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一起到白頭,你卻中途焗了油。
>>>>說好從小玩到大,長大你卻變了卦。
馬上就是泰塔尼克号沉船100周年,最近,友誼的汪洋大海裡滿是花樣打翻的小船。
@喃東尼 把翻船的過程畫了出來
漫畫作者講起道理來
簡單粗暴,超凡脫俗。
▼
兩個人之間,
一個人突然瘦了
▼
兩個人,
有一個吃獨食
▼
兩個人,
有一個突然脫團
▼
兩個人,
出去一起合影
▼
兩個人,
愛上了不一樣的愛豆
▼
兩個人,
有一個突如其來地表白
當然也有另一種結局
人生艱難,除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愛情的巨輪說沉就沉”之外,還有......
>>>>友誼的小船到底怎麼來的?
最早說“友誼小船”這個梗大概可能也許是源于老友記中的一段對白:
“什麼船是不會沉的呢?”
“是什麼呀~~”
“Friend~ship~”
也有人指出,出自美劇《破産姐妹》,精靈古怪的Caroline作勢要和Max撕逼。
還有一種說法是來自《太陽的後裔》,柳時鎮和徐大榮因為快遞問題,為了在自己的女友面前解釋“一張與其他女人暧昧合照”引發的誤會,而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的電視片段。網友吐槽說這就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生動寫照。
>>>>流行語席卷網絡,這也不是第一次。
2010年鋪天蓋地的
【凡客體】
惡搞小學課本插圖的
【媽媽再打我一次體】
魔幻解構主義的
【社會主義語錄體】
但這一次,漫畫卻講了一個關于友誼的完整故事。而且HR版、媒體人版、銷售版、程序員版,每個領域的每個人都發現自己比較容易翻船。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今環境下我們的友誼變得不純粹和不那麼可靠。
互聯網年代,人們從認識到熟悉的過程被劇烈地濃縮了,認識和熟悉隻需交換一個名片、打一個微笑的招呼表情和查看一遍朋友圈的時間。此後,人們在互相都僞裝過的社交媒體信息裡了解對方。在翻船之前,我們都把這些當成了友誼。
其實過去的小船也經常翻,曆史上還出現過割席斷交的故事。因為價值觀不同,管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隻不過,在互聯網時代,面對面的人際交流變得更加淡化。線上交流給予了我們充足的思考和補救的時間,撕破臉的概率進一步降低。
有人說,微信生于聊天聯系,興于微商代購,卒于好友測試。成年人的友誼好比大山裡的信号,說沒就沒。
真就如郭敬明筆下的人物所說的:
▽
沒有物質的愛情像一盤沙
都不用風吹,走兩步路就散了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弱連接"(WeakTies)發揮強作用。
電視、網絡媒體、馬路上無意中聽到或者見到的人,他們都是一種“弱連接”的存在。與強連接群體相比,它存在範圍更廣泛,但是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即彼此的熟悉程度并不高,聯系也并不十分緊密。
"弱連接"有着極高的傳播效率和極低的關系維護資本,提供這更多的資源置換和資本流通的可能。換句話說,“弱連接”給予我們更多“機會”。
但是這樣的結果是,人們心裡都有個大窟窿,信任權重被稀釋,稍稍一戳破,這段友情就變得不可信任。
這些直中要害的問題和直白不加掩飾的拒絕常常讓我們害臊,也能讓原來堅固的友情化為空中樓閣。
所以漫畫裡,當你抛出友情的橄榄枝而遭到婉拒的時候,你覺得,善意被辜負了,這不可以被原諒。
一句“友誼的小船說翻翻了”,也就是用文字語言反抗審美的平庸和生活的暴力。
反過頭來想想,其實這件事也挺好的。多翻幾次小船,靠着大量的小風小浪來考驗友誼,你就能意識到你身邊哪些是真的朋友。
同樣重要的,不要總把自己放在被辜負者的位置上。多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那個把船打翻的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多給予他人一些理解的空間,方能抵住這汪洋大海裡的滔天巨浪和萬千颠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