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開始,一切我們身上能穿戴的東西都在智能化。但現在問題來了,手機、手表都取得了成功,而智能眼鏡,似乎一直就是失敗的。問題在哪裡呢?現在有沒有值得買的呢?功能不明晰智能産品能被廣泛接受,都有一個大的前提:它解決了之前沒有解決、人們又比較需要的問題。手機解決了太多問題,手表手環解決了查看心率、步數甚至行動GPS軌迹這種問題。那麼智能眼鏡呢?
攝像頭、耳機集成一體的“智能眼鏡”
業界有過3種方向的嘗試。第一種是和耳機結合起來,一物兩用解決聽這個問題。第二種則是想解決看的問題,在視網膜投影屏幕,但解決的不好。第三中是解決拍攝的問題,在鏡框上集成攝像頭。
現在問題來了,這幾個功能似乎都不是剛需,除了耳機,要想開啟功能,可能都要進行一番操作。而眼鏡集成拍攝功能則在國外引起了很大的反感:它可能侵犯了被拍攝者的隐私。
技術有難度智能眼鏡的發展制約在另外一方面是技術難度。這其中的關鍵是用戶怎麼看一直也沒有多好的方案。
谷歌眼鏡解決了很少的問題
谷歌眼鏡的方案是一小塊液晶屏。這個液晶屏的成本很高,導緻當時谷歌眼鏡一直賣的很貴,價格高達1500美元,國内幾經轉手甚至賣到2萬以上。并且谷歌也沒有想清楚到底有什麼用,因為當時語音指令也不成熟不完善,如果不能理解人的語音指令,那麼輸入靠手機,這就隻相當于一塊擴展屏,并且屏幕不大、分辨率不高。
微小設備往視網膜投影直接成像的技術目前還在開發中
開過新車的人,都了解現在汽車有個功能叫HUD,也就是擡頭顯示,這個技術可以在屏幕上投影出時速、導航信息等等。所以能不能普通眼鏡也實現這樣的投影?答案是不能,目前沒有這樣的技術,可以直接在視網膜上投影一層圖像。
AR設備目前依舊較大,解決不了佩戴舒适度的問題
AR、VR能做到眼前多一個圖像,但VR解決不了還要看世界這個問題,AR眼鏡的成本高、笨重也是難題,AR目前看更多的是商用工業用,VR更偏向遊戲,它們都不是解決日常佩戴,當然研發的時候也不是考慮日常佩戴。
續航是軟肋眼鏡顯然不是一個時常可以摘下來充電的産品,無論近視遠視,摘眼鏡都不是可選項。這就涉及續航問題。這個問題不在于能不能解決,而是取舍。
AirPods的單次充電續航也隻有幾個小時
現在普通的眼鏡,金屬框架樹脂鏡片,總質量隻有幾十克。但如果塞入電路、功能模塊以及最重要的——電池,重量陡增,增加多少,這對人的耳朵是個考驗,如果不合适會非常疼痛。但如果輕,續航就普遍不行,電池能量密度目前依舊是諾貝爾獎的難度。
紮克伯格為雷朋的Stories做宣傳
雷朋的Stories聽音樂時間是3小時,這就是目前電池重量和續航平衡的結果,而耳機眼鏡并不需要太高的智能,但在用戶耳朵能承受的範圍内,還做不到多好的續航表現。
現在可以說是迷茫期。作為用戶量巨大的眼鏡,從重量上的制約導緻了功能、續航受限,在技術上目前也沒有特别振奮的突破,在有耳機、手機的前提下,用戶對智能眼鏡的需求程度非常低,加上用戶痛點難題,這些組合起來的難度極高,現在看起來似乎隻有聽音樂還可以一用。
(778677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