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前段時間,我和一些創業者、企業家開私董會。
大家讨論到一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To B和To C的生意邏輯,到底是什麼?
很多做To C的人,感覺現在遇到了挑戰,想要轉型To B,甚至是To G,往更深的價值鍊走。
但是,但是,他們常常很難理解不同業務之間的區别。
因為不懂本質,所以做得不好。
今天,我就和你分享一些大家讨論的觀察和經驗,你可能不知道幾件事兒。也許對你會有啟發。
To C的本質是什麼?
不管是做什麼生意,首先是要對自己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很多做To C的人,也許都很難回答,To C生意的本質是什麼。
用戶買東西,其實就是在做消費決策。決策的成本和複雜度,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因此在我看來,To C生意的特點,總體來說就是兩個:
決策成本低,決策複雜度低。
也因為如此,決策的流程特别短。很快就能做出決定。
很快,但到底是多快呢?
電光石火之間。如果當下的瞬間沒有抓住用戶,可能他就會離你而去。
有人專門做過研究,用戶在線下買一個産品,平均決策時間是13秒。在線上,稍微能好一點,但也沒好多少,是19秒。
所以,不管線上線下,其實用戶在20秒内就做出了購買決定。
隻有20秒。
這也意味着,我們沒法說服消費者,沒法把他拉到身邊聲情并茂地講解一個小時。你剛剛深呼吸,還沒開口,消費者已經走出去十步遠了。
在To C的生意裡,很多人研究的,是消費者心理學,是消費者行為學,是購買沖動。
互聯網産品經理,為了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會為了界面的顔色争得面紅耳赤,為了按鈕的擺放不停測試。
超市的零售經理,為了能把産品賣出去,要研究動線設計,學習貨架擺放,叠代産品包裝。
我也曾經說過,這種産品的競争力,叫做“靜銷力”。
就是靜靜擺在那裡,你都會忍不住走過去,拿起來之後說,“天啊,太好看了。我真喜歡!”
然後,就把東西買走了。
為了服務挑剔的用戶,為了不讓用戶離開自己,做To C的人要打磨産品,死磕體驗,用最快的速度拿下消費者,并且留住他。
某種程度上說,能把To C做得好的公司,是最偉大的公司。
這,是To C生意的本質。
To B的本質是什麼?
當能理解To C生意的本質時,再理解To B就簡單多了。
因為To B生意的特點,和To C剛好恰恰相反,總體來說也是兩個:
決策成本高,決策複雜度高。
你想想,作為一個消費者,如果你想買一部華為手機,不管怎麼貴怎麼複雜,真的喜歡的話,你自己就能做決定,一咬牙一跺腳也就買了。
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公司,你不是要買一部手機,而是買一個基站呢?那就不容易了。
這就複雜得多。決策流程就會特别長。
有多長?
長到會抹平購買沖動,回到一步步的審批和評估。
立項、評分、談判、交付……
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典型的一個場景,就是招投标。企業有個需求,來投标吧。
标,一般有兩種:
一種叫RFQ(Request For Quotation)。報價請求。我有方案了,你們出個價吧。
一種叫RFP(Request For Proposal)。方案請求。我有個想法,但我不知道怎麼做,你們提個方案吧。
在RFP中,通常又要招兩個标:
一個叫“設計标”,你打算怎麼設計?
一個叫“實施标”,設計稿有了,你打算怎麼落地?
然後,設計标和實施标,不能是同一家公司。為了防止腐敗。
那這些标,怎麼看誰中了呢?
評分。
評分的維度,又是好幾類。
比如說技術分,你的技術實力如何?打個分。
比如說價格分,你的報價公不公道?打個分。
比如說服務分,你的服務水平怎樣?再打個分。
然後根據不同權重,算出來總分,再綜合下各個部門負責人的想法,外部專家的建議,最後決定是誰中标。
是不是聽起來複雜多了。
如果你仔細留意,就會發現這些公司樓下,複印店常常人滿為患。
為什麼?
打印标書啊。
一本标書幾百頁是小意思了,每個人扛着箱子上樓也是家常便飯,辦公室裡也到處是放标書的地方。
這就是To B生意的樣子。
清晰的作戰地圖
而在To B生意中,經常是拉鋸戰,所以還有一件事情,你應該知道。
就是To C的經營,你其實隻需要和消費者一個腦袋打交道,但To B你需要和幾百個腦袋打交道。
因為流程長了,意味着涉及的人也多。
人多了,每個人的利益和訴求也就不一樣。
這裡面甚至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拉扯和博弈。
所以,每個環節,每個人,都要有針對性的分析。
我也舉個例子。王建和老師,是成長引力的創始人,在阿裡工作過很多年。他寫了一本書,《阿裡巴巴管理三闆斧》,其中寫到了怎麼盤點客戶。
他們在做客戶盤點的時候,會根據客戶背景,分為A類客戶、B類客戶、C類客戶和D類客戶。
(圖片來自《阿裡巴巴管理三闆斧》)
在這張表上,你可以看到,盤點客戶的分類标準是,KP(銷售中的決策人)是否有意願;産品是否可以出口;公司是否有外貿團隊;簽單時間。
ABC三類客戶的前三個指标都是相同的,隻是簽單時間有區别。
而D類客戶沒有簽單意願,所以D類客戶就是要放棄的客戶。所以,盤點客戶的核心标準就是簽單時間。
而更詳細一點,你也可以繼續分析和記錄,為什麼時間有區别?是遇到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麼攻克?
甚至,還可以繼續分析關鍵人物,他的工作,行程,生日,愛好,喜歡吃什麼,家裡養的什麼寵物,都可以調研和研究。
然後,這就會像一張“作戰地圖”一樣,寫滿了分析和計劃。而寫得越細,成功的概率,才能越高。
自上而下,影響能拍闆的人
剛剛你一定發現了,KP(銷售中的決策人)非常重要,單獨一列。
為什麼?
因為他能拍闆。
To B生意,有時候最怕的,就是之前說的話不算數。
常常前面談的很好,但是到了最後的階段,老闆介入了。
老闆說,“這個我不太滿意啊,再重新談談吧。”
老闆動動嘴,下屬跑斷腿。
下面的人也不得不聽,重新談判。
這樣,就非常耽誤事兒,很浪費資源和時間。
所以,想要做To B的生意,這一點一定要記住,值得單獨說:
和能拍闆的人溝通。
自上而下,比自下而上,要更加高效和簡單。
影響那些能影響業務的人。
To G,就是更大的To B
說完了To B,我們再來聊兩句To G。
很多人也問,我想試試G端的生意,再往深裡走,但怎麼理解To G的生意呢?
我的經驗,有兩點。
第一,要理解政府的目的。
企業的需求,往往比較簡單,就是賺錢。投入多少,産出多少。
但是政府,會比較特殊。因為G端的目的,往往有更多公衆的需求。
政府的工作,是做好巡夜警察,防範暴力、偷盜、欺詐、保護履行合同和提供公共事業。在必要的時候,也用“看得見的手”進行調控。
總體來說,更多是“治理”的工作。
第二,也因為如此,一些更細節更具體的事情,就需要更多專業的人協助幫忙,你來幫我做吧。
而To G,某種程度上就是更大的To B。
To B的流程,已經挺長的了,經常是以“月”計,或者以“季度”計,而To G的流程,經常是以“年”計。
然後,還會有很多定制化的要求。
比如說,我想要建一個政務大廳。
然後,這個界面不太适合我們的感覺,改改吧。
然後,這個功能不太貼切我們的工作,改改吧。
然後,這個顔色不太體現我們的氣質,改改吧。
需求,千差萬别。
很多做To G生意的人,經常有這種感受:這些個性化需求,要左右改,上下改,橫着改,豎着改。
很麻煩。但必須改。
因此做To G的生意,必須要更加耐心。
别人怕麻煩,但你不能怕麻煩。
當大家都有資格時,那個最不怕麻煩的,最能啃下來的,往往就最有機會。
錢,是别人開口要的最後一樣東西
而做To G的生意,很多人可能很容易想到,是不是要經常請人吃飯,陪人喝酒,給人送禮。
這是一個誤區。
我特别想說的是,隻要是生意,隻要是合作,就一定要提供價值。而不僅僅是隻靠所謂的關系,甚至是灰色的手法。
現在的環境,也不太允許這種操作。
有句話我想分享給你:
錢,是别人開口要的最後一樣東西。
隻有你真的什麼都提供不了,你無法滿足他的需求,他才會開口向你要錢。
一定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有一次,我和鋼鐵業的朋友碰面。聊到環保。
我說自己有一段時間,明顯感覺到藍天多了。看來是開始動真格的了。
過去大鋼企上環保設備,小鋼廠就糊弄糊弄。現在沒有完整的環保設備,或者有但是不用的,不準開工。甚至直接關停。
政府下定決心驅逐劣币後,良币有了前所未有的景氣。
過去城市為了GDP,犧牲環境,招商引資。現在一些城市,根本不把繳重大利稅的鋼企放在眼裡。甚至,希望你早點搬走。
估計這是因為環保指标,成為了地方政府的烏紗帽指标。
經濟發展,要數量,但更要質量。
這就是G端的需求。如果你能真正提供這方面的價值,生意就會變得更好做。
記住:錢,是别人開口要的最後一樣東西。
請不要To VC
前面我們講了不同的生意邏輯,你可以To G,可以To B,可以To C。
但是,千萬不要To VC。
什麼是To VC?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提供什麼價值,投資人喜歡什麼,我就給你看什麼,根本不管用戶的需求。
也有人說得更直白,就是忽悠人,騙錢的。
有一個想法,弄了一些數據,做了一套PPT,靠着一張嘴皮子,證明自己邏輯是正确的,然後融錢。
網上有一個段子,說明了To VC是多麼荒謬。
把公司的20%股份賣給投資人,先融200萬。
這時,整個項目的估值就是1000萬了。而且,自己還一分錢都沒掏。
然後,拿着這200萬,買個豪車,租個漂亮的辦公室,随便招幾個人,去下高檔會所,見其他投資人。然後半推半就,遮遮掩掩地說,有個好項目,已經值1000萬了。
别人一聽,這麼有前景的項目,我也想投。
想投的人很多啊,等等吧。還搞起了饑餓營銷。
等到一個冤大頭上門,帶他轉悠轉悠辦公室,再擺一擺數據啥的,說市場規模還要擴大,現在項目更值錢了。
所以,現在10%的股份,已經值1000萬了。你要不要。要的話,就趕緊現在認購走。不然别人就簽了。
簽,馬上就簽。
然後,又拿着1000萬的轉賬記錄去找一開始的投資人。你看,10%的股份,現在值1000萬了。你20%的股份,就是2000萬了。
你投了200萬,現在值2000萬,翻了10倍。厲害吧。
接着,繼續招人,擴大團隊,裝模作樣做個App啥的,把東西運營起來。循環往複,繼續融資。
到了一定的時候,股份賣的差不多了,錢也夠了,就跑路走人。
這雖然是個段子,但是背後反映出來的事,我想你是能看懂的。也許,你還會想起某些人,某些項目,就是這樣的。
很多人覺得生意難做,于是就動起了歪心思,路走着走着就偏了。
千萬不要這樣。
不管做什麼生意,都認認真真地做,踏踏實實地做。
可以To G,可以To B,可以To C,但不要To VC。
理解本質,提供價值
今天,外部環境确實非常多變,内部環境也十分複雜。
很多人都在思考自己的業務,應該怎麼發展,還能怎麼發展。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更好理解不同生意的邏輯。
但不管是To B,To C,還是To G,最後我都想說,一定要記住這三點:
1,理解生意的本質。隻有理解了本質,才能有的放失。
2,不管做哪一個生意,都要提供價值。價值,是所有生意的基礎。
3,牢牢記住前兩點。
然後,選擇自己的方向,堅定自己的信心,持續地做。
祝,成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