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校長風采展示活動

校長風采展示活動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24 18:24:30

校長風采展示活動(教學生3年為學生想30年)1

何勇,廣州市執信中學校長,中學數學正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廣州市教育專家工作室主持人,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校外導師。他兩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廣東省優秀百名德育教師稱号,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廣州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現任廣東省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高中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50多歲,頭發斑白,笑起來有個淺淺的酒窩,談到教育語速很快,對教育的思考與探索從未止步。31年來,何勇從廣州市執信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逐步成長為班主任、教導處副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校長,他的教育理想在執信中學逐漸萌芽——成長——綻放。

何勇注重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出讓師生回歸本真的教育生活理念,努力為師生的發展搭建多種平台。近五年來,學校在文化建設、課程建設、教師專業發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方面成果豐碩,教育教學質量保持廣州市領先水平,藝術教育、體育教育、科技教育、教育科研全面發展、成績斐然,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發展成效顯著,每年有一批學生跨入世界著名學府,社會聲望不斷提高。

作為百年名校的掌門人,何勇從學校曆史中汲取了哪些文化精髓?擁有怎樣的教育情懷?對當下的教育有什麼思考?針對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何勇。

“民主包容”是學校的厚重底色之一

文化是學校精神氣質的内核,學校的精神氣質,是學校從骨子裡溢出來的特質與靈魂。曆經百年,深厚的曆史和文化積澱,賦予了執信中學有别于其他學校的厚重大氣、民主包容的氣質。

談及執信中學的“氣質”,何勇入校不久就領略到來自教育前輩嚴苛中蘊含的“包容”氣質。

1990年,何勇從海南中學調入廣州執信中學任數學教師。這在當時,對于一個僅有四年教齡的普通教師而言,是很難得的機會。

9月1日開學前一天,執信中學召開全體教師會議,何勇作為新入職教師卻缺席了。他原本買了8月29日從海南出發、次日到達廣州的船票,誰料當天台風肆虐,導緻船期延遲。無奈之下,何勇隻好打電話告知學校人事處請假。

待何勇趕到學校報到時,時任執信中學校長陳熾欣狠狠地批評了他,何勇義正詞嚴地反駁道:“台風屬于不可抗因素,我也第一時間向學校報告并請假了……”陳熾欣反問:“如果你很重視這件事,怎麼會安排開學的前一天才到學校?一點周轉的時間都不留?”

陳熾欣要求何勇反省一周。回憶此事,何勇不禁感慨:“與老校長的這一‘正面交鋒’,日後并沒因此被‘穿小鞋’。反而促使我更加嚴以律己、敬業工作,不斷取得優異的教育教學成績,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并走上學校領導崗位,這離不開老校長的包容豁達。”

43歲時,何勇從前任校長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執信中學建校以來最年輕的校長。彼時,已退休的陳熾欣老校長還特意通過越洋電話分享治學治校經驗,叮囑何勇要把學校的優秀文化傳承好、發展好。十多年來,看到學校一步步地發展提升,老校長很欣慰。

從辦學之初到現在,執信中學始終推崇民主的辦學精神。執信中學的先賢都是民主革命的先驅,他們在創辦學校之初就融入了民主的辦學精神。如最早采用“六三三”學制,不僅打破了舊時代書院、學堂教學模式,更是從辦學理念上,引入西方科學、民主的思想。

執信中學的“包容民主”理念貫穿辦學的各方面:在師生關系上,提倡“人格平等,角色有别”,教育不是教師的單向付出,而是教學相長,強調教師在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也獲得專業的發展和價值的實現;在學校管理上,充分發揮師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學校的管理措施、制度的出台,都要經過師生深入的讨論研究,達成共識,教代會、學代會成為師生對學校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有效平台……

校長風采展示活動(教學生3年為學生想30年)2

好教師應該把“夾生飯”煮成“營養餐”

執信中學人才輩出,離不開一批批好教師、名教師的傾心培育。提到“好教師”之于學生成長的意義,何勇哈哈一笑,調侃道:“倘若我中學遇到像自己這樣的老師,當年可能會考上清華北大。”何勇讀初三時才開始學習英語,教他英文的是一位從生産隊長崗位上推薦上中等師範的老師,發音蹩腳,何勇時常用漢語拼音标注英文單詞讀音,學成了應付考試的“啞巴英語”。高中畢業,何勇考上華南師範大學數學系,此後又進入中山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工作後,何勇有機會到美國、英國、芬蘭進行教育培訓交流學習,盡管他狠下決心要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但還是限于能聽懂些許英文,仍拙于口語表達。

薄弱的英語學習基礎,使何勇深深感到學習的“夾生飯”着實吃得很難受。因此在當校長後,他常常對教師講:“要夯實基礎練好内功,有紮實的學識根基、獨特的人格魅力,平等地對待學生,有仁愛之心,用敬畏之心堅守教育情懷。教學生3年,為學生想30年。”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把學習的“夾生飯”煮成“營養餐”,何勇認為教育必須密切聯系生活,既要“學以緻用”,把科學文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現實問題,也要“用以緻學”,讓實踐先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并塑造思維模式。

生活化的課堂是什麼樣子?執信中學的一節數學課令何勇記憶猶新。課堂上,數學教師首先以港珠澳大橋建設與白海豚可以随意穿越大橋的案例,引導學生探讨函數零點問題,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其次,引領學生從數字中感受港珠澳大橋超大的建築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和頂尖的建造技術,感悟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最後,以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沒有出現安全事故、質量事故和環境污染事故,做到了人與工程、環境和諧相處,實現了海上零事故、零污染、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标為例,倡議學生保護生态環境……何勇認為:“這樣的課堂,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用問題驅動學生的學習求知欲,激發學習的濃厚興趣,真正做到了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

教育應杜絕非良性競争導緻“人的異化”

“起跑線”焦慮、擇校焦慮、升學焦慮、師生關系焦慮、作業焦慮……當下,我國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群衆對優質教育需求旺盛間的矛盾,催生出了令學生、家長、學校無奈的“教育焦慮”。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當中,約3000萬人受到了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需采取綜合措施予以幹預。如何緩解學生和家長的“教育焦慮”情緒,引領每個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是何勇十分關切的問題。

多年的教育實踐觀察,讓何勇意識到學生出現焦慮情緒的重要原因是“存在感的缺失”。何勇說:“現在的孩子在家裡是焦點,受到家人高度關注,而進入集體之後,這種受關注度自然就會分薄,如果成績平平且無突出特長,受關注度就會更低,學生的存在感缺失,進而缺乏自我認同感,失去奮進的信心,嚴重的會出現心理偏差。”基于此,執信中學在人才培養上強調“人人有才,人無全才,特長發展,人人成才”,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都有各自的價值,學校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挖掘并發展學生的潛能和特長,讓每個學生找到最佳的發展方向并得到最好的發展。何勇表示“要讓每一個學生被看見”:“學生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并不等于這個學生不優秀。學生未來發展方向有多種可能,學校要尊重學生差異化發展,努力為學生搭建展現特長與才華的舞台,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找到自信,陽光向上。”

教育問題背後往往蘊含着深層次、複雜的社會問題,在何勇看來,家長、學生盲目過度地攀比,非良性的競争将導緻“人的異化”,降低學生的幸福感。比如,“提高一分,幹掉千人”常常成為一些學校高考生高呼的奮鬥宣言,何勇認為這種激勵過度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競争關系,渲染“你死我活”般零和博弈的緊張氣氛,滋生功利主義心态,不利于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号喊了多年,驅使很多父母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超前學習文化知識,并層層加碼,生怕孩子比别的孩子少學一點會吃虧,不自覺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家長也在比較當中變得更加焦慮。何勇發現,有時候孩子成績已經相當不錯了,但是家長一旦跟别的孩子比較,就覺得自家的孩子成績還不夠好。對此,何勇表示:“人生不是百米賽跑,也不是一場馬拉松,而是一次長途跋涉,起跑線并不能決定誰将跑得更快、更穩、更遠。”

何勇指出,焦慮源自競争和比較,競争是客觀存在的,某種程度上也是促進發展的動力,但是需正确看待“競争”,不能以打壓競争對手來博取自身利益,不妨借鑒體育競争精神,團結協作、尊重對手、尊重規則,勝不驕,敗不餒,不斷超越昨天的自己。譬如:在執信中學運動會3000米賽跑項目中,加油聲、呐喊聲、歡呼聲、掌聲不僅屬于名次領先者,還屬于那些堅持不懈地跑完全程的學生。“每一個奮力拼搏的學生都值得被尊重、被稱贊。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應在多元評價與競争篩選中找到平衡。”何勇說道。

“教育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很多校長常挂嘴邊的話,而究竟要為學生“奠”怎樣的“基”和如何“奠基”,是何勇不斷求解的教育議題。站在執信中學發展新百年的路口,何勇奔跑在教育追夢路上,力當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勇做教育改革發展的開拓者,腳踏實地,攻堅克難,把教育事業當作一生的志業,将優質教育資源的種子撒向更多教育薄弱區域,變教育“窪地”為“高地”,讓更多孩子享受優質教育的滋養。

(作者:吳爽)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