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内容及曆史影響?術語表達: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權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官吏選拔制度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選擇部分中央官兼任本州、郡、縣的大小中正官,負責品評兼任中正官地區的士人,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供吏部選官參考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還能綜合考慮門第和才能,後來則完全看中出身門第,逐漸轉化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為門閥士族的形成鋪平了道路,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九品中正制内容及曆史影響?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術語表達:
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權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官吏選拔制度。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選擇部分中央官兼任本州、郡、縣的大小中正官,負責品評兼任中正官地區的士人,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供吏部選官參考。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還能綜合考慮門第和才能,後來則完全看中出身門第,逐漸轉化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為門閥士族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口語理解:
九品中正制:就是曹魏時,給士人(知識分子)劃分等級,劃分的标準主要依據才能,兼顧門第(出身),選任部分中央官擔任本地的中正官,給本地士人劃分成九個等級,吏部根據中正官給士人劃分的等級任命為不同級别的官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權選擇的中正官,大都是支持或親近曹魏家族的人,中正官選拔的士人更有可能支持曹魏政權,利用這種方式來進一步鞏固曹魏的統治。但事情的發展卻超出了最初的設想,這些中正官利用自己的權力,大都挑選本家族的士人,這種方式擴大自己在朝廷政治中的影響力,從而逐漸形成門閥士族,他們支持政權的的标準是誰更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政治利益,而不再是單純的效忠皇帝。當門閥士族的勢力足夠強大時甚至能夠廢立皇帝。
學者觀點
陳金鳳:九品中正制肇始于曹魏,發展、成熟于兩晉,延及南北朝,消亡于隋朝。
九品官人法乃至九品中正制主要是曹氏基于現實重振皇權需要的結果。一方面,九品中正制是為了糾正東漢後期以來選拔人才的流弊和曹操“唯才是舉”政策的偏差。虛僞的德才标準也是與現實的社會政治要求不相符。曹操時代,群雄相競,戰争頻繁,曹操急需能得人、斂财、指揮作戰的實用性人才,行“唯才是舉”政策。隻求“治軍理民”之才能而不問其德行,極易産生負面影響和作用,并不符合統治者的根本的長遠利益。
另一方面,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雖從形式上來說是漢末“鄉舉裡選”的翻版,然其實質卻是中央政權對世家大族“鄉舉裡選”的模拟,力圖把選舉權由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的重要舉措。①選擇中正的權力在中央,政府選擇中正比較慎重,多數中正符合“賢有識鑒”的标準。②中正比較認真負責,不負責者要受到糾彈。③品第人物能以德才為主要依據,而不專重家世。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東漢後期以來完全由世家大族操縱人才選舉而左右地方和中央的窘況。
總之,曹魏政府實施九品中正制的指導思想,主要是建立在維護皇權基礎之上的,設置“九品中正制”的終極目的是為了鞏固封建政府的統治,考慮的是整個地主階級的利益,而不是個别階層或少數政治機關的要求。
當然,九品中正制也是皇權與大族相妥協的産物。主要原因是,從東漢兩百年來培養起來的學門大族雖然暫時受到壓制,但他們在社會上的勢力有深厚的基礎,也是曹魏政權的重要力量。曹魏要完全廢除鄉裡評定的成法是不可能的。九品中正制盡管有将選舉收歸中央的企圖,事實上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權從而鞏固了門閥統治。魏晉之際,世家大族的勢力日益膨脹,盡管創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選舉權收歸中央,但卻無力逆轉門閥專政的曆史傾向,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門閥大族的工具。最終還是鞏固了門閥政治。中正為了本階層的利益,品人舍棄德才,不論賢愚,專講家世門第,“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之昆弟也”。甚至發展到“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程度。
陳琳國:關于魏晉南北朝的選管制度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為九品中正制而無它,一種認為仍然實行兩漢的征辟、察舉等老辦法,第三種說法則是把九品中正制與征辟、察舉等并列起來。既不說明孰輕孰重,也不說明二者之間的聯系。
張旭華: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其名稱既不叫“九品官人法” ,也不叫“ 九品中正制” ,而是習稱為“九品之制” 或簡稱為 “九品” 。進入西晉,人們仍多沿用 “ 九品之制” 或 “ 九品” 的舊稱,但已出現了“中正九品之制” 的變稱。到了唐代, 杜佑始将“九品”與“中正”順序連稱, 由此開啟了“九品中正制”這一稱謂的先河。
九品中正制既是在漢末察舉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的曆史條件下創立的一種選官新制,同時也保留了漢代鄉舉裡選和注重鄉論的舊傳統。因為按照漢代選舉舊規,人物評價重在考察而非考試,而理論上對人物評價最全面也是最符合實際的,那就是鄉論。所以,将中正品第稱為。“鄉品”,既可以真實地反映出九品中正制與漢代察舉制度的因革沿襲及其曆史淵源關系,同時也說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品評人物仍須考察鄉論, 征諸鄉評。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在魏晉時期,由于門閥士族高據要津,壟斷選舉,中正定品常常系于門第世資,以緻傳統的 “鄉論清議”被蒙上一層濃厚的門閥色彩,實際上已遠非漢代之舊。
張叔甯:出身于宦官家庭的曹操,是庶族階層的代表,與士族集團之間存在着根本的利害沖突,故而,始終對士族集團采取抑制和打擊的政策。建安十年, 在消滅了士族勢力的代表袁紹集團後,曹操頒布了《破朋黨令》,意在杜絕士人交結之風,鉗制士人的輿論,以動搖士族的社會基礎。其主旨在于,徹底剝奪士族豪門選拔官員的特權,從而使士族集團勢力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然而,東漢以來形成的士族集團,畢竟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和深厚的社會基礎,猶如一株錯根盤結、枝葉繁茂的大樹,盡管曹操盡一生之力對其進行抑制與打擊,但欲想予以徹底之鏟除,則無可能。相反,迫于形勢,為鞏固自己的地位, 擴大自己的勢力,曹操還不得不在打擊一部分士族的同時,拉攏與任用另一部分暫時願意與自己合作的士族。
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強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漢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對士族妥協,作出讓步。延康元年(公元 220 年), 曹丕終于接受了陳群的建議,同意實行九品中正制,意在給士族以政治上的特權,來換取士族對自己登上皇帝寶座的同意和支持。
九品中正制産生原因之争:
韓國磐認為,九品中正制的産生,是由于漢代州郡察舉制度已經腐敗不堪,再則漢末戶口流離,即地主士人亦多僑寓他鄉,州郡察舉制已不适用,因此,非改不可。曹操求賢諸令,重新确立了選舉的原則,也就是選舉人才的标準,但怎樣達到這個标準, 就需要具體的辦法、制度來保證執行,這個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
唐長孺認為,就當時人的說法,九品中正制的創立,是由于經過黃巾大起義之後,人士流移,政府選舉無法查考鄉闾的批評,因此一方面顧及鄉闾評定的舊傳統,另一方面适應人士流移的新環境,就本鄉之中選擇一個适當的人來主持評定的任務,于是創立了九品中正制。他又進一步闡述,認為九品中正制的設立,是為了使朝廷選舉和名士月旦評統一、朝官保舉與鄉裡清議統一、人士流移與核之鄉闾統一,因此,九品中正制既是個創舉,又是傳統的大姓名士品評人物主持鄉議與曹操全部選舉政策的繼續。
王仲荦認為,曹丕繼位為魏王,進一步就要受禅,登上皇帝的寶座。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 持,做好改朝換代的工作,對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讓步。當時世家大地主尚書陳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曹丕不加留難地予以通過了。 經過這種方式的妥協,他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遊為民認為,我們在尋找九品中正制産生原因時,除時地移遷、渴求人才、集權中央等原由外,應去深入考察在客觀情勢支配下出現的更為本質的原因。設立九品中正制的本質原因,就是緩和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對曹丕代漢稱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作為皇權的代表,為了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在選官制度改革問題上,采取了不少抑制、打擊世族勢力的措施,可是,世家大族勢力不斷發展的客觀形勢,使曹氏不得不走回頭路,轉而和世家大族達成妥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