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綠教案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綠教案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30 00:29:57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綠教案?【課前解析】關注作者:艾青(1910年—1996年)原名蔣正涵,字養源,号“海澄”,浙江金華人,現當代文學家、詩人艾青是40年代新詩歌的開路人,是把中國詩歌推向光輝頂峰的巨人《綠》是艾青詩歌創作第二個高峰代表作,這首詩是艾青率領全國詩人訪問團進行參觀,與全國優秀詩人暢談論詩時所作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歸來的歌》《北方》《春天》《彩色的詩》《雪蓮》《我愛這土地》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綠教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綠教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綠教案)1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綠教案

【課前解析】

關注作者:艾青(1910年—1996年)原名蔣正涵,字養源,号“海澄”,浙江金華人,現當代文學家、詩人。艾青是40年代新詩歌的開路人,是把中國詩歌推向光輝頂峰的巨人。《綠》是艾青詩歌創作第二個高峰代表作,這首詩是艾青率領全國詩人訪問團進行參觀,與全國優秀詩人暢談論詩時所作。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歸來的歌》《北方》《春天》《彩色的詩》《雪蓮》《我愛這土地》等。

關注獨特的表達:艾青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位獨具特色的,有着豐富繪畫經驗與藝術修養的抒情詩人。他獨特的藝術創作經曆與體驗,為其詩歌風格帶來别樣的特征。“色彩”是艾青詩歌藝術表達的要素之一,具有鮮明的藝術美學傾向與追求。

關注詩歌與想象的融合:全詩以虛寫實,詩人将自己的感覺與景象的描繪融為一體,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意象,卻能引發讀者的豐富聯想與想象。“墨水瓶的倒翻”,世間萬物皆是綠色,所有“綠”随風飄舞的景象,讓所有的一切在充滿生機的綠色中随着節拍整齊得飄動起來。

關注蘊含的情感:在詩中,詩人用滿腔的激情,奇特的想象,生動描繪嶺南早春的景色,表達對祖國無限生機的贊美。

【教學目标】

1.認識“擠、叉”2個生字,會寫“瓶、擠”等4個字,會寫“墨綠、嫩綠”等8個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關鍵詞句想象畫面,感受詩人的獨特表達。

4.通過比較閱讀,進一步感受詩歌語言的特點。

【教學重點】

能借助關鍵詞句想象畫面,感受詩人的獨特表達。

通過比較閱讀,進一步感受詩歌語言的特點。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标】

1.認識“擠、叉”2個生字,會寫“瓶、擠”等4個字,會寫“墨綠、嫩綠”等8個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詩意開啟

1.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首詩歌《綠》。看到這個題目,你能想到哪些含有“綠”的古詩呢?

闆書:(綠)

2.學生分享:

預設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預設2: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預設3:綠遍山野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

3.過渡:“綠”在不同的詩歌中有不同的印象,在現代詩中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呢?讓我們一同走進艾青的《綠》。

4.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設計意圖:開宗明義,引出詩題,回顧已有的古詩積累,渲染氣氛,引發思考,促使學生對現代詩歌學習充滿期待。)

二、自主識字,小組交流

1.教師引導:在這節課中,有2個要求會認的生字和4個要求會寫的字,大家小組合作,利用前面學過的方法自主識字,一會兒各小組派代表當小老師為大家講解。

2.小組合作學習。

3.全班交流。

第一小組彙報:

預設1:“擠”我是通過形旁表意,聲旁表音來理解和記憶的。提手旁和手的動作有關,右邊的“齊”标識讀音,而且還可以結合動作“擠”聯想“東西到齊了”。我們有時候會“擠眉弄眼”“擠來擠去”,人多了還會“擁擠”。

點撥:擠這個字很形象,你還能想到哪些提手旁的字呢?

預設2:抱、抓、捏……

預設3:“擠”書寫時要注意間架結構,提手旁和右邊的“齊”互相穿插才能更美觀,第八筆是“撇”不是“豎”。

追問:詩歌中哪句有“擠”這個字呢?

齊讀:“所有的綠集中起來,擠在一起,重疊在一起,靜靜地交叉在一起。”

第二小組彙報:

預設1:在今天學習的生字中,還有一個提手旁的字是“揮”,可以組詞“揮舞”“揮動”,我們一起做動作理解這個字。

預設2:“揮”字的書寫,左窄右寬,注意第三筆“提”和第四筆“點”的正确書寫。

點撥:剛才大家想到了很多帶有提手旁的字,不同的偏旁代表着不同的意義,我們試着給“揮”換一換偏旁,你又能想到哪些字?

預設3:晖、輝、渾

教師啟發: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詩。

齊讀:“突然一陣風,好像舞蹈教練在指揮。”

第三小組彙報:

預設1:“叉”這個字很形象,兩邊交叉在一起,這是一個指事字,中間的那一點就是交叉點。

預設2:正确書寫筆畫,可以幫助我們把字寫得更美觀。請同學們和我一起書空:

橫撇,捺,點。

教師點撥:在書寫的時候,我們注意字的間架結構,能讓字更舒展。

第四小組彙報:

預設1:“瓶”這個字是左右結構,它在書寫的時候左右搭配要均勻,第九筆的“橫折斜勾要”寫舒展。

預設2:這個字的右半部分是“瓦”,我猜想它是不是和古時候人們用的瓦器有關呢?

點撥:這是“瓶”字的演化。

啟發:我們一起讀一讀含有這些字的詩句吧!

4.教師過渡:同學們真棒,掌握了這麼多的識字方法。詩歌中還有很多含有“綠”的詞語,你找到它們了嗎?

5.學生交流:墨綠、嫩綠……

6.教師點撥:課前,老師讓大家準備了不同種類綠色的畫筆。現在,請你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那個顔色,用相應顔色的筆把詞語書寫出來,貼到黑闆前面。按照剛才總結的書寫方法,看誰寫得既正确又美觀。

8.學生認讀貼在黑闆上的詞語并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由自主學習走向合作學習,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互動中豐富認字、識字的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三、情感朗讀,練習背誦

1.過渡:這些綠色,在詩歌中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打開書,放聲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分小節指名朗讀。

4.師生分小節朗讀。

5.學生分小節想象畫面,練習背誦。

6.教師提示:美好的語言值得我們積累,讓我們試着分小節合作背誦這首詩。

(設計意圖:對詩歌的感受和理解,建立在正确朗讀的基礎上。分小節朗讀,熟讀成誦,積累語言,對于詩歌建立初步的整體印象,為後續學習作鋪墊。)

四、激發興趣,延展學習

1.過渡:著名詩人艾青寫下了如此美好的詩句,已深深印刻在我們心裡。艾青為什麼能寫出這樣的詩歌?他還創作了哪些作品呢?這是老師查到的作家資料,請同學們利用上節課總結的方法,收集整理作家資料和詩歌,記錄在你的摘抄本上。

闆書:(艾青詩歌收集整理資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收集整理有關詩人和相關詩歌的資料,将課上閱讀延展到課下,豐富學生認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後續學習做鋪墊。)

五、闆書設計

艾青詩歌

收集整理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标】

1.能借助關鍵詞句想象畫面,感受詩人的獨特表達。

2.通過比較閱讀,進一步感受詩歌語言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深情朗讀,入“綠”之境

1.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跟随詩人艾青走入了美好的詩歌世界《綠》,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了背誦。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詩人和他的詩歌,請大家翻開語文書大聲朗讀。

闆書:(綠)

2.師生深情朗讀詩歌。

3.上節課,同學們收集整理了關于艾青和他的詩歌資料,接下來我們交流一下。

4.彙報交流。

預設1:艾青曾經有過學習繪畫的經曆,所以他的詩歌很有色彩感。

預設2:艾青是40年代詩歌的開路着,代表作有很多。

預設3:今天我們學習的《綠》就是艾青第二創作高峰時的代表作。

5.教師引導:同學們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了這麼多信息,對我們學習和理解詩歌很有幫助。艾青詩歌的表達非常獨特,獨特在哪裡呢?讓我們繼續走進他的《綠》。

(設計意圖:朗讀詩歌,資料收集,彙報交流,與第一課時銜接……一系列做法促進了學生對詩歌創作背景和詩人的理解,有利于整體感知。)

二、想象畫面,品“綠”之意

1.學生自由讀詩,思考勾畫,教師巡視。

2.師生交流:詩人的表達很獨特,獨特在哪裡呢?

闆書:(奇特)

預設:詩人的筆下有墨綠、淺綠、嫩綠、翠綠、淡綠、粉綠……像調色闆一樣,一下子把所有綠都展現在我們眼前。

3.教師點撥:(出示相應色卡)這麼多的綠,綠得發黑,綠得出奇,在這些綠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畫面呢?

預設:墨綠的松樹,淺綠的小草,嫩綠的新芽,翠綠的翠鳥,穿淺綠色衣服的小孩,粉綠色的雨傘……

4.教師點撥:這些綠展現在我們眼前,已不僅僅是一種色彩,而是一種生命力。帶着這種感受,大聲朗讀。

5.師生體會朗讀。

6.教師提示:這裡的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的綠色,還可能有橄榄綠、蘋果綠等等,它們彙合在一起,為什麼會“綠得發黑,綠得出奇”呢?

預設1:這正是詩人獨特的表達,給我們一種視覺上的沖擊。

預設2:這些所有的綠色彙聚在一起,綠得發黑,給人一種飛揚、灑脫的感受。那些色彩已經不再是色彩,它們發着光,閃爍在眼前,這樣奇特,令人展開無限想象。

7.師生體會,情感朗讀。

8.過渡:詩人的表達很奇特,還有哪裡讓你覺得奇特呢?

預設:這些綠色,是因為綠色的墨水瓶翻倒了,就像詩人用着翻倒的墨水寫的詩句,像變魔術一樣,很奇特。

9.點撥:你能想象到墨水瓶翻倒,倒出都是綠色的景象嗎?

預設:仿佛滿眼都是綠色,能看到的地方全是綠色的。

10.啟發:這撲面而來,目之所及的綠色,都到哪裡了呢?

預設:刮的風是綠的,下的雨是綠的,流的水是綠的,陽光也是綠的……

11.啟發:風雨等都是沒有顔色的,為什麼在詩人的眼裡都是綠色的?

預設1:雖然這些景物沒有顔色,但是在詩人的眼中是有色彩的,這是一種詩意的表達。

預設2:這是詩人表達的奇特之處,讓我們也展開想象,看到了奇特的世界。

12.教師提示:讓我們也展開想象,打開思維的局限,在詩人的引領下走入這充滿生機的綠色世界,說說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飛舞的蒲公英是綠的,跳動的音符是綠的,奔跑的小孩也是綠的……

13.教師提示:這滿眼的綠色表達了詩人對綠的喜愛和贊美。讓我們一起朗讀體會,走入這充滿生機的綠色世界。

14.師生深情朗讀,體會3、4小節。

15.過渡:“所有的綠随風而舞的景象”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說一說你的感受。

預設:所有的綠色都動起來了,它們集中起來,擠在一起,重疊在一起,交叉在一起。

16.追問:“所有的綠整齊地按着節拍飄動在一起”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

預設1:“綠”所蘊含着無限生機和活力。

預設2:我感受到了詩人對美好世界的熱愛與贊美。

闆書:(生機、活力、熱愛、贊美)

17.教師小結:這首詩表現的“綠”,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詩人的感覺。讓我們再次深情朗讀整首詩,感受詩人的獨特表達。

(設計意圖:朗讀與想象有機融合,有利于入情入境體悟詩人的獨特感受和獨特表達,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展開想象,通過抓住重點字詞想象畫面,都是體會情感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對比拓展,感“綠”之趣

1.過渡:艾青筆下的“綠”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宗璞筆下的“綠”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

2.教師提供學習方法:大家可以通過邊讀邊想象;抓關鍵詞體會;不同題材文章比較等方法,感受不同的語言風格。

3.師生交流。

預設1:兩位作者都寫了綠色的豐富和範圍的廣闊。

預設2:相同之處是都體現了對“綠”的喜愛之情。

預設3:一篇是詩歌,一篇是散文。

預設4:《西湖漫筆》描繪的景象比較寫實,《綠》更多的體現了詩人的獨特感受。

(設計意圖:結合課後“閱讀鍊接”和詩歌比較異同,豐富學生認知,提供充分表達的空間,深化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的獨特表達。)

四、課後作業

背誦詩歌《綠》,尋找其他詩人筆下的“綠”,抄寫在摘抄本上。

五、闆書設計

生機活力

奇特

熱愛贊美

【課後反思】

艾青的《綠》用極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繪了春回大地,到處都是綠色,萬物充滿生機的景象。詩人沒有刻意追求詩句的韻腳和字數,在詩歌行數和排比的運用上,造成了一種變化中的統一,全詩表達極具特色。在教學時,教師通過反複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味和語言表達的獨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認知局限和思維空間,從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身臨其境。在本課教學中,教師繼續設計提供整理資料的活動,對學生的原有學習進行鞏固,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幫助和鋪墊作用。在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空間的基礎上,教師切不可拔高要求,避免教學結論的學術化、概念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