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倪海廈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倪海廈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17:58:17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倪海廈(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1

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 甘草各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上面的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編錯号了,本該是第二十七方,弄成了第二十八方。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習慣稱為苓桂術甘湯。諸多醫家,喜歡這個方子。其中羅大倫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對于我這個自學中醫的人老說,還算是能夠看得懂。先引過來。

一、羅大倫老師之“烏雲蔽日”說

今天北京的天氣終于暖和了,我出門的時候,看到很多花都開了,綠草也長了出來,覺得心中感慨萬千啊!

那天,在吃飯的時候,聽到了一首歌,覺得真好聽啊,就問服務員,是什麼歌,服務員告訴我,是一位叫李健的歌手唱的《傳奇》,我聽了,當時有種心中震動的感覺,确實好聽啊,詞也好:“隻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顔......”

好了,下面談論正題。

我現在發現很多人體内的水濕都重,昨天有幾位朋友約我見面,我幫助他們診斷了一下,發現大多體内濕氣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說為什麼濕氣這麼重呢?我說:這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決定的啊。大家都不運動了,都開車,開空調,喝冷飲,當然會導緻體内水濕嚴重了。

那麼,水濕重會出現哪些問題呢?有什麼表現呢?我們怎麼調理呢?

醫聖張仲景為我們早就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們講述一個症候,這個症候就是水濕嚴重導緻的,我管這種情況叫:“烏雲蔽日”。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圖像:霧氣越來越重,最後居然遮蔽了太陽,導緻天空一片陰暗。

這個圖像大家可以記住,然後對照我們身體。

我們身體中的太陽就是心髒,如果水濕嚴重,遮蔽了太陽,那就是水濕之氣影響了心髒的運行。在中醫裡面,心髒為陽中之太陽,居于胸中,震懾下焦之水寒,如果心髒的陽氣受傷,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陽被傷到,比如使用了不恰當的藥物傷害了心陽,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氣太盛,遮蔽了心陽,不管原因如何,總之是我們身體中的太陽,被烏雲給遮住了!

那麼,此時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很多人會有眩暈的感覺,您想啊,本來人體的上部應該都是清陽之氣,所以頭腦才會清醒的,此時水寒之氣上升,這是陰中之濁氣啊,所以這叫清濁逆亂,本來人體應該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的,現在濁氣都上逆了,那頭還能不暈?很多人幹脆被西醫給帶上了“眩暈症”的帽子,我曾經遇到過很多人,就是眩暈,一站起來就不分東南西北,天旋地轉,不明原因,什麼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負擔很重,總是覺得腦血管出了問題,其實,從中醫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簡單的,就是水濕把心陽給蒙蔽了。

人家張仲景描述得好,他說這個情況是:“起則頭眩”,就是一起來,頭就暈,就這麼簡單的四個字,把這個情況給概況了。

然後,人家張仲景還概括了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心下逆滿”、“氣上沖胸”。

這種逆滿,有的時候是脾胃的感覺,感覺上腹部氣機痞滿,但是,各位要注意了,還有很多的時候是心髒附近的感覺,感覺心髒附近滿悶,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實就是心髒出現問題了,西醫一檢查,是心髒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麼患的,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患者,怎麼治療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來心陽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時如果水濕上泛,蒙蔽心陽,則心髒就出現種種問題,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擴張血管一個辦法來解決,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這裡面說的“氣上沖胸”,是一種心中憋悶的感覺,有嚴重的人,是會覺得有股氣,從腹中升氣,直沖胸中,更多的人是覺得胸中憋悶。

此時,因為水濕太盛,氣機不降,所以會出現一些肺經的問題,比如咳嗽、氣喘、夜不能卧等情況,一般老人出現這種情況的比例較多。

此時,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是心肺功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但是我覺得西醫對此研究并不夠,如果能夠借鑒中醫的思路,是會有很多人能夠重獲健康的。

這麼講估計大家都沒有概念,我還是用例子來說吧。

有位阿姨,自己叙述心髒不好,記得那是一個冬天,對我說已經做過很多檢查了,總之是經常去醫院打吊瓶,一般的活血化瘀的丹參、紅花等靜脈點滴都打遍了,有時好轉一點,有時完全無效,總之是整天被籠罩在心髒病的陰影中,覺得随時可能都有危險,自覺心中憋悶,亂跳,時時頭暈,躺下以後憋悶更厲害,呼吸甚至覺得變粗,西醫檢查資料很多,西醫也認為問題多多。

老年人其實身體各個器官老化是正常的,估計檢驗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如果一旦給戴上個心髒病的帽子,就會開始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認為自己的心髒已經完全壞了。

還有一男士,是長期肺弱,是以前患過肺結核,經西醫治愈,但是現在肺一直沒有強健起來,總是動辄咳嗽,痰多,痰色清稀,有時都不能平卧,這樣的患者其實很多,都是肺病以後,調理不當,結果導緻肺氣虛弱,長期體弱。

這兩位都有什麼臨床指征呢?

那位阿姨,我一看舌頭,就是一個胖大舌,舌體很大,同時邊上有齒痕,這是水濕重,氣虛的表現,同時,舌頭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滿是唾液,這,就是水濕重的舌像。

那位先生的舌苔厚了一些,但是,也是舌頭上滿是唾液,水滑欲滴,和那位阿姨一樣。

還有一些指征,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傷寒大師劉渡舟先生總結的,是面上有水斑,劉渡舟老先生認為:“水為陰邪,上淩于心。心之華在面,心陽不振,榮衛凝澀,則面必見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額、頰、鼻柱、唇周等處,皮裡肉外,出現類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曰‘水斑’”。

這種水斑,我後來仔細體會過,我當時在醫院拍攝了很多患者的舌圖,回來後就分析,後來我發現,那些水濕重的舌圖,這個患者的臉上确實會有很多水斑,這讓我大吃一驚,後來還差點寫一篇論文,因為忙,就放下了。

而且,這種水斑,我發現随着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老人臉上會有很多,估計這和陽氣的逐漸不足有關。

總之,我認為舌像是判斷這種情況的一個主要方面,如果再配合面診,則效果更好。

那麼,怎麼治療呢?

張仲景告訴我們,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下手,一邊把水濕給去掉,他老人家選用的藥物就是茯苓,同時要振奮陽氣,他老人家選用的是桂枝。

水濕去掉了以後,空閑出來的陣地,誰來占領呢?當然要派我們自己的部隊來鎮守了,于是,白術被張仲景老人家給用上了。

同時,配合大家行動的,就是一味藥,炙甘草,有鎮守中焦的作用。

這個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藥: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就是叫苓桂術甘湯,是中醫裡面的一個了不起的方子,古時用藥,簡單而又直接,陣法分明,令人驚歎。

我用的也是這個方子,基本沒有加味,那位阿姨的心髒,在服用幾副藥以後,憋悶感消失,不再覺得呼吸費力,自己說一下松快了很多,于是開始加入一點養心的藥物調理。

那位先生,也是這樣方子,六副以後,自己感覺咳喘減輕,大為好轉,自己感覺局面完全改變了過來,後來換了方子調理,改為滋補,慢慢也恢複了很多,前些日子聯系,雖然現在身體仍然有點弱,但是和以前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這就是經方的魅力,對證以後,效果來的非常的快。

劉渡舟教授評價苓桂術甘湯:“藥僅四味,配伍精當,大有千軍萬馬之聲勢,臨床療效驚人”。

這個苓桂術甘湯,就是張仲景的“撥雲見日法”,當水濕遮蔽住心陽的時候,會導緻心、肺、脾胃等系統都出現問題,張仲景用這個撥雲見日的思路,就把濕氣化去,使得太陽重新出現,陽光明媚,則身體自然恢複常态。

水濕泛濫,還有很多證型,除了遮蔽心陽,還有在下焦出現的問題等情況,我後面會一個個給大家講解的。

大家明白了這些道理,如果遇到有類似的症狀,可以去咨詢醫生,讓醫生幫助分析一下,然後看看是否可以用類似的方劑。

二倪海夏老師的看法

傷寒,如果吐了又大下,腸胃就傷到了,結果心下逆滿,就是胃的地方感覺到脹滿,氣上沖

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為什麼會這樣子?這人平素就有水飲,水停在橫膈膜,一種是平常喝水喝太快,慢慢累積在這裡;還有一種是「思」,「思」能傷脾,造成脾的運化不好,結果水的運化不好,土生金的時候,一部份會氣化上來,一部份會停在這橫膈膜上,橫膈膜像海綿一樣,裡面都是水。被吐、被下了以後,上下的水都沒有了,這水就開始要動起來,這水不在胃的裡面,如果在胃的裡面,胃就會把它氣化掉,這水停在胃的旁邊,病人一動的時候,這水就開始晃了,頭就昏了,西醫說這是中耳不平衡,因為頭在暈眩,和貧血不一樣,貧血是眼前發黑,他是天旋地轉,苓桂朮甘湯下去,把這水排掉,就好了。所以起則頭眩,移動或站起來的時候會暈眩,就是苓桂朮甘湯證;如果是躺在床上不動會暈眩,就不是苓挂朮甘湯證,後面會提到真武湯的時候,再說明。

白朮就是因為濕太盛了而用的,健脾整胃最好的藥就是伏苓、白朮,白朮能去濕,茯苓能把水利掉,桂枝甘草在中膈,如果在臍下就加茯苓大棗,所以這是桂枝甘草湯演變出來的,先是桂枝甘草湯,再來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棗,再來是苓桂朮甘湯,所以苓桂朮甘湯專門去中膈的水。

傷寒,若吐若下後被吐被下後,水飲就跑出來了,平常不會的,結果心下逆滿,胃裡面脹滿得很難過,然後氣往上沖,因為這水沒能氣化上來,是水停在這裡,當然感覺氣下不去,呼吸的時候,氣會往回逆,一般來說,橫膈膜會下降,氣才會充滿,吐氣的時候,橫膈膜會上升,結果橫膈膜都是水,它根本不下降,一吸它就滿了,滿了就會有氣逆的現象。起則頭眩,脈沉緊,沉代表病在裡,緊就是塞,水就是塞的,因為水在中膈,沒有在皮膚表面上,一發汗會動經,因為身體的血脈、經絡、肌肉,都要靠我們的水份來滋養,一發汗就沒有水份了,他就抽筋,所以身為振振搖,就是晃來晃去的,就中膈的水在晃,就用苓桂朮甘湯。臨床上看到,暈眩得很厲害的時候會吐的,就可用苓桂朮甘湯裡面再加半夏。

三、原文考

若吐,若下後。唐本傷寒論===吐下發汗後。玉函===若吐若下如發汗後。宋本、陳本===若吐如下後。千金要方===發汗吐下後。

從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來看,似乎傷寒,開始沒有發汗,而是采取了吐法下發導緻了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這個時候在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

那麼苓桂術甘湯是為身為振振搖而設的嗎?從文字上推理,應該不是。所以原文曆來有歧義,不知何者正确。我理解大概是這樣的,純粹是依文解義: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若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