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壇,我們出了不少才女,她們的存在讓詩詞的世界多了一份别樣的美。然而不得不承認,有些才女的成名是偶然。比如唐代詩人王駕的妻子陳玉蘭,就因為想念丈夫寫了一首《寄夫》,就一詩成名了,而這也是她唯一存世的詩作。這種偶然式的成名似乎不能完全說明才女的實力,與她們相比,頂着千古才女之名的李清照顯然水平要高出許多。
李清照十五六歲時,開始憑借《如夢令》揚名文壇。而後,從新婚時寫的肉麻情詞“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到喪夫後的哀怨之作“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都令後世歎為觀止。因為這些詞作,李清照代表女性在文壇獲得了很多男性文人都難以企及的地位,她的作品也成了中學課本的寵兒。
然而有一首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詞,卻有大教授指出中學課本寫錯了。這首詞就是李清照的成名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這篇詞作的知名程度自然不必我多說,曾入選中學課本多年。它寫成于李清照少女時代,作為一個大家閨秀,卻能寫出如此俏皮、可愛的遊記詞,當真是令文壇名家們眼前一亮。但這首詞流傳到近現代,卻有許多不同的聲音。
我國當代詞學家、文史學家唐圭璋先生就在《百家唐宋詞新話》中指出:這首詞的第一句“常記溪亭日暮”有錯别字,這個“常”應該是“嘗”字之誤。唐先生認為,當年《樂府雅詞》在收錄這首詞的時候,應該是在謄抄刻闆的時候,發生了文字抄寫的錯誤。直到陳景沂《全芳備祖》把它糾正過來,改成了“嘗記”。
不得不說,唐老先生對古詩詞确實是研究頗深。要知道唐老先生曾任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他的話在文化界和學術界都是很有分量的。既然老先生說得如此有理有據,還搬出了曆史典籍作為例證,可是為什麼中學課本不糾正過來呢?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
首先,唐老先生舉出的《五芳備祖》寫作“嘗”,但是這種不同版本的文字差異,在古代是十分常見的。由于不斷傳抄,不斷翻刻,事實上已經很難斷定究竟孰對孰錯。其次,就這兩個字而言,如果寫作“常”,就是指常常想起在溪亭日暮遊玩的場景;而寫作“嘗”則是說曾經想起或偶然想起。如此看來,偶然想起當然不如常常想起有味道。
讀古詩詞,一直是需要咬文嚼字的事。不管唐先生說的對不對,他這種鑽研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事實上,李清照這首詞看似簡單,但如果不仔細品味,還有不少容易出錯的地方。比如“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究竟何意,就有不少人會弄錯。這個“争”字,其實是“怎”的通假字,意思是怎麼才能夠從藕花深處劃出去呢?和“争搶着劃出去”沒有任何關系。
一首看似如此簡單的詞,卻有這麼多玄機,這正是古詩詞的魅力之一。這首詞大家喜歡嗎?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