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phone供應鍊轉移?如今,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在失去“魅力”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印度iphone供應鍊轉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如今,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在失去“魅力”麼?
近幾年,在外部重壓之下,很多跨國制造業公司紛紛選擇接受“搬遷費”,撤出中國,回歸本土。但仍有一些巨頭,比如蘋果公司,不僅旗幟鮮明地表态:“絕不離開中國”,還曾牽頭聯合微軟、英特爾等企業,集體拒絕來自大洋那邊的“撤出提議”。
但是,先别急着感動!雖然蘋果沒打算與中國脫鈎,返美設廠,但卻正在将部分生産線轉移到了另一個國家。連美國都請不動的蘋果,是被哪個國家迷住了?
一、人見人愛的印度蘋果在印度布局由來已久,但過去一直在小打小鬧,如今卻是認真了。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蘋果産業鍊中的生産供應、代工,乃至數據分析中心等部門,一直布局在中國。印度承接的蘋果産品,主要是iPhone 5s、SE等陳舊版本,印度制造的蘋果手機的銷售範圍,也僅局限于印度本土市場。
但最近半年,随着蘋果CEO庫克頻頻現身印度,情況有了新變化。
根據最新數據,2022年一季度,印度本土開始量産iPhone13,産量突破百萬部。另據蘋果印度代工部門消息,這一批iPhone13,将不再以印度當地為目标市場,而是要銷往全球。
從産品品類、生産數量到銷售範圍的多重躍升,凸顯出印度在蘋果全球制造鍊布局上身份的重大轉變,這也意味着:中國将不再是繼美國之後,蘋果制造鍊的“唯二”選擇,中國能做的,印度也可以!
其實,近幾年,青睐印度的跨國巨頭還有很多。
比如著名豪車品牌雷克薩斯,近期在印度建設了全球第3個生産基地。AMD、英特爾、英偉達等半導體巨頭,都在印度的班加羅爾等城市設有研發中心;而來自中國的小米手機,由于在印度市場深耕多年,一度被當地網友誤認為是“民族品牌”。
二、印度的魅力從哪來?提起到印度和印度的制造業,很多國人常常會輕蔑一笑。
一個2.8億人口都是文盲、高速公路占比隻有2%的國家,能給我國制造業帶來什麼威脅?但站在跨國企業的視角看,印度和中國相比,在現階段卻有3方面突出的優勢:
1、政策優勢: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吸引投資,我國曾制定很多面向外企的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建廠補貼以及産業政策傾斜等等。而随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自2007年以後,以上優惠已經基本取消。
現在的外資企業,和本土品牌是站在同一賽道上公平競争。“送好處”這招,中國已經基本不用了,但印度卻把它學了過去。
為吸引大型企業赴印建廠,印度的手筆絲毫不亞于當年的中國。比如為了吸引英特爾、台積電落戶,印度推出了總計100億美元的高額補貼。要知道,日本為歡迎台積電到熊本建廠,才出了4000億日元(30.7億美元)左右,印度此舉,屬實下了血本。
2、人口優勢:
其實,真正讓外企垂涎的,是印度龐大且低廉的勞動力。
按照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印度的平均月薪為17216盧比,約合人民币僅有1446元。與之相比,中國各省中平均工資墊底的山西省,尚且是印度的2.3倍。
3、語言優勢:
受益于英語的“法定官方語言”地位,每個印度工人,自小就具備極其優秀的英文素養。縱觀每一個從低端産業,快速跨越到高端領域的國家,都曾有過一段“舉國英語熱”的時期。
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号稱英語普及率達到98%,同時開創了“昭和經濟奇迹”。而後20世紀70、80年代的韓國,補習英語的花銷占到家庭教育投入的40%以上,同時也迎來了韓國人稱頌至今的“漢江奇迹”。而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10年,剛好也是“瘋狂英語”席卷全國的時期。
可以看到,英語的普及程度,和對外企外資的吸收效率,二者之間确實存在正相關的關系。所以印度在語言方面的特長,雖然看似“不過爾爾”,實則不容小觑。
三、結語顯然,印度目前做的事,正是我國在30、甚至40年前做過的事情。
樂觀地看,中國目前是領先印度30年以上,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不是意味着再過30年,印度有可能發展成今天的中國呢?
所以,為什麼很多學者一再強調“産業升級等不得”?因為,時代不允許我們再走回頭路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