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踩在四月的小尾巴上了,因為疫情,我已經居家度過了兩個月。
從裹着厚厚的大衣瑟縮着到“春服既成”,再到吹風扇或空調,穿着清涼輕簡的夏裝。
居家久了,在廣州的日子,校園生活,漸漸成了親切又渺遠的記憶,偶爾想起那些人與事,便很懷念,想要回去。
不過,回去不再是不可預期的了。
五月,我就會回到廣州,回到和大家一樣的校園生活,見到想念的朋友們,想想很是期待。
回頭來看看這兩個月,我還是很開心的。因為感受到自己有了很多積極的改變,心裡逐漸敞亮開闊許多,沒有以前那麼多胡亂的焦躁。
“除了你自己,誰也不能給你安甯”這是我偶然看到“為你讀詩”上的一個标題,初見時很受觸動。
現在我在慢慢整理自己,丢掉那些虛浮的雜想,踏踏實實地去生活。跑步、做瑜伽、做飯、學習、看書和寫些文字。
内心的甯靜有序,不是憑空的,是建立在真切,健康,有序,鮮活的生活之上。
這樣的道理其實并不是現在才懂,也不是大家都不知道,隻是經曆過迷惘和真正的去踐行,這些道理才讓我們覺醒和受益。
有時候我會怪自己的遲鈍,像蝸牛一樣慢吞吞,那些人盡皆知的道理,我總是要繞一圈才明白。
不過正如“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最終“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一樣,即使兜兜轉轉,最後還是眼前之物,心中的體悟終究是不一樣了。
在家裡,我常常心血來潮,産生一個個小想法。比如忽然很想放風筝,因為我從來沒有放過。
因為喜歡一句話:“自由在高處”;因為喜歡媽媽用我們這一帶方言稱風筝為“紙鸢”,對,就是“忙趁東風放紙鸢”裡的“紙鸢”,念起來便覺得十分浪漫美好。
比如在跑步時看到一家樓上擺着一盆假的向日葵,我便有在家種上幾株向日葵的想法;
耳畔不自覺響起高曉松的“等到房頂開出了花,這裡就是天下。”
想起抖音上,一位奶奶在門前的小路上種滿了女孩喜歡的向日葵,計算着花期,等到女孩出嫁那天,陌上便花開兩路。
再比如,做一串草莓糖葫蘆,親手做雲吞,做蛋糕,做煎餅……
之前我會把自己想做的事寄托在未來,于是攢着,攢着。
疫情期間,在家閑暇。轉念一想,為什麼總是把想做的事情都推到以後呢?有哪些事情是我當下就可以做的?
格非在《春盡江南》裡筆下人物之口,說道:“我們其實不是在生活,連一分鐘也沒有,我們是在忙于準備生活而成天提心吊膽。”
當時看到這句話時,我是很羞愧的。想想當下我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正在忙碌着的事情,有幾件是為了現在的生活?
正如作者所說,一件都沒有。
都是為了以後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們犧牲當下,成全心中美好的未來。
活在當下,這四字已經不流行了。但是它的确提醒着我們,那我們還未經曆的遙遠未來,不算是生活,隻有認真對待真真切切的當下,才是生活。
我忽然很感謝父母。他們讓我沒有物質之虞,讓二十多歲的我仍能安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滿足我一些天真古怪的嘗試,或一頭紮進象牙塔裡,領略那些巍峨壯闊的思想。
這是我人生中很難得的安閑日子,且行且珍惜。
還有一個新的感悟,即“跳出來”。
一天,一個朋友來問我如何準備教資面試,她說她感覺不知從何下手。我當然也是毫無經驗的,也還沒開始準備。
但略加想想,便告訴了她可以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獲得資源……
那朋友聽完後,很欣喜地說頓時沒那麼迷茫,有方向,知道怎麼安排了,很感謝我。
本來我自己對于準備教資面試也是毫無頭緒的,噼裡啪啦和朋友講完後,自己也頭腦清晰了不少,仿佛就像是聽别人給我做指導。
想想是有點搞笑,很奇怪。
後來,我發現其實自己不是知道該怎麼辦,而是“當局者迷”。
當我們陷入疑惑時,毫無經驗,毫無頭緒時,不妨先跳出來,用一種“俯視的姿态”看待問題,而非圍着問題團團轉,就能首先讓自己的心淡定下來,不被困難吓到,繼而條分縷析地思考解決辦法。
親測這種方法多次,遇到事情和解決事情時,心裡的茫然和焦躁感少了很多。
以上就是我很“雞湯”又切實有用的小感悟啦。接下來就簡單說說兩個月裡所見所感吧。
“抗疫小兵”
其實想說的很多,例如我第一次成為抗疫的志願者,成為一名“抗疫小兵”。
在全球疫情這樣的大背景下,我感覺自己就如同一隻渺小的螞蟻,但也為這曆史的推動前進,付出微薄之力。
在當時疫情特别嚴峻時,男女老少都帶着口罩,排着長龍,等待做核酸;
粗糙的喇叭聲在樓下催促着,漸漸嘹亮刺耳又漸漸消落遠去。出入憑着通行證……
這變化的世界,倏忽不可測,盡管疫情持續了三年,我有時仍恍惚,覺得這是一場夢,是來自遙遠的時空的事件。
不知道疫情何時結束,在很遠的未來,當我向年輕的後輩說起這時代的大變時,他們會像是聽故事般驚訝嗎?
“大海 大海”
兩個月前的深圳,疫情也是很嚴峻。由于封控,“深圳天文”公衆号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為大衆提供了線上觀海。
那是一片藍色熒光海,潮水往後退下,繼而蓄勢,在夜色裡凝成深邃又明亮的藍色光柱,一往無前。
潮起又潮落,一次次地翻滾,可是每當那幽暗的藍色光柱在從遠而近地駛來,都給人帶來震撼和感動。
上百萬的人在線觀看,評論區裡接連不斷的祈福,是關于疫情,關于考研,關于愛情,關于家庭……
很多人在評論區裡大膽表白,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的心潮澎湃。
有兩個評論給我印象很深。
一個是:“祝我老婆天天開心”
當時看到心裡很驚訝。
因為大家的祈福,其實大部分都是從自己出發,“博愛”點的,也是祝福“我們”,而純粹地隻為他人很少。
如果他妻子知道,該是多麼感動。不過這樣的好男人,相信他的妻子在日常也不會缺少感動和幸福。
還有一個評論很可愛:“我愛你,雖然不知道你是誰,先愛了再說。”
其實這隻不過是一片帶有熒光的海,潮來潮去地重複翻滾。在這樣疫情之下,人間受着病毒肆虐的災難,生離死别,意外來得那麼輕易,而大自然仍是一如既往,慷慨地展現她的瑰麗,壯觀。
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很多人望文生義,誤會了這句話。
其實它的表達的是:天地是不帶有任何情感的,它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隻是遵循着自然的規律 。
雖然自然天地是沒有憐憫,沒有仁愛的,但是它隻要存在,它的壯麗恢宏或神秘奇幻,就足以療慰這受苦的人間,震撼每一顆柔軟的心靈。
從而讓他們愛這個世界,縱深到曆史深處,連通起人類最原始的共同的心理——“仁民愛物”、“民胞物與”。
在這樣的大同境界下,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皈依于萬物有靈,生命平等,福禍與共,惺惺相惜的自然法則。
我想,不管是那個大聲呐喊“先愛了再說”的人,還是在為自己,為他人,為世界祝福的人,在看到藍色熒柱從遙遠的海那邊升湧起來,迅速連結成一條整齊的白線,仿佛是從天而降的英雄,率領着千軍萬馬洶洶而來,拯救人間。
那一刻,他們的心裡,沒有言之鑿鑿的真理,沒有嚴謹冷峻的理性,隻有神秘而又虔誠的原始信仰冉冉升起,給他們如假似真的光明與希望。
✦
“至今思項羽”
前段時間,終于看完了Z老師講的“楚霸王”視頻,共70集。
說來慚愧,我拖拖拉拉,斷斷續續,耗時兩年,終于看完了。心中略有釋然又有些不舍。
看完後,對于項羽,總想說些什麼,但是想到的仍是人盡皆知的對英雄末路的深深慨歎,說不出什麼新意來。
又因自己沒有真正讀過史記,那些從老師講完後得到的感慨,觸摸得不那麼真切,便緘口不言。
但心中久久放不下,姑且聊聊吧。
項羽較為人所知的一句話便是:“彼可取而代也”這是他看到秦始皇遊幸錢塘江時,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他的叔父項梁吓得趕緊捂住了他的嘴。但也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
劉邦也看到秦始王威風凜凜,儀杖鋪張的情景,感慨道:“大丈夫當如此!”
我個人是很喜歡項羽那句,初生牛犢不怕虎,展現與生俱來的天生霸氣。而劉邦體現的是普通人想要“逆襲”,頗具功利。
但無論哪句,無論說出這句話的人是帶着什麼樣的心态,這兩句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兩人的志向遠大,敢想,當然最後也敢為。
令我感慨的是Z老師說,“在這個專業化分工的社會,那種霸氣缺乏土壤……人如蝼蟻,再也沒有人能說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話了”
如果說專業化分工的社會讓那種霸氣缺乏土壤,而今的“内卷”“考公熱”“考編熱”背景下,則更難看到那份霸氣。
曾看到公衆号下有人評論到,國家的經濟缺乏活力,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為了一個崗位而削尖腦袋擠進去,為了“金飯碗”“鐵飯碗”,為了後半輩子長久的安逸,而去考公考編。
之前我一直以為,考公考編隻是老一輩人的想法,年輕人應該是不甘心進入體制内,而是想要去拼去闖的,但是現在看來,年輕人也是接受這一套的。
或許,我是太過于理想化。
而今的精神土壤并不肥沃,父母對孩子也并沒有太高的追求,不過是安安穩穩地生活,不必去闖,小富即安。這樣的期望,又如何能讓孩子燃起心中的鬥志呢?
想起Z老師的話:看教科書,聽父母老師的話,能讓我們成為一個守法的好公民;而看偉大、有個性的人的書,才能讓人崇高。
我是人海裡如此渺小的一個,并不能成為多麼偉大的英雄人物,不能有項羽那般“彼可取而代也”那種氣概。
但偉人們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炬,永遠屹立在人類文明的上空,指引着我們在平凡瑣碎中超越渺小,永遠心懷理想。
這便足以讓我心滿意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