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久彌新的皮影戲?如果不回老家,我是不會看到老家貨真價實、原汁原味皮影戲的在老家,皮影戲有它特殊的含義,每年春節過後總會演一場皮影戲,被稱為“院戲”,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和村民一切平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曆久彌新的皮影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如果不回老家,我是不會看到老家貨真價實、原汁原味皮影戲的。在老家,皮影戲有它特殊的含義,每年春節過後總會演一場皮影戲,被稱為“院戲”,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和村民一切平順。
老家的皮影戲在晚上演出,以一塊白布為舞台,把尺把長的戲人作為演員,點亮一盞馬燈(現在被換做燈泡了),讓燈光穿過皮影,在白布的另一端映出栩栩如生的世間百态。一人捉線子、一人主唱,加之樂鼓手約5人,總人數不會超過7人。表演時,在台口設一“亮子”,是用白布做的,亮子是皮影戲的表演舞台,要堵住台口,不讓皮影戲班子的人露在外面。皮影用牛皮制成,由頭、上身、下身、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連綴組成,在人物的脖領和腳、手端處套上小棍子,捉線子的人手捉影人身上的小棍子進行表演。在馬燈的映射下,燈影在亮子上活靈活現,生醜淨旦末人物各有千秋,文武大臣平民百姓各附神奇。樂鼓手進行堂鼓、梆子、唢呐、闆胡、二胡、手鑼、大鑼等表演,加之還有唱腔、獨白,讓皮影戲有血有肉,真可謂“戲中有戲,畫中有戲”。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皮影戲最生動、最真實的寫照。皮影戲的特性,大緻可以概括為“借燈顯影”“以影顯形”,捉線子人的操耍技巧和唱功,則是體現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有的高手一人可同時操耍七八個皮影,并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着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裡最神秘的地方就是車船馬轎、妖魔鬼怪均能上場,飛檐走壁、排山倒海都能表現。每次唱皮影,我都在亮子外觀看,每到鑼鼓喧天、刀槍交錯的時候,我會情不自禁地踮起腳尖看看台裡的人如何操作的,但總是一無所獲。
随着年齡的增大,我不再習慣作亮子外的觀衆了,亮子裡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三尺生絹做戲台,全憑十指逞诙諧”,皮影戲最值得深究的還是捉線子。老家捉線子的人手上功夫不得不讓人佩服。隻見他五個粗壯的手指緊緊靠攏,指縫像蟹鉗一樣有力地夾住一根或多根小竹棍,“大拇指頂,食指彎直角,中指擡,無名指壓……”一系列的操作,手背上青筋暴起繃得生緊,手指似波浪翻動,小竹棍像燕子般在雲中翻飛,牽動着皮影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皮影的喜怒哀樂、唱念做打,甚至連吹胡子瞪眼都會表現得淋漓盡緻。如果在亮子上出現的皮影人物多,兩隻手是根本忙不過來的,指甲蓋也就派上了用場。捉線子的人會将小竹棍彼此交錯相互制衡,然後按照次序手捉指縫夾,剩下的就将竹棍末端放在指甲蓋上,五根手指哪個有空就用哪個指甲蓋撥。總之,要将人物的表情和動作給觀衆交代清楚。皮影被捉線子者賦予了生命,或耀武揚威,或亭亭玉立,或含蓄内斂,再配上音樂與唱腔,或激昂,或纏綿,或悲喜交加,真是聲情并茂,音韻缭繞。
小時候,農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皮影戲活生生長在我的記憶裡,點燃我的夢想,成為我精神世界的一盞明燈。我最早知道楊家将的故事是看皮影戲《轅門斬子》。當時和爺爺一起觀看,他邊看邊給我講,有時還會跟着唱腔哼幾句。在爺爺的啟蒙下,我的腦海裡有了楊宗保、穆桂英等古代英雄的概念。為能了解更多古代英雄的故事,我愛上了讀書,不僅通過書本還原皮影戲的劇情,還養成讀書的習慣,使我終身受益。
今年老家的皮影戲如期開演,演繹者年齡大都60多歲,手法依舊輕巧娴熟,演唱一絲不苟,他們台裡熱情豪邁的演唱和台外寥寥無幾的觀衆形成了鮮明對比。作為皮影戲的忠實觀衆,每晚我都會如期而至,拿出手機幾乎全程拍攝。我知道,這樣有現實感的皮影戲,會看一次少一次。(王 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