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時。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生你了解多少?今天,把時間拉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一起回顧屈原的一生。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是戰國後期楚國人,籍貫湖北秭歸。他少年多智,從小就博覽群書,雖出身貴族,但自幼生活在貧苦百姓之中。
年輕時的他深得楚懷王器重,參與和執掌楚國許多重要軍政外交事務,起草憲令,修正法度,展示了高超非凡的治國理政才幹。
圖/趙健
《史記》記載,屈原在楚懷王時期任左徒之職,因“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娴于辭令”而深得懷王信賴,“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号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有很大的發言權。
齊楚結盟是秦國的大患。秦王讓張儀出使楚國,賄賂楚國重臣上官大夫、靳尚等人,以及懷王的寵妃鄭袖、愛子子蘭,“共谮屈原”。楚懷王聽信讒言,合縱流産,屈原被绌,被逐于“漢北”之地。學者認為,屈原一生有兩次被逐出郢都,這是第一次。
漢北大約是漢水上遊今湖北襄陽至河南淅川一帶,是楚國故都丹陽之所在。遠離都城對于少年得志的屈原來說,是沉重的人生打擊。司馬遷說屈原疾王聽之不聰、讒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專家推測,《天問》也是這個時候的作品。《天問》以奇特的诘問形式、異常神奇豐富的想象力,向上天抛出了173個直擊内心的靈魂之問,堪稱上古版的十萬個為什麼。
而後,楚懷王屢遭秦王和張儀的诓騙,最後被誘至鹹陽囚禁至死,楚頃襄王繼位,子蘭為令尹,屈原更遭嫉恨,再被放逐,開始了漫長的流放生活。
屈原的這次流放,足迹遍及沅、湘流域諸地,行蹤悠遠,且行且吟,一改以往浪漫華麗的詩風,而以樸實的語言,回溯往日的宏願,抒寫内心的不甘。後人将這組“随事感觸,辄形于聲”的行吟詩,輯為《九章》,合為一卷。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看到曾經令他自豪和眷戀的楚國大廈将傾,終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憂傷,作《懷沙》于汨羅江自沉。
屈原的愛國情懷,一直為後世所紀念。他創作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聳立起中國文學風光雄奇的巅峰。如今,人們以各種方式,憑吊屈原、紀念屈原。
在武漢東湖有一座行吟閣,為紀念屈原曾行吟至此而建。屈原流放的途中,“過夏首而西浮”。夏首為漢江彙入長江之處,據此,研究者認為屈原到過武漢。東湖為此還建有屈原紀念館。
(長江日報記者陳智 李玉瑩 部分内容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新華網等)
【編輯: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