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數學家的墓志銘?來源:讀特利瑪窦除了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之外,還用漢語标記,為明朝繪制了《坤輿萬國全圖》,在這張地圖上,大明不居中,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利瑪窦将新世界拿來在地圖上展示,并把它獻給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就把它挂起來,命諸王子學習中國人走出天下觀,可以說,就從這張地圖開始朱翊鈞“睜眼看世界”時,林則徐的爺爺都還沒有出世如果我們喜好溯早的話,他是否是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著名數學家的墓志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讀特
利瑪窦除了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之外,還用漢語标記,為明朝繪制了《坤輿萬國全圖》,在這張地圖上,大明不居中,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利瑪窦将新世界拿來在地圖上展示,并把它獻給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就把它挂起來,命諸王子學習。中國人走出天下觀,可以說,就從這張地圖開始。朱翊鈞“睜眼看世界”時,林則徐的爺爺都還沒有出世。如果我們喜好溯早的話,他是否是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
200年後,又有一批新傳教士舶來,麥都思、慕維廉、韋烈亞力等從馬六甲遷至上海,建墨海書館,以翻譯傳學為主業,意外形成了一個新型文人社會和一片新興文化産業,從科舉制以外,為傳統文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新地盤和新飯碗,那些在科舉之路上并不出色的文人,卻為建立新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比如數學家李善蘭。李善蘭15歲讀《幾何原本》前6卷,癡迷之,以為後9卷必更深微,遍尋不可得,頗遺憾徐光啟與利瑪窦二公未能譯全書。于是,決定與偉烈亞力合譯後19卷。譯畢,偉烈亞力歎曰:“西士他日欲得善本,當求諸中國也。” 李善蘭譯書,造了許多中文譯名,貼切優美,沿用至今。以數學為例,代數學中的代數、函數、常數、變數、系數、未知數、虛數、方程式等;解析幾何中的原點、切線、法線、擺線、螺線、圓錐曲線、抛物線、雙曲線、漸近線等;微積分中的微分、積分、無窮、極限、曲率等;以及幾何學中60多個中文譯名,都由他命名。而且李善蘭欲罷不能,在續譯完《幾何原本》後9卷之後,又譯出《代數學》《代微積拾級》以及《重學》和《植物學》等,并以全力翻譯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傅蘭雅贊曰:“此書雖為西國甚深算學,而李君亦無不洞明……此書外另設西國最深算題,亦無不冰解。”花了約10年時間,他譯出《奈端數理》(奈端即牛頓)初集14卷,未完,梁啟超歎曰:“聞理太奧赜,李壬叔亦不能譯雲。”從《幾何原本》到《奈端數理》,西方科學文明的兩大基石,被拿來為中國的近代化奠基。
近代科學,除理論科學,還有實驗科學,作為實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則有培根《新工具》。還在嚴複譯介培根《新工具》以前,墨海書館的慕維廉就節譯了其中一部分刊印。譯文“美善俱盡,至今無以過之也”。與李善蘭同在墨海書館的“秉華筆士”王韬,也談到過培根,不過,王韬的長處不在科學,而在文學,他擁有許多第一,第一位翻譯《聖經》的中國人,第一家華文報《循環日報》的創辦人,第一家華商出版社中華印務總局的創始人,第一個登上英國牛津大學講壇的中國人,第一個在報紙上發表連載小說的人……這些第一,今天看來,每一項都很了不起,可當時沒人認為是正業,但他靠自己的一支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無愧于“秉華筆士”。
這些“秉華筆士”,同明末徐光啟不一樣。因為時代變了,人心也變了。“秉華筆士”們,僅對西方科學、文化感興趣,對宗教則不感興趣,盡管王韬譯過《聖經》,而且他譯的《聖經》還被英國教會作為漢語的标準樣本,但他還是不願入教。明末有士人入教,而晚清沒有。麥都思去世以後,墨海書館關閉了,慕維廉陳述他關閉書館的理由,就以為墨海書館沒有取得它應有的成績。好在有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興起,“秉華筆士”們都投奔而去。
(作者系曆史學者)
(作者:李冬君)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