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是國家保護動物嗎?河蚌是軟體動物門蚌科的一類動物統稱,在一些地方稱為蚌殼、歪兒,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肉可食用,也可作魚類、禽類的餌料和家禽、家畜的飼料,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河蚌是國家保護動物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河蚌是軟體動物門蚌科的一類動物統稱,在一些地方稱為蚌殼、歪兒,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肉可食用,也可作魚類、禽類的餌料和家禽、家畜的飼料。
有的地區用為淡水育珠蚌,用作育珠的主要為三角帆蚌及褶紋冠蚌。蚌體後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攝食、呼吸及排出糞便和代謝産物等機能,濾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機質顆粒等,還吃小型微生物。
殼形多變化,兩殼相等,殼頂部刻紋常為同心圓型或折線型,但多少有些退化。鉸合部變化大,有時具拟主齒。具1外韌帶。鰓葉間隔膜完好,并與鰓絲平行排列,外鰓的外葉後部與外套膜愈合,有鰓水管。鰓與肛門的開口以隔膜完全區分。
其外側有韌帶,依靠其彈性,可使二殼張開。殼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與殼腹緣并行的外套痕;殼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個橢圓形,為前閉殼肌痕;其後上緣為一小角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縮足肌痕;其後下緣為伸足肌痕。殼後端近背緣處有二肌痕,大的為後閉殼肌痕,橢圓形,其前上緣一小的是後縮足肌痕。
雌雄性體形有一些差異,在腹緣有一個凸起, 這凸出部分和繁殖有關, 是幼蟲的臨時居所。
栖息
在自然環境中,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小溪等泥質、沙質或石礫之中。冬春寒冷時利用斧足挖掘泥汾,使蚌體部分潛埋在泥沙中,前腹緣向下,後背緣向上;僅露出殼後緣部分進行呼吸攝食。天熱時則大部分露在泥外。無齒蚌一般生活在泥質底、pH值在5~9的靜水或緩流的較肥的水中。
攝食
蚌的食物主要是單胞藻、原生動物和有機碎屑等,如輪蟲、鞭毛蟲、綠眼蟲,綠粒藻、栅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紡錘矽藻、杆星藻,甲殼動物的殘屑及植物葉片等。易被消化的主要是矽藻。蚌不能主動追逐食物,依靠蚌殼的開閉,外套膜内側纖毛和鰓纖毛的擺動造成水流,食物便随水進入蚌體。食物随水進入外套腔,顆粒沿鰓絲向上移至鰓的基部,再向前移動至唇瓣,經唇瓣選擇後小顆粒進入口中,大顆粒則由内鰓邊緣向後移動,在兩腮相交處,入外套膜痕至後端,兩殼猛閉排出體外。據有人統計,每天流進蚌體的水可達40升。
行動
蚌的行動能力很弱,環境平靜時,由韌帶牽行,徽微張開雙殼,徐徐伸出斧足。一般斧足向殼的前方伸出,并固定在泥地上,再收縮蚌體向前移動。這種爬行非常緩慢,通常一分鐘隻前進數厘米。凡蚌體經過之處均留有一條淺溝。當蚌遇到敵害時,斧足很快縮回,閉殼肌同時急劇收縮,雙殼緊閉以禦外敵。
生長繁殖
蚌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足部背側腸的周圍,呈葡萄狀腺體,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黃色。生殖導管通,生殖孔開口于腎孔的後下方很小。
蚌的生殖季節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鰓的鰓腔内受精,直至鈎介幼蟲形成。受精卵由于母體的粘渡作用,不會被水流沖出,而留在鰓腔中發育。故外瓣鰓的鰓腔又稱育兒囊(marsupium)。
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卵裂(屬螺旋型),發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腸胚,發育成幼體,在鰓腔中越冬。來年春季,幼體孵出,發育成河蚌特有的鈎介幼蟲(相當于其他瓣鰓類的面盤幼蟲)。
幼蟲有發達的閉殼肌,殼的腹緣各生有一強大的約鈎,且具齒。腹部中央生有一條有粘性的細絲,稱足絲。殼側緣生剛毛,有感覺作用。幼蟲有口無肛門,可借雙殼的開閉而遊泳。
淡水中鰟鮍魚(Rhodaus sinensis)等,以長的産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産卵于蚌的外套腔中。鈎介幼蟲也趁此接觸鰟鮍魚,寄生在魚的鰓、鳍等處。魚皮膚受其刺激而異常增殖,将幼蟲包在其中,形成囊狀。幼蟲通過外套膜上皮吸取魚的養分。經2一5周,變态成幼蚌,破囊離魚體,沉入水底生活。經5年方達性成熟。以後仍繼續生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