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5 23:13:28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1

“當我們以美的尺度重新衡量教育,會看見美的價值在校園裡被低估了。過去是美育相關學科不被足夠重視,今天是功利化與技術化的傾向日趨嚴重;同時人們對美的認知局限于學校看得見的空間與環境,而教育理應是一場美學盛宴,真正的美育需要滲透到學校現場的方方面面。”這是張家港實驗小學劉慧校長的觀點。

新時代的教育美學,倡導通過辦學理念、育人機制、教師形象、教學方式、場景功能等協同共生,層層滲透,理應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張家港市實驗小學以校園場景為肌底,以自然美學、語言美學、情感美學、藝術美學、人格美學為内容,搭建了一個适合孩子成長的“校園生活系統”——教育成為了一場美的引領。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2

自然美學:小徑分岔的花園

學校将校園比喻為“小徑分岔的花園”。

為什麼是花園?因為孩子本身就是花朵,對花園有天然的親情和相認能力,所以校園必須郁郁蔥蔥,必須有一種會呼吸的草木精神。否則,孩子的視覺會暗淡,心性會枯萎,靈魂上會不識路。

百草園是一個專為小朋友設計、極具江南特色的自然空間,小巧玲珑的園子裡,池塘、假山、石橋一字排開,在蒼翠的樹木和草叢間生趣盎然。孩子們在草地上盡情地打滾兒,看天上的雲、看螞蚱打架,或者搖一搖桂花樹,逗弄大白鵝……“走進去,人是蘇醒的。”

在這裡,師生遇見四季變換的美,也習得與自然對話的能力——春天是從臘梅香開始的,之後是早櫻、垂絲海棠、月季,次第開放;夏天的睡蓮,台風來臨前的雲;秋天的銀杏和楓葉,枝上搖曳的風鈴;還有冬日那夕陽,湖面的倒影……每一種動植物都是審美對象,用以匹配和滿足兒童天生的好奇與想象。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3

在拉丁文中,美學的原意是感覺學。如果教育有的時候能感性一點,去發揮直覺的力量,充分運用五感,則能引發即興的對話、思考和行為,教育之美也蘊含其中。

這自然的味道,其實是設計出來的風景。2013年建園伊始,學校就展開調查,收集孩子眼中期待的百草園。5000多份問卷,背後是5000多個家庭、5000多個孩子的意見簿,這也成了百草園設計的靈感之源。

整個建設過程中,孩子們也成了參與者、見證者。某種意義上,這是孩子們為自己構造的遊戲之所,學校實現了它。

為什麼要“分岔”?分岔通往無限可能,隻有岔道多、拐角多、小徑多,人才能分流,才藏得住有趣的事物,才容得下形形色色的足迹。校園必須像一座巨大的花園,與兒童的感官相匹配;必須有迷宮和謎語的氣質,與孩子的探險精神相呼應。

2021年9月才開始投用的西校區,綠白相間的四棟校舍豎向排列,且連廊相通,身在其中,仿佛置身一個開放式的迷宮。綠色屬于自然的色彩,象征蓬勃生長的活力;白色充滿想象的空間,意味着無限的可能。

為了設計一個讓孩子喜歡的校園,學校運用“核心活力島”的概念,将圖書館、多功能廳、舞蹈教室、夢想空間等諸多空間,設計成充滿趣味性的組合建築群。獨立于教學樓之外,還有三個大型螺旋形圓柱體建築,分别是1904校史館、9¾圖書館、∞博覽館。三個展館均以數字命名,各有深意。在博覽館入口大廳,一個大型莫比烏斯環的雕塑映入眼簾,形如“無窮大”符号。無窮,并不是一個數學概念,而是相信孩子有無窮的可能,發揮孩子的潛力。

艾米莉·狄金森有一首叫《我居住在可能裡》:我居住在可能裡/一座比散文更美麗的房屋。教育難道不就是居住在可能裡嗎?一座比散文更美的校園是活體,是長出來的。每一秒都參與校園的編撰,營造自然氣質的美學空間。如此,孩子才不會厭倦。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4

語言美學:被詩意纏繞的校園

幾年前,南校區的草坪上,有這樣一塊引入注目的路牌:禁止入内。

每次路過這塊牌子,大家看着總覺得不舒服。“禁止”二字,像是一道嚴厲的命令,硬生生砸在每個路過的人心上。所以,學校決定對這塊牌子進行改造。

沒過多久,一塊新的牌子出現了:除了春天,禁止入内。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5

這次改造,嚴厲的警告變成了溫柔的提醒。當孩子路過的時候,他的内心不再是緊張,而是平和與愉悅、鼓勵和詩意。

除了這樣的告示牌,校園裡每隔不遠都有一塊精心設計的語言牌。一棵銀杏樹下,立着蝴蝶狀的牌子,上面寫着“我一打盹,秋就沒了”,它來自于學生李成恩。一棵蘇鐵樹下,林清玄的《煮雪》藏匿其間,“傳說在北極的人因為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就結成冰雪,對方聽不見,隻好回家慢慢地烤來聽……”

行走在校園裡,時時與這些文字相遇,無聲的美也富有穿透力,完成了孩子心靈的對話。

彭奕博,人稱“可樂先生”,是實小北校區的小詩人。雖然僅有11歲,但他已經寫了80多首詩,辦了三場詩會。在學校,老師每周都會布置一篇閱讀感受,有一次他讀了《飛鳥集》,于是開始寫詩。難得的是,第一次的嘗試就得到了老師的鼓勵,之後學校還為他舉辦了個人詩會。

就這樣,學校從生活意義上打造了與兒童詩性氣質匹配的語言系統。語言,在校園的物與人之間傳遞,馨香四溢。校園裡的點點滴滴,都是語言所構成的生活環境,會變成孩子心靈發育和語言成長的一個教育環境。

“正如一個在溫情中接受了愛撫的孩子,說話就會變得優雅,行為就會變得文明,性格就沒有那麼暴躁。他會對語言産生好奇,會自然延伸出行動——去改造家庭、教室的語言。”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6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7

情感美學:一顆心喚醒一顆心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對于靈魂的喚醒,學校有着屬于自己的理解——“心靈化運營”,即充分利用校園空間的自然風景、美學元素和文化信息,及時觀察、捕捉學生的個體“遇見”和現場反應,通過教育者的介人、助推和引領,刺激故事的發生,拓展事件的長度和空間,将個體事件放大為校園事件,将生活事件提升為心靈事件,将遊戲事件演繹為教育事件,從而在審美、倫理、心性和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以此完成生活和教育、休憩和學習的立體功能。

一枚鵝蛋在學校掀起軒然大波,并引發一場生命教育,就是心靈化運營的真實案例。

學校裡養殖的兩隻鵝産了一枚鵝蛋。如何處理鵝蛋呢?有人提議吃掉,學校卻決定用作教育資源。為擴大為校園事件,校長發通知告知師生、家長,征求大家的意見。

之後,根據家長的建議,學校把鵝蛋作為引子開發為一個項目活動課程。

誰來參與課程?基于衆多孩子對鵝蛋的熱情,确定為班本課程,整班參與。課程還被命名為“一枚鵝蛋的使命”,全班同學分成7組,含生物組、藝術組、影像戲劇組、哲學組等,每一組研究鵝蛋的一個“使命”,自行開展觀察和讨論,時限一周。

研究結束後,全班舉行課程分享會,七個組長陸續上台彙報小組的研究方案,研究内容涉及科技、智能、審美等多個學習領域。如:生物組開展了自然孵化和保溫箱孵化的對比實驗;哲學組上演了一場主題為“先有鵝還是先有蛋”的辯論;藝術組利用鵝蛋進行藝術創作,對蛋殼進行藝術加工或者寫小劇本進行舞台演出。

一個鵝蛋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索事物的積極性,産生了一系列課程。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在知識之外,這個教育事件還延伸出了公共價值,影響到普通家長市民。

2020年兒童節,學校收到了一位熱心市民送來的十枚鵝蛋,備注是“給未來的生命科學家的節日禮物”。這10枚鵝蛋被放在了保溫箱裡面進行孵化。完成孵化那天,校長一早帶着幾個老師和課程組的孩子們到達現場,親眼見證破殼過程。

一隻鵝誕生了,鵝蛋完成了一大使命。從生命的孕育到生命體的成長,孩子們參與的并非是一場遊戲,而是一次生命的啟迪。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8

幾隻鵝蛋,誕生了一場生命課程

可見,“心靈化運營”的關鍵不是“物”,而在于“人”,在于教育者的發現力、思考力和引導力,在于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心靈敏感性、精神美學和價值觀系統。有怎樣的人,就會誕生怎樣的校園故事和心靈事件,就會把事件引向不同的層次、方向和終端,就會塑造怎樣的童年生活。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9

藝術美學:為學生定制“果實”

在美學的研究對象中,藝術作品是一個繞不開的審美對象。教育話題的藝術美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和教學藝術。學校堅持兒童立場和因材施教原則,不斷疊代深化推進兒童定制學習,讓孩子遇見最美的自己。

加強學生審美教育,學校在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二度整合、開發,形成了“星”夢綜合藝術定制課程,讓學生掌握紮實基礎知識之外,使“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有機結合,重視藝術的“體驗—合作—創造”。

“星”夢綜合藝術定制課程通過音樂、美術的連堂授課,跨界整合學習資源,融通拓展學習過程,以人為本評價教學,實施藝術融通性教學,讓兒童在藝術的殿堂裡豐厚生命的質感。

比如,《走近大師——李叔同》藝術定制課程通過遇見、凝視、走近大師,讓審美藝術成為老師與兒童共同的追求。為充分理解李叔同的書法、篆刻、歌曲等藝術作品和背後的人文意蘊,老師以李叔同的生平為線索,帶領學生賞析電影、參觀紀念館,去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曆、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探究其藝術作品。

不僅如此,課程還打破班級限制,實行年級大課研究;打破40分鐘界限,把主題式學習設置為跨越半個月的研究周期;進行音美跨界整合,實現從單科到合科的融合;學生按興趣選擇學習小組,構造了“沒有邊界沒有圍牆”的開放學習世界。

多元選擇的課程,美成為了無窮的創造力。為了滿足不同兒童的發展需求,更好地為相同興趣或相同困難的“兒童群體”的學習服務,學校為每一個兒童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學習“菜單”,供兒童自主選擇。

“菜單式學習”主要針對校本課程設置,其中分為必修課程、選修課程,覆蓋“品格與社會”“語言與人文”“體育和健康”“數學和科技”“藝術和審美”等課程領域。

每周星期三下午,兒童打破班級邊界,打破年級邊界,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點、興趣傾向、學習需求,跨班級、跨年級實現“自我選擇”的學習。教師以适合的學習指導,幫助兒童發現興趣,并引導兒童對自己的興趣選擇“負責”。

在任選課程“菜單”裡,閱讀、STEM、陶藝、戲劇、美術等課程目不暇接,學生可自選社團,利用課後延時服務等課餘時間開展學習活動,每個孩子都擁有廣闊的個人發展空間和多彩的校園生活。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10

南校區的藝術夢想館内,書法、繪畫、陶器等藝術作品琳琅滿目,精美别緻。它們分别有着不同的主人,有的是私人定制展,有的是以集體定制的社團定制展、班級定制展、年級定制展、學科定制展,均來自學生之手。

一年級新生陳厚源,申請了學校的好習慣定制課程。兩年後,受校長的特邀,他把堅持了172 天的100幅寫生畫作,帶到了保利劇院大廳,做了一場“私人定制”畫展,展現了他的美麗堅持成果。

除了畫展,孩子們還擁有各自的音樂會、詩會、陶藝展、書法展……隻要有一個夢想,即使是剛剛萌芽,它們都有機會成為現實,這樣的成果展被學校稱為定制的“果實”。

洞察每個兒童的發展程度、時機、方向,盡可能滿足兒童發展可能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獨特性,給予兒童個性化的空間和自由,這就是“個人定制課程”的意義所在,也是實踐探尋藝術的價值體現。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11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12

人格美學:做精神明亮的人

藝術美總是伴随着人格美。教育同樣如此。人格主義教育學強調獨立人格的價值和人格的自由發展,認為培養學生的人格應成為整個教育過程的中心。100年前,蔡元培就倡導健全人格教育,他指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為了塑造人格之美,學校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系統”。

學校有一個文化園,園内有刻着“端勤毅”的校訓石,保留着學校第一個名字的“範賢亭”,還有一條曆史的長廊“花牆舊廊”,上面是百年來曆任校長的照片。

1904年,清光緒年間設立的“範賢初等小學堂”(張家港市實驗小學的前身),自此,“範賢”精神就刻在了學校的基因裡。為了傳承好這份文化基因,2013年,學校啟動了習慣課程“21天美麗行動”。

幾年來,關于習慣課程課程的記載卡片累計近十萬張。有學生在卡片上寫到:我要堅持21天每天自己整理書包,爸爸,媽媽,歡迎你們對我進行監督、檢查。也有孩子表示要堅持每天向父母問候,寫日記,長跑……一個又一個好習慣逐漸成為孩子的優點,從細小處成就了不同的學生。

播撒不斷生長的“範賢”精神,學校尤其注重積極人格的塑造,讓孩子葆有充分的想象力,去挑戰、打開局限的窗,創造無限可能。

2021年秋天,北校區在不足30平方米的小水池展開了一場皮劃艇遊戲,引發了校長的教育反思。

疫情期間的一天,學校水池邊多了一隻橙色的單人皮劃艇。當皮劃艇被老師放入池塘,孩子們挨個跳到了艇上,四周歡呼一片,快樂噴薄而出。

0.04畝的小池塘裡,能承載多大的想象力呢?孩子的想象足夠遼闊,皮劃艇滿足孩子對生命運動和熱情的向往,對新鮮事物和遠方的渴望。而北校區的教育者,把一方小池塘變成汪洋大海,用行動告訴孩子,改造環境,創造驚喜,勇敢實踐,是一件很酷的事。

除了行動的鼓舞,價值觀的成長也體現在思考力層面上。

學校的百草園裡種着柿子樹,每到秋季,枝頭果實累累,老師們就會帶着學生前去摘柿子。孩子們歡欣雀躍,個個躍躍欲試,彼此分工,共同享受一場豐收的喜悅。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13

百草園裡的柿子樹

當地上的袋子越來越滿,柿子樹顯得越來越空。一個男孩突然跑到校長身旁:“校長媽媽,我能不要我的柿子嗎?我想、我想把我那隻柿子留給小鳥,剛才被趕走的那些小鳥!”

片刻靜默之後,人群炸開了鍋。孩子們紛紛獻出了自己擁有的那枚柿子:“我的那隻也要留給小鳥,讓小鳥帶到遠方去播種……”“我的留給樹媽媽吧,所有的孩子都走了,她多孤單啊……”“我的也要挂在樹上,挂在天上,秋天才是紅的……”

孩子們的思考,敲擊着校長媽媽的心:孩子的邏輯跳躍得多快、多美、多精彩啊!隻要給其一根竹竿,他們的思維就能躍到雲朵上去。

那麼,柿子究竟是誰的?柿子隻屬于人類嗎?柿子隻是用來吃嗎?

事實上,在孩子們的潛意識裡,已經觸摸到了一種新的美學和倫理:比如超越“果農”利益的秋日審美;比如“有限消費原則”;比如“舍得”和“出讓”,不僅是同胞之間的出讓,而且是物種之間的出讓,這是一種道德,也是一種哲學。

于是,兒童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敏感,對萬物的憐惜,呈現在一棵柿子樹的摘取過程裡。通過對兒童的審美,一位校長看見了兒童純淨的心靈,把教育瞬間進行美的演繹,講給更多孩子聽。

我有一個想法怎樣讓校園變得更美(長在校園裡的五種美學)14


作者 | 劉寬

責編 | 雪峰

來源 | 本文為《新校長》今年10期“教育新美學”封面報道内容節選,敬請關注本期專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