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赤壁賦中蘇轼失意的句子

赤壁賦中蘇轼失意的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2:33:55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轼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将第一篇稱為《赤壁賦》,第二篇稱為《後赤壁賦》。

同樣是與客人月夜泛舟,《赤壁賦》着重于舟行江上,客人的慨歎和蘇子的作答。《後赤壁賦》則轉向了較為純粹的遊覽之樂。

赤壁賦中蘇轼失意的句子(蘇轼後赤壁賦名句賞析)1

NO.1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開篇部分時間與季節的轉換。從“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來到了“是歲十月之望”(農曆每月十五日為“望日”,十六日為“既望”)。

霜降時節,樹葉落盡,皎潔的月光下,人影清晰,舉頭看月,心生歡喜,一邊走一邊吟詩、唱和。

其實,無論是朗朗日光,還是皎皎月光,總會讓人安心且快樂。

NO.2

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這是來自蘇轼的歎息:有客無酒,有酒無肴,如此月白風清的夜晚,該怎麼消磨呢?

幸而,有客“舉網得魚”,有妻子“藏之久矣”的鬥酒,“于是攜酒與魚,複遊于赤壁之下。”

NO.3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伴随着季節的轉換,眼前的景物也已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換作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位降低,壁立千仞,相形之下,月亮也顯得小了很多。難怪連蘇轼都感歎:“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

春花秋月,自然變幻之美,總是各有千秋,每每讓人流連忘返。

NO.4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鹘之危巢,俯馮(píng)夷之幽宮。

這是再次泛舟赤壁,蘇轼舍舟上岸的一系列動作:撩起衣襟,走在險峻的山岩之間,拔開雜亂的野草,一會兒坐在形如虎豹的山石之上,一會兒又爬上狀如虬龍的古樹,攀到高處鹘鳥築的窩旁,俯視水神馮夷的宮殿。

谪貶黃州,外出遊玩,仍有這樣的興緻,這大抵便是蘇轼的人格魅力所在,而這背後可能也無奈,但更多的還是一份曠達。

NO.5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這是山水與蘇轼的呼應:他放聲長嘯,嘯聲劃過長空,草木為之震動,高山為之鳴響,深谷為之回應,風為之吹起,水為之奔湧。

今日之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久居城市,偶爾入山,總是上下攀援,興緻勃勃,偶爾也會長嘯一聲,等待山谷的回音。

投身自然,總能讓身心得到舒緩,得到療愈,這便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與生俱來的感應吧。

NO.6

适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缟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将近半夜,江山寂寥。有孤鶴東來,翅膀如同車輪般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掠過小舟向西而去。

在想象與現實之間,為後文進入夢境,夢中與道士的相逢——“夢一道士,羽衣蹁跹”,埋下伏筆。

全文從風清月白之夜,到攜酒與魚、再遊赤壁,從舍舟登岸、與自然互應,到孤鶴東來、道士入夢,一氣呵成,讓人身臨其境,無限想象,餘韻悠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