資産配置的角度來看,标準化債權資産認定嚴格,意味着将來會有更多的資金供給對應着相對較少的标準化資産供給,中長期來看,标準化資産的收益率會進一步下降,可能會帶動無風險收益率進一步下降,有利于利率改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