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時,回鄉看望母親,整理舊雜物不經意發現一本A四紙大的榮譽證書“躺”在裝飾廚中,封面也早已褪去當年的顔色,封皮上還有些淡淡的灰塵。打開一看,裡面的獎狀内容卻鮮豔不減,原來是父親1995年3月得到的一張由當時的縣委農村工作部和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農商銀行的前身)聯合頒發的“信用戶”獎狀。霎時間,我記憶的閘門一下子打開到了30多年前。
從我記事時,對父親的印象就是一個埋頭做事的人,偶爾在村裡得到臉盆和毛巾之類的獎品,算是村裡對先進生産者的獎勵。但誠信之類的表彰,在他的人生中僅有這一次。我清楚地記得,在我進入信用社工作之前,我家每年農業生産缺少資金購買化肥、農藥,父親就向家附近的信用社申請貸款,并且金額由20元、50元,直到後來的200元、500元。雖然他申請貸款次數比較多,但從來不失信用,都是田裡糧食一賣“第一碗”先“盛給”信用社。用他的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當然,父親還貸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但無論資金再短缺,父親總是設法填上“窟窿”,多年來,一直做到誠信第一。記得那是30多年前的事,當時我還在讀小學,父親因為我們兄妹三人學費交不起,于是向信用社申請了500元貸款,可到了秋收時,由于田裡莊稼被洪水淹沒,一年的忙碌卻顆粒無收,可眼看貸款即将到期,父親就從親戚、鄰居那裡東挪西借湊齊了300元錢,還差200元,怎麼辦?父親急得團團轉,最後實在想不到辦法,他無奈,隻能動起家中豬圈裡一頭還有兩個月才能出欄的大肥豬的心思,沒想到他的想法一提出來,立馬遭到了爺爺和母親的一緻反對,爺爺心疼地說:“再過兩個月,這頭豬可以多買上百元,兩個月上百元的錢到哪裡去掙啊?”而父親卻咬着牙說:“錢可以再掙,但我的信用名聲不能丢,如果失去信用,你以後又有何臉面去找人家信用社幫忙啊!”母親因此拗不過父親,隻得眼巴巴地看着父親含淚把豬送到當時的食品站去賤賣了,這才及時還清了當年的欠款。我父親“低價賣豬還貸款”的事情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了,一些鄰居知道我父親信用好,還想方設法找他為其申請貸款時提供擔保,而父親都是在登門了解實際情況的前提下,盡可能提供擔保,并且在自己經濟收入承受的範圍之内。據我了解,父親為鄰居擔保代還貸款就有3、4筆,金額就有上千元。用他的話說就是:“幫人擔保,就得有幫人還錢的準備,他不還就是我還。” 因此,父親在我參加信用社工作之前,申請貸款都是“一路綠燈”,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黃金客戶”。為此,在村裡推薦信用戶表彰時,得票最多的就是我父親,因為他是當之無愧。
父親臨終20多天前的一天,打電話叫我回來,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長了,并再三交代我,還要幾個親戚家的錢沒歸還,其實親戚已經明确表态不需要父親還錢,他對我說:“不能差任何人一分錢,不能給自己的信用戶臉上抹黑。”
言而有信、一諾千金是我的家庭代代相傳美德。從父親口中,我體會到信用既是一種無聲的力量,又是一筆無形的财富,還是連接友誼的橋梁和紐帶。一個誠實的人,不論他、有多少缺點,同他接觸時,心神就會感到清爽,這是因為以誠待人的人,别人也會以誠相見。
誠信像土,一畝心靈之土,為無數幼苗提供營養,使他們開出美麗的鮮花,雖然那本獎狀封面已經“褪色”,但父親留下地講信用的傳統卻在我家永不褪色。我現在經常把這個獎狀故事講給我的孩子聽,教育他們要誠信做人,千萬不能讓信用這個“金字招牌”在我們家庭裡“褪色”了,要讓信用之樹永遠長青、讓信用之花永遠鮮豔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