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什麼?許多人的回答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工具。然而,複旦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卻透露:中世紀的地圖不是以有用為起點,它更像是記載了古典博物志的一本百科圖書,一種寫在羊皮上的超鍊接,從中解讀中世紀的曆史地理,人們的知識和信仰等等。近日,她做客上圖講座,帶觀衆一起追溯歐洲中世紀地圖和詩歌中的“異域”叙事。
包慧怡說,地圖的英文名叫map,事實上,這個詞本身跟測量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它來自于中世紀拉丁文,意思是一塊布。而中世紀歐洲對于地圖的其他稱呼,也跟測繪沒有關系,比方說他們把地圖稱為圖畫、圖表甚至曆史故事。從這些詞可以看出,16世紀以前的地圖,主要起到的是一種圖文叙事的功能,它們是一種叙事的藝術,不是科技。
若能沉下心、仔細欣賞這些古老地圖,很快會發現它們不隻是地圖,而是中世紀人的世界觀。比如,在條形地圖中,羅馬被放到壓倒一切的位置和大小,條條大路通羅馬,其他國家、城市在羅馬的俯視下渺小不堪——這幅比例嚴重失實的地圖,卻是當時代人心中世界的真實再現。相比之下,海圖就很“萌”了,它不厭其煩地把各地怪物、精靈描繪在想象中的領域,還貼心地在必要位置注釋了“鬥妖秘笈”。這樣的一幅地圖讓人聯想起《指環王》裡的中洲、《哈利波特》裡的霍格沃茨……
據透露,中世紀地圖上沒有描繪中國,因為對他們來說中國太遠了。他們有提到印度,但再往東方就沒有了。不過到了中古英語時期,中國就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對東方的迷戀開始。不過,當時的東方與現在的東方并不完全是同一個方向。“最早的東方占了整個地圖的一半左右,包括紅海一部分也被劃進亞洲,也就是說紅海在地理上屬于非洲,但它在文化上曾被認為是東方的一部分。那個時候歐洲人認為但凡不是歐洲的地方,多多少少都可以被稱為東方。”包慧怡說,中世紀地圖所開啟的是心靈旅程,跟随着它,身體還未出發,心便已經抵達。
作者:李婷
編輯:陳熙涵
圖片來源:上海圖書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