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學第一天,忙忙碌碌。下午總算抽出時間看了一會書,烏台詩案,蘇東坡人生的轉折。(再忙每天都要抽出一點自己閱讀的時間)
蘇轼是個嫉惡如仇的人,看到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總要忍不住說出來,如農家三個月吃不上鹽、農人青苗貸款等。把這些現象寫進詩中,在他看來不過是直抒胸臆,記錄世間百态罷了。可他忘了自己是一個譽滿天下的大詩人,每一首詩都會被争相傳閱,而且自己還有一個特殊的支持者:宋神宗。
每次收到蘇轼的表章,宋神宗都會反複地讀通,然後對臣子說:“蘇轼大才!”聽見皇帝這樣說,朝中那些唯利是圖、隻會争權奪利的小人無比驚慌:要是蘇轼得皇帝重用,自己還能有好果子吃嗎?他們一直想找機會除掉這個眼中釘。終于,他們找到了這個機會:蘇轼的幾句牢騷話。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轼調任江蘇太湖濱的湖州。依照慣例,蘇轼呈上了一封謝恩表章。在表章中,他說自己沒有政績,卻得皇帝信任,不由感歎皇恩浩蕩。這本沒什麼,可直爽自在的蘇轼卻在奏章末尾加了這句話:“陛下知其愚不适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大概的意思是,我不聰明,自然比不上那些升遷的後輩們。皇帝或許是看到我年紀比較大,至少不會惹出什麼大亂子來,才派我來這裡當地方官的吧。
古代文人在遣詞造句上表現得非常微妙,常把自己的本意隐藏在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中,讀者自然也養成了尋找字裡行間深意的習慣。蘇轼無心的抱怨在某些臣子眼中成了傷人的刀劍:你說自己不會惹禍,是不是暗示我們會惹禍?你是想告訴皇帝,如今朝局混亂都是我們的錯嗎?
禦史李定和舒亶更是将蘇轼恨到骨子裡。在關于新政的朋黨之争中,“新進”是有特定含義的--王安石引進的無能之輩,“生事”則是保守派攻擊變法派的習慣用語。李定和舒亶都是王安石的追随者看到這封奏章後大怒:這不是指着我們的鼻子罵嗎?更讓他們擔心的是,朝廷定期出版這此公報,而蘇轼的表章一定會被傳閱,到時自己就會成為笑話。
蘇轼自然沒有這個意思,即使有,光風弄月的他也不會用這種方式告訴皇帝。但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兩人卻想出了各種手段來對付蘇轼。元豐二年(1079)六月,一位禦史上書彈劾蘇轼,摘抄了謝恩奏章裡的那幾句話,說蘇轼故意制造矛盾,攻擊變法派“生事”。當然,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李定和舒亶又我了幾首蘇轼的詩,将“爾來三月食無鹽”說成攻擊朝廷的鹽禁令,将“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曲解為諷刺青苗法。如此一來,蘇轼就成了包藏禍心、心懷不軌的小人。
一共有四份彈劾奏折被送到宋神宗的書案前。俗話說,三人成虎。禦史群起而攻之,原本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就漸漸變成了恃才傲物的狂妄之徒。宋神宗大怒,下旨:“一查到底!”李定和舒亶聽後有些失落他們原本希望皇帝立刻下旨處死蘇轼。不過他們又立馬得意了起來:落人我們手中,你就别想翻身!他們特意讓心腹皇甫遵去湖州向蘇轼宣布這個“好消息”。
蘇轼還不知道這個消息,此時的他遠離廟堂、自在道遙,他喜歡獨自一人爬山,也喜歡在潮濕、溫暖的早晨和大兒子去山林間散步,還喜歡和知己好友去拜訪寺中高僧。在李定、舒亶囑咐皇甫遵速速将蘇轼押解人京時,他正抱着自己的名畫,準備将把它們拿到院子裡去曬。當他無意中看到過世好友送給自己的畫時,竟不由得流下淚來。他被貶出京時都沒有這樣流過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