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鐘馗之名,中國百姓必不陌生,尤其是鐘馗捉鬼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鐘馗之神迹自古至今,上至唐宋,下至明清,跨越千餘年,依舊在百姓心中猶如保護神般的存在。哪怕是新時代的今天,鐘馗降魔之威名依舊常被提起。
每逢新年,老百姓除舊迎新,驅除邪魅,家家戶戶都貼着鐘馗大人的門畫。以至于,民間畫家手中所存鐘馗神像,一度供不應求,縱然是高價亦難以購得。
與之相比,曾經在中國民間頗受百姓敬仰的一些隋唐英雄人物,如:呼延敬德、秦叔寶等門神,則顯得有些沉寂。不免可以看出,在當代年輕人眼中,一衆瓦崗英雄早已風姿不再。
新千年時代,在中國百姓心中,鐘馗的傳奇一生以及威懾力,顯然要比絕大多數的傳說人物都要更具影響力。
但是,絕大多數朋友隻知鐘馗捉鬼之傳奇,卻很少有人知悉其出身。對于鐘馗來曆,曆代文人藏書中的介紹也是各不相同,存在着諸多的争議,簡單歸納起來,可分為兩種說法:
一說認為,鐘馗并非人類,亦非神靈,而是古代驅鬼的一種法器,其形狀呈棒槌,上圓下細。
東漢經學家馬融所著的《廣成頌》便有記載,其内有這樣一段:“揮終葵,揚玉斧”,這裡所說的“終葵”二字與玉斧相對稱,一者為斧頭,利器驅邪。另一者便為大椎(錘),都曾是中國古代常用的驅鬼器物,隻不過,後來經過再三流傳,逐漸神化。
另一說則認為,曆史上确實有鐘馗其人。
據史料記載,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的百姓已經很多取名鐘馗或者是終葵為名,如:張終葵,宋終葵之類。就連宗殻的妹妹也是起名鐘馗,可見,必然先有鐘馗降魔之威在前,方有其後百姓互相效仿,以圖驅邪避難之意。
可以說,鐘馗是世界華人心目的“鎮宅賜福聖君”。據道教史、民俗學方面專家學者考證,鐘馗為唐初雍州終南縣人。西安市周至縣終南鎮(終南鎮唐朝設置過終南縣)鐘馗故裡是“唐·賜福鎮宅聖君——鐘馗”出生和長期生活的地方。
對于最後一種說法,筆者内心較為認同。
在封建落後的古代,古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還處于模糊階段。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在無法認知所處的世界時,腦海中很容易幻想一個龐大理想的世界,而這個所謂的世界,便是“神鬼世界”。
在當今看來,我們當然知道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可是,在數千年前,當時的人們在天災人禍中猶如蝼蟻,哪怕一點洪災旱災都要祈求上天保佑。從側面來看,這些正是體現了古人們心中對未知世界的敬畏。
因此,某些極富盛名的人物死後,被後世緬懷頌念,甚至神化,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如果,傳說中的鐘馗隻是一把錐子,一種器物,我想,古人沒有必要把其奉為神靈的形象,最多也隻是神物而已。
古代消息閉塞,一般隻是依靠史官以及民間文人所流傳下來的史料,方使這個時代的我們可以了解古代往事。可惜的是,哪怕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對真正的古代依舊是知之甚少。許多珍貴的史料早已遺失在曆史長河中,其中,亦包括鐘馗的具體人物詳解,否則,到了今天也不會有那麼多神話傳說流傳至今。
關于鐘馗有關的神話中,大家較為熟悉的便是唐代的一個傳說。
據《曆代神仙通鑒》記載:鐘馗系陝西終南人,少時即才華出衆。唐武德年間,赴京城應試,卻因相貌醜陋而落選,憤而撞死殿階。帝聞之,賜以紅官袍安葬。
到了天寶年間,據說,唐玄宗曾在一次外出遊行中,于骊山染上了瘧疾。回到宮中經過數日治療仍然不見好轉,反而,越治病情越重,久日不見痊愈,一時間宮内群醫全都束手無策。
就在一天深夜,躺在龍榻上的唐玄宗卻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個牙尖小鬼蹦跳着溜入房内,身後還别着一把紙扇,渾身破爛還赤着一隻腳。
這牙尖小鬼剛一進屋,徑直奔着貴妃的紫香囊和唐玄宗的玉笛而去,偷起二物,揣入懷中便繞殿逃走。唐玄宗正欲呼喊,忽的門前閃現又一大鬼,身穿藍色長袍,一臂袒露。
這大鬼怒目圓睜,一把大手直接按住那牙尖小鬼,挖出兩眼,再将這小鬼撕成兩半,吞入腹中。唐玄宗大驚,忙問那大鬼是為何人?
那大鬼回答說:“南山進士,姓鐘名馗,隻因進京趕考進士落榜,悔恨而死。進入地府後,受閻羅王器重,特立誓斬盡世間之妖魔。”大鬼說話,便忽的消失了。
第二日早晨,唐玄宗醒來,瘧疾立即痊愈,哪還有昨日半點重病模樣。大喜之餘,唐玄宗終是想起晚上所做之夢,忙诏來宮内畫工吳道子,告知此夢。
通過回憶夢中那大鬼模樣,交待吳道子繪出鐘馗圖,并全國下诏:“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袪邪魅,兼靜妖氣,仍告天下,悉令知悉。”
至此以後,鐘馗之名,迅速傳開,所聽之人,無不稱奇。每年除夕之夜,朝廷便将畫有鐘馗畫像的門畫分賞給文物百官,作為皇帝的賞賜。
縱觀以上資料,不管其情節詳略與否,都有一個共同之點,那就是鐘馗在為皇上介紹其身份時說過的一句話:“終南進士”或“終南山進士’’這就為後人推斷鐘馗故裡提供了蛛絲馬迹。但不管是“終南進士”或“終南山進士”或“終南人”之說,筆者都有充分理由證明鐘馗為唐時終南古城人即現今終南山人。
但是,1958年因修建終南中學和大煉鋼鐵,拆除了玉皇廟、雪映宮,這二者為終南“上清太平宮”殘餘部分。查樊光春主編的《長安道教與道觀》載,終南“上清太平宮”輝煌于宋、金、元三朝。由于大批文物遭到破壞,這就為考證終南這個陝西曆史上的宗教文化特區造成一定的難度。
說到這裡,鐘馗被後世稱為捉鬼天師自然順理成章,不過,關于鐘馗的資料可還不僅僅這些,據了解,民間還廣泛流傳着鐘馗舞蹈的傳說。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關于鐘馗舞蹈,比之鐘馗戲劇還要提前,而鐘馗戲劇卻又早于鐘馗捉鬼,這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鐘馗的舞蹈,最早記載是出現在北宋。據悉,在北宋文學家孟元老《京華夢華錄》卷七“諸軍百戲”寫道:“有假面長髯、裡綠袍、靴、簡,如鐘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鑼相招和舞步,謂之舞判。”
文中所描述的便是最早記錄鐘馗舞蹈的史料,也是目前關于鐘馗舞蹈的唯一記錄。或許,在那時的百姓心中,鐘馗的形象便已産生。當時的鐘馗已經具備了捉鬼能力,又能驅邪避難,所以,古人每逢節日演出,必然要表演一番,以圖吉祥。
說完鐘馗舞蹈,自然就不得不談鐘馗戲劇,鐘馗的戲劇最早的還保存一種,叫作《慶豐年五鬼鬧鐘馗》,是明代編演的賀年戲。
這個戲劇當時頗受百姓喜歡,再加上,其蘊含驅邪避難,吉祥好運之意,所以,在後世經久不衰。
除了以上記載,還有清初張大複編的《天下樂》傳奇,其内所載也是鐘馗戲劇,可惜由于年月久遠,其珍本早已遺失,唯有其中一段“鐘馗嫁妹”得以幸存留世。
鐘馗戲劇中的鐘馗嫁妹,具體起于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不過,可以得知的是,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了關于鐘馗的舞蹈,當時舞蹈中還曾增加了一個女子伴舞,後來,演變成了嫁妹的故事,這怕是目前最靠譜的一個解釋。
關于鐘馗妹妹的傳說,史料也有記載,據明代程敏政《宋遺民錄》雲:“趙千裡(趙伯駒,北宋畫家)作髯君(即鐘馗),野溷一豪豬即之,妹子持杖披襟逐之。”
還有明代晚期,文震亨寫的《長物志》,其中談到十二月挂的圖畫說:“十二月,宜鐘馗迎福、驅魅嫁妹。”可見明代已經鐘馗嫁妹的繪畫,并已普及于民間。推想張大複編的《天下樂》傳奇,亦無非收集流傳于民間的故事,加以整理而已。
時至今日,鐘馗嫁妹的戲劇依舊廣受百姓喜愛,本身這一出戲劇便極具娛樂性。大家試想看,在戲劇舞台上,一個面目猙獰,行動怪誕的粗魯大漢,身邊跟随的卻是一個貌美如仙的女子,如此強烈的反差,醜美共舞,造成極強的視覺效果。
當然,戲劇本不是搏醜搏美,我相信,鐘馗嫁妹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更多靠的是鐘馗在後世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影響力。畢竟,相比于鐘馗戲劇,大家最了解的還是鐘馗捉鬼,您說是不是?
參考資料:
『《鐘馗為什麼能捉鬼?鐘馗捉鬼的傳說》、《長安道教與道觀》、《京華夢華錄》、《廣成頌》、《長物志》、《宋遺民錄》、《天下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