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30年前的1991年12月25日,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1922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聯邦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曆經69年的風風雨雨,随即解體。原本15個成員國也相繼獲得主權地位,成為名副其實的獨立國家。 蘇聯解體震驚世界,蘇聯是如何一步步亡國的?蘇聯解體對當今的世界局勢産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如今的俄羅斯是否完全走出了前蘇聯的陰影?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如今的發展情況如何? 針對這些問題,觀察者網專訪了中國前駐烏茲别克斯坦共和國大使,現為中國人民争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的于洪君。
【采訪/觀察者網 劉惠】
·蘇聯解體的經驗
觀察者網:您之前講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失敗的改革,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經濟“休克療法”,對比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國際接軌,您認為中國和蘇聯改革有哪些不同,我們有哪些成功經驗?
于洪君:從經濟角度做比較的話,可以說戈爾巴喬夫當年的改革沒有找到蘇聯問題的根源所在。病急亂投醫,竟然請美國人出點子,使用“休克療法”這劑猛藥,對蘇聯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蘇聯搞全盤私有化,首先對所有的國家資産做評估,估出總價後,做成私有化證券,分給所有的蘇聯居民。這個做法本身就有問題,對全蘇聯的國有資産進行估價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後來的情況證明,估值非常之低,實際上是國有資産“大甩賣”。
另外,私有化證券像撒胡椒面一樣分發給老百姓,這對老百姓來說微不足道。有些人因為缺錢,很快就把它們廉價賣掉,“變現”了。還有人幹脆拿去換酒了。當然,确實有個人收購了大量私有化證券,拿去投資,原蘇聯國有财産大規模流失,實際上是被廉價拍賣了。
蘇聯解體後的私有化過程非常複雜,總體來說是一次失敗的經濟改革。當時,蘇聯供應鍊斷裂,物資短缺,物價飛漲,盧布與美元的彙率,由最初十幾、幾十、幾百乃至數千盧布兌換一美元。已經獨立的其他共和國,情況大同小異。
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地,人們開始直接使用美元。在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甚至是外高加索、中亞,普遍出現了“二元經濟”。
後來,俄羅斯等國政府開始清理這個現象,規定隻能用盧布來計價和支付,強迫美元退出流通。但在物價飛漲,币值不穩的情況下,市場還是願意接受美元,人們也希望存儲美元,美元黑市交易依然火爆。這就導緻盧布與美元的彙率越來越離譜。
世紀之交,用盧布與美元的彙率來計算,俄羅斯GDP總量沒有希臘多,人均工資沒有索馬裡多。在外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等國的總統月工資,隻能折合2美元,非常荒唐!
經濟改革必須在政府的宏觀指導下有序進行。在中國的經驗裡,我們改制的時候,國家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嚴防國有資産流失,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非常強。
在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前期,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大,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我們特别強調穩定壓倒一切,成功處理好穩定、改革、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穩定放在第一位,穩定不隻是政治穩定,也包括經濟穩定、社會生活穩定等。
中國在2001年成功加入了WTO,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際接軌完成了,經濟發展得非常好,我們的物價、通脹、社會就業都控制得很好。
當然,任何國家的改革都會遇到問題,因為經濟環境和經濟運行本來就很複雜。但整體上看,跟當年的蘇聯相比,我們還是成就更大,經驗更多,對整個世界經濟的貢獻也大。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經濟改革成就是可圈可點的。
我們把國内改革和對外開放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中國經濟能夠擺脫舊模式、走向新體制,從過去封閉式發展,走向與世界經濟對接,融入世界經濟發展大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
觀察者網: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是否已經從蘇聯模式中走出來了?普京主導的俄羅斯,内部政治關系、政治模式和外部關系,是否發生了實質性變化?
于洪君:這個問題大家看法不盡一緻。有的人說俄羅斯還是原蘇聯那一套,我不同意。今天的俄羅斯和原來的蘇聯,完全是兩種國家結構、兩種政治制度、兩種經濟範式、兩類對外關系。
比如,原蘇聯是典型的一黨制國家,蘇聯共産黨領導着整個國家,莫斯科決定着全蘇聯的大事小情。現在的俄羅斯是多黨制。前不久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有80多個政黨參選。
俄羅斯的執政黨是統一俄羅斯黨,和過去的蘇聯共産黨,無論是價值觀體系還是組織結構、影響國家内外政策的方式,完全不一樣。
與原蘇聯相比,俄羅斯的政治景觀變化很大。現在的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在野黨俄羅斯共産黨、俄羅斯自民黨等,跟蘇聯共産黨不可同日而語。俄羅斯的意識形态是多樣化的,不同政黨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指導思想,有自己的報紙和出版物。
俄羅斯反對派也會組織集會,也會上街遊行。總之,現在的俄羅斯有獨特的憲法和法律體系,有獨特的國家治理法則和社會管理規定,可以說是很有俄羅斯特色。
俄羅斯也實行三權分立,議會也實行兩院制,還有憲法法院。但俄羅斯總統是國家三大權力系統正常運轉的保障人和協調人,是國家的最高統帥。從政治體制上說,有些方面與西方國家相似,同時也有許多不同。
現在的俄羅斯是聯邦制結構,幾十個聯邦主體構成了俄羅斯聯邦這個統一的國家。這種國家結構和權力設置,非常複雜。聯邦主體的行政長官是選舉産生的,這與蘇聯時期的任命制有重大之别。
觀察者網:蘇聯解體标志着冷戰的結束,但美歐一直沒有放棄對俄羅斯的圍堵,世界上空還飄蕩着冷戰的幽靈,您如何看待冷戰後世界局勢的發展?
于洪君:冷戰後國際局勢的發展,與當時人們預料的相去甚遠。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冷戰結束意味着對話代替了對抗,緩和代替了緊張。全世界淪為美蘇對抗的人質的狀态,總算結束了。
現在看,後冷戰時代的國際形勢更加複雜。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依然很不放心,首先是因為俄羅斯擁有巨大的軍事工業體系,擁有相當龐大的戰略武器庫。
蘇聯解體後,蘇聯分布在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白俄羅斯的核武器,統統交到了俄羅斯手裡,所以,強大的蘇聯軍隊雖然被分割了,但俄羅斯還有能力在軍事領域與美國一争高低。
正因為俄羅斯作為核大國,能夠在核武器和常規力量方面與美國一決雌雄,試圖長期維持“一超獨霸”地位的美國,對俄羅斯很不放心。
另外,還應當注意到,無論是蘇聯時代還是現在,俄羅斯人的民族主義情感還是很重的。俄羅斯是一個不屈不撓、韌性極強、不能被征服的民族。就連他們自已都說,“俄羅斯是戰鬥民族”!俄羅斯人特别能戰鬥的特殊品格,這也是美國和西方感到不安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還有第三個因素。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百廢待舉,困難重重,經濟上一度瀕臨崩潰,大有民不聊生之虞。但俄羅斯資源異常豐富,石油天然氣儲量極大。東歐、南歐和西歐的不少國家,包括德國,在能源供應方面,特别是天然氣供給,嚴重信賴于俄羅斯,對俄羅斯既恐懼又無奈。這也是歐盟與俄羅斯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的重要原因。
最後,還要看到,由于非常複雜的曆史積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烏克蘭、格魯吉亞、波羅的海三國家以及波蘭的關系一直比較緊張。
劇烈變化的地緣政治情勢,導緻俄羅斯同這些鄰國沖突不斷。2008年爆發的俄格戰争,将俄格關系推向敵對狀态,至今無法化解。
2014年爆發的俄烏沖突,現在也沒畫上句号。對于克裡米亞半島回到俄羅斯版圖,無論美國還是歐盟,根本無法接受。因此,俄羅斯被視為歐盟的威脅,被視為美國的戰略競争對手,也就毫不奇怪了。
從另一方面看,由于曆史積怨和現實原因相互疊加,烏克蘭、格魯吉亞、波羅的海三國,還有波蘭等國,對俄羅斯的疑慮根深蒂固。
蘇聯解體後,他們在對外關系領域完全倒向美國和歐盟,千方百計拉着美國和歐盟對抗俄羅斯。波羅的海和波蘭,甚至早早就加入了北約和歐盟,烏克蘭和格魯吉亞也在不遺餘力地謀求“加盟”“入約”。
美國和西歐為滿足自己的國際戰略利益和國際影響力,不擇手段地支持這些國家反俄,包括支持和策動“顔色革命”。結果,一方面是美國歐盟在很大程度上被這些國家的反俄政策所綁架,另一方面,俄羅斯面臨着北約勢力直抵國門的現實壓力和巨大威脅。
最終的結果就是美西方同俄羅斯的關系難以進入一個正常發展軌道,大家看到美國跟俄羅斯相互驅逐外交官或限制外交官的數量,這種持續緊張的狀态,短期内看不到解決前景。
最近,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系再度緊張,俄烏邊界現在是各自雙方大兵壓境,戰争陰雲密布,随時有可能發生沖突。
美國俄羅斯将就烏克蘭問題舉行會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這個背景下,中俄關系發展得比較好。曆史上的中蘇關系也是錯綜複雜,有過不愉快,戈爾巴喬夫到中國訪問的時候,中蘇關系才實現了正常化。
那時候,中蘇兩國結盟了,但很快出現了問題,同盟關系名存實亡,最後甚至兵戎相見,差點發生大規模的戰争。當時的中蘇關系以中國接受蘇聯援助為主,老大哥幫助我們。
現在,我們始終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新型國家關系,現在的中俄關系跨越了曆史,超越了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态,雙方積極尋求利益的結合點和合作的契合點。可以說中俄關系發展到這一步,對于世界局勢的穩定、對亞太地區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積極的作用。
所以,我們很珍惜中俄關系,俄羅斯也很重視中俄關系,這正是美國和歐洲所不願看到的,他們經常散布各種抹黑中俄關系的言論,但我想這幾十年的國際形勢變化已經證明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是穩固可靠的,經得起檢驗。
我們一方面要深化同俄羅斯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另外也要維護中美關系的穩定,推動中美關系回到健康發展軌道,這符合雙方利益,也符合全世界的期待。
中國沒有陣營對抗意識,不搞集團政治,我們倡導和奉行的都是新時代的多邊主義外交。
現在評價中俄關系說“不是同盟,勝似同盟”,這不是中俄結盟的意思,“勝似同盟”是指雙方的政治互信度不斷提高,遠遠超過當年中蘇結盟時期。
觀察者網:不久前,普京說,“美國正在重走蘇聯當年的老路”,也有一些學者持類似的觀點,您對這個觀點怎麼看待?
于洪君:我不太認同“中國像當年的美國,美國像當年的蘇聯”這樣的觀點。這是把錯綜複雜的國際關系和經緯萬端的世界格局簡單化了。
任何兩個大國,都不能簡單類比。任何一段曆史進程,都不能簡單重複。有些媒體用“冷戰格局”來形容今天的中美關系,未必準确。當前形勢下,如果美國人想複活冷戰思維,不能不說是個危險之舉。
冷戰結束這30年來,美國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冷戰結束最初十年,從1991年到2001年,美國是“一超獨大”,在國際上橫行無忌,為所欲為。它打着為價值觀而戰、為人道主義而戰、為反對地區強權而戰的幌子,發動了多場戰争。打伊拉克,打新南斯拉夫,非常狂妄。擴張主義和冒險主義極度膨脹。
第二階段,2001年到2011年,美國打着“反恐”的旗号,在全世界東征西讨、南征北戰,發動了更多更殘酷的區域性戰争。其中包括第二次海灣戰争和阿富汗戰争。
國際社會出于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現實考慮,曾經有保留地支持美國在聯合國授權下進行反恐行動。但國際社會一開始就非常擔心,美國可能打着“反恐”旗号,把美國的立場、主張、模式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用美國的價值觀改造世界。
不幸的是,國際社會的憂慮後來被實踐所證實了。當然,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惡果,最終也被實踐證明是失敗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富汗戰争。
在不斷開戰、窮兵黩武的過程中,美國從一超獨霸、恣意妄為,走向了困境重重、四面楚歌的曆史新階段,也就是戰略焦慮的第三階段。雖然共和黨、民主黨輪流坐莊的國内格局沒有改變,但面對各種外部挑戰,美國顯得走投無路。因此,用當年蘇聯的國際處境來形容美國,并不完全貼切,更不能說中國像當年的美國。
·蘇聯解體後的原加盟共和國
觀察者網:您多年前擔任中國駐烏茲别克斯坦大使,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走上了各自不同的發展道路。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加盟共和國的生存狀況和政治形勢如何?
于洪君:蘇聯解體後,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獨立設計自己的社會制度,獨立尋求本民族的發展空間,獨立發展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
從這30多年的情況來看,各國發展狀況不盡一緻。總體上看,蘇聯解體對各共和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破壞,對民族關系的消極影響,還是相當大的。在重建經濟和政體方面,各國道路選擇不一樣,資源禀賦不一樣,結果與走勢差别很大。
譬如,在外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多次發生内戰,分裂成幾個部分。2008年俄格戰争爆發後,兩國關系處于凍結狀态。原本就比較落後的經濟,受到極大破壞,人口也大量縮減。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蘇聯解體前後曾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歸屬問題兵戎相見。當時亞美尼亞占了上風,但能源短缺,資源匮乏,經濟發展無大建樹。阿塞拜疆當時損兵失地,看上去一敗塗地,後來卻得益于豐富的石油資源,經濟發展總體向好,再加上它屬于穆斯林國家,人口增長較快,綜合國力漸長。
2020年,雙方圍繞納卡問題再次開戰。這一次,阿塞拜疆占了上風,亞美尼亞輸得很慘,雙方的仇恨愈加深刻。經濟上困境重重、人口隻剩200多萬的亞美尼亞,前景很不樂觀。
歐盟斡旋之下,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領導人将在布魯塞爾會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再如,在中亞地區,從宗教上說,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都是穆斯林國家。從民族和文化上講,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别克和土庫曼講突厥語,屬于突厥民族,不久前這幾個國家都參加了土耳其領銜的突厥國家聯盟。
塔吉克屬于波斯人。蘇聯解體前,這個曾經被稱為東伊朗的國家發生殘酷内戰,死傷數十萬人,經濟倒退到30-40年代。
目前,烏茲别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保持了政治穩定。但各國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發展差異很大。
不同的是吉爾吉斯斯坦。這個國家剛獨立時擁有500多萬人口,經濟很不發達,但堅定地選擇西方政治模式,實現典型的多黨制和議會民主。由于境内多山,風光秀麗,自稱“中亞瑞士”,大搞民主化、私有化、多黨制,結果引發很多問題,多次發生街頭暴亂。合法産生的總統,先後三任總統被暴亂推翻。現在的領導人紮帕羅夫,也從監獄裡走出,成為了國家總統。
總而言之,蘇聯解體30年來,各共和國發展路徑大相徑庭。蘇聯解體的震蕩和破壞,是巨大而長遠的,有的已經恢複過來,有的國家還在努力,還有的仍在上下求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這兩年發生的事情,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觀察者網:作為長期研究國際共運的學者,您如何看待蘇聯解體對國際共運的影響,未來的國際共運會如何發展?
于洪君:蘇聯解體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造成了沉重打擊,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自此,世界社會主義從蓬勃發展走向曆史低潮,這也是我們必須接受和認可的冷酷現實。
現在,世界社會主義正在艱難複興,很多國家的共産黨人在重新思考和探索社會主義問題。但世界上是否會形成一個真正意義的全球規模的共産主義運動,還有待後續的觀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