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解密第二回:孫悟空的本事究竟有多大,菩提祖師究竟有沒有教他真功夫?大學期間孫悟空是否不務正業?
要說孫悟空的學道以後的本事,從第二回中可以看到,他既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又學會了筋鬥雲,武功更不用說,從他回到花果山以後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重整旗鼓,成效斐然,打敗了混世魔王不在話下,還不必動用師兄師弟的神仙陣營,憑一己之力就完成家園重建,特别是短兵相接時,用“分身法”解決了人手不夠的問題,所謂出道即風光無限。即奪回了尊嚴,也奪回了物資,成就了英雄的楷模。
但是我們從後來的章節來看,孫悟空西行路上,遇到各種妖魔鬼怪,這種降龍伏虎的本事就用得不盡人意,火雲洞,獅駝嶺,無底洞,都遇到了挫折,一個人解決不了,隻有搬救兵,動用了大量的天庭仙佛的力量,還要靠“高科技”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有一點英雄氣概,那些個妖魔鬼怪大多也不給孫悟空面子,從武藝方面也大多平分秋色,所不同的,是這些妖怪大多有法寶利器,算是先進武器設備,而孫悟空除了變化神通,武藝招數,逃遁技術,武器裝備隻靠一根棍子外,幾乎沒有任何輔助性設施,做為一個“太乙金仙”級别的神仙,手裡面甚至連個類似“葫蘆”之類的寶貝都沒有,而能賴以救命的終級方案,也竟然是觀音菩薩所賜的三根救命毫毛,而這些個手段神通為什麼在菩提祖師那裡沒有得到,還須得到菩薩的“贊助”才能自保呢?孫悟空在菩提祖師那裡是否存在學藝不精,學業沒有完成的嫌疑?亦或是菩提祖師的教學水平和道行有被誇大的成份?我的結論是,很可能孫悟空在靈台方寸山有不務正業的可能。也跟菩提祖師并沒有傾囊相授有極大關系。更或者是菩提祖師并不具備教授資格。
菩提祖師的原型應該是解空第一的佛陀十大弟子須菩提,這一點沒有疑問,從靈台方寸山所屬的“西牛賀洲”而言,大緻不在中華本土,應該屬于西方的某處,這一點與須菩提修道的地理位置大緻相通。而須菩提在皈依佛陀之前也是一個智慧超群,道行極高之人,他門下常随弟子也非常衆多,這一點與小說中開館授徒倒十分相像。須菩提在對空性的解釋上有獨到一面,所以稱之為“解空第一”,在中國禅學中,“解空”與“悟空”是兩個不同的層次,禅宗對尚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對空性的見解達到一定理論高度時,稱之為“解悟”,也就是隻達到“口頭禅”的境界,尚沒有真正見到“本來面目”。
從小說中可以分析,為什麼作者安排石猴的師父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而非舍利弗或目健連,而須菩提又給石猴取名“悟空”的意圖來看,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作者認為,須菩提代表着佛學體系中“解悟”的層面,而在解悟之上,所有修行人是要追求的“悟空”,也就是明心見性。
作為一部丹道奇書,作者的意圖極其明顯,須菩提與孫悟空,代表着兩個層面,即:解悟與證悟。
所以從這一層面上,代表解悟層面的須菩提,是不具備傳授真實“證悟”層面的功夫的,從以後的章回設立中,孫悟空的修行功夫的增長,是從實踐中來,而成長起來的,并不是武功神通,而是與妖魔鬼怪神仙菩薩打交道過程中,“心性”的成長,這也符合“悟空”境界圓滿之必備條件的設置。
從小說看,須菩提并沒有點化孫悟空“證悟”,而隻是寄予了某種希望,以及點明修行方向罷了。因為道理很簡單:現實中借用“須菩提”原型,隻是“解空第一”,而非“證空第一”!否則,孫悟空也勿須在後來的章回中披荊折棘的走在“信解行證”的道路上不斷成熟,所以從吳承恩在小說中這樣的師徒設立,其本意就是“須菩提”并沒有教給“孫悟空”真功夫,他隻是在傳達這樣一個暗示:從理論上的“解空”到實證中的“悟空”,是需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的考驗,才可能“證入”。
六祖見弘忍,可以說“悟空”已經完成,但,慧能大師隐于獵人隊伍中十五年,曆經堅辛,最終得道,如同取經路上的磨難,不經一番寒徹骨,難有撲鼻梅花香。這,才是《西遊記》第二回的密碼所在。
在小說中,這一回我們看菩提老祖在介紹他的高級課程時所介紹:
術字門中的請仙扶鸾;流字門中儒釋道墨,朝真降聖;靜字門中的清靜無為,參禅打坐;動字門中的采陰補陽,進鉛煉汞……
而在菩提祖師這裡,學這些功夫,欲求長生,如“水中撈月,窯頭土坯”不可得也,換句話說,這些個功課的設立,與真正的大道沒有任何關系,就如同六祖慧能大師成道後的偈子說:
生來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立立功課
須菩提祖師在介紹術字門中的這些高級修道課程中的态度與六祖的态度如出一轍,他們同時悟到這樣一個境地:那就是做為修道的最高層次,與形而下的技術沒有直接的關系,它隻涉及到甚深的心性層面的提高,一句話:就是要明心見性,方法隻有一個“悟空”。
第二回中,石猴不斷追問:能長生否?在得到否定回答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自己的研判與六祖慧能大師的偈子方面的異曲同工,隻有心性的開悟,證入大道,才是“長生”妙道之所在!
關于長生,似乎是孫悟空最為關心的一件事,作為他的師尊須菩提在教授長生之道的資格上從第一二回章節中可以做為判斷:應該是具備的。
在第一回中對菩提祖師的描述是: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随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曆劫明心大法師。
大覺金仙,也就是大羅金仙,從仙佛的修行階位講應該是一樣,都是最高境界,能達到“不生不滅”、“與天同壽”,那隻能是證得法身的境界,從這一層面,是“超出三界”之外的,說“與天同壽”那也隻是一個比喻,從佛道二宗的介紹得知,天地亦不長久,在劫壞之時,也是可以壞滅的,隻有超出三界外的金仙才能“不生不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長生妙道”,換句話說,隻有修到最究境的果位上,證得不生不滅,才所謂有“長生”。
但在第二回中,菩提祖師并沒有明确“長生妙道”的具體修練,從孫悟空畢業後多次的行為也可以判斷,孫悟空本人對“長生妙道”也并未吃透。
這裡,我們就要對“長生妙道”展開追問,解空,悟空與它的對應關系。
道家修練的丹道系統中,有“地元丹法,人元丹法和天元丹法”,在地元丹法中,一般修行人是靠食藥服茸達到肉身的長生久視,這是最為粗淺的長生之術,五莊觀中地仙之祖鎮元子養着一顆人參樹,此類人參果就是“地元丹法”所涉及的修練長生的輔助,凡屬于地元丹法修行系統中的神仙,欲達長生,基本上依靠“人參果,仙桃,仙丹”一類,這些都屬于“外丹”的範疇,并不能修到“不生不滅”的大羅金仙果位。
須菩提雖然從小說描述中我們得知,應是成佛作祖,象征着佛果的極品境界,“長生妙道”早已證得,但為什麼做為他的學生孫悟空卻隻能達到“地元丹法”地仙的系統中,對人參果,蟠桃仙酒仙丹”情有獨衷呢?這充分說明,對于孫悟空而言,他沒有建立起一套向“大覺金仙”層面修行的體系和思想,簡單言之,他的修行理論不過關。
從小說的故事安排上,這樣設計是不合理的,何以故,因為道理很簡單,師父是大覺金仙,徒弟最後什麼也不是,也不說明為什麼,吳承恩究竟意欲何為?
答案是,吳承恩故意的。
因為吳承恩要傳達給讀者的是丹道理念,他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告訴後世的修道人這樣一個觀念:從解空到悟空再到證空,是有一個過程的,以“服茸食丹”作為手段是不可能達到真空彼岸,也是出不了三界五行的,隻有按照本書作者設者的章節暗示,才能一窺門徑。
我們從第一章節中知道,菩提祖師開宗立派,說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十輩小徒矣,那分别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倒你,正當“悟”字。
我們從小說中得知,除了孫悟空名滿天下外,其他十二字輩中的“前輩神仙”中,我們一無所知,整個西遊記中沒有出現過這些字輩中的神仙,按說,孫悟空已經很有名氣了,其他師兄也絕非等閑之輩,但在西遊神仙體系中,這些字輩的神仙沒有一個出場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的結論是,根本就沒有這些神仙。
吳承恩之所以以菩提祖師的口氣說出這些字輩的神仙,是一種暗示。
具體講,就是以丹道修行的角度出發,影射“悟空證空”的次第關系。
從中國道家以及禅宗的修道次第關系看,隻有“開示悟入,信解行證”這一條路子,從究竟義理而言,隻有修行家到了“悟”的層面,才可能進入玄門正道,六祖在《六祖壇經》中偈子言:不明本心,學法無益。就是說,如果修行人本人如果不“明心見性”,那麼,學法是沒有用處的。中華禅宗自從六祖以後,一花開五葉,講的就是這個,隻有悟明心性,才可能達到圓覺的彼岸。“悟”字輩之後,是“圓覺”二輩,佛家五十二個階位:除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外,就是等覺,妙覺兩個菩薩階位。
等覺與妙覺,正是暗合“圓字輩與覺字輩”。而在大羅金仙亦或“金剛仙”(佛家從道家的角度對應佛的稱呼,相當于“佛果”)與普通階位之間的分水嶺或者标志在于,能否達到“悟空而證空”的境界。
從這一暗示可以判定,“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這隻是準備通往大覺金仙的必修之路,也就是準備工作,如果不能“悟空而證空”,這些個智慧,可能成為“世智辯聰”的世間法,隻有具備“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的基礎學習,才有機會進入“悟空”的領域,從而成就“圓覺”,從而證入“大覺金仙”。
從這種高超的設計,我們就不再糾結,為什麼西遊體系中,沒有孫悟空的前輩神仙面世,這本來就是吳承恩的丹道暗語,根本沒有必要出現那些個神仙。即此而已!
在第二章回中,孫悟空除了學習諸多神通變化外,菩提祖師必沒有教他任何武藝,一個字都沒有提!
為什麼會是這樣?
丹道與武藝有什麼關聯?從第二回中,我們沒有得出表面的結論,吳承恩也沒有介紹菩提祖師是如何教孫悟空練習武藝的。孫悟空在回到花果山後,甚至連一樣稱心的武器都沒有,在後來的龍宮借寶過程中,孫悟空對于自己用什麼樣的武器也是心中無數,如果當年他在菩提祖師那裡學過武藝功夫,菩提不可能連徒弟使用何種兵器都拿不準,這是不符合祖師的教學水平的,作為“儒釋道”三家學術都精通的菩提祖師,在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情形上,第一二回可是大書特書的,而畢業後的孫悟空的特長方向,菩提不可能不給予引導,何須孫悟空回到花果山上以後,還要靠老猴子們的建議才最終到東海“借”到神兵利器,邏輯上這樣不通。
小說中,祖師說: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間,斷然不可,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若說出半個字來,我把你這猢狲剝皮锉骨,将神魂貶在九幽之下,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這一段描寫驚心動魄,讓人感到菩提祖師的絕決,也很容易讓人想到:孫悟空武藝本領,很可能是旁門左道,更容易惹事生非,給修行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其實,這些都是由于孫悟空本人的心性使然,才使菩提祖師産生警惕!
玄門中,唯“靜”可以通玄,唯“謙”方可入道,《周易》中,唯有“謙”卦六爻皆吉;這也附合《道德經》開示:“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謙虛沖和”的修行心态!
但孫悟空心猿意馬,恣意妄為,好大喜功,熱衷賣弄,成為修習丹道的大忌,換句話說,孫悟空本人的“名聞利養”思想頗為嚴重,這也是一般修行人不得法的通病,在有為法的範圍裡打轉,把修行的根本理念抛到九霄雲外。
剛入校時,心性純樸,學到最後,初心不見,名利思想冒頭,這是“菩提祖師”最不想見到的結果。
對于心性的磨練,除了“借事練心”,“借假修真”這一類的方案外,别無他途,明心見性以後,尚須“練禅,熏禅”最後破除“牢關”,達到“見山還是山”的境地,是須要一番“磨砺”的,這就是菩提祖師要早早趕孫悟空走的真正原因!
初入玄門時,純樸善良,“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這樣一個猴子,在大學期間,不務正業,以緻于肄業回家,充分說明,成就一個人,任重而道遠,人間的曆練可能更為重要。
菩提祖師隻所以不讓孫悟空提他的名頭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告誡世間的一切修行人:不管師承何人,對于自我的修行,是要有勇氣承擔的,因果自負,怪不得他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敢于面對慘淡,敢于面對現實,敢于面對自我,才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其碼的修行品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