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25日訊 對有中國白茶之鄉、中國野木瓜之鄉、中國吉他之鄉等享譽中外知名品牌和全國生态文明先進縣的貴州省正安縣來說,在這4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通過勞務輸出,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決戰脫貧攻堅,使全縣逐步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
12月24日,記者在正安縣采訪期間發現,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城鄉面貌,從老百姓的收入到居住環境,從精神文明建設到鄉村振新,從文旅産業到投資創業、就業,多産業驅動巨變背後的品牌價值,不僅有力地帶動了該縣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讓當地老百姓多了增收緻富的門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選擇在這裡投資,這裡不僅生态環境良好,主要是政府的政策環境也好!”在該縣瑞溪鎮的桂花園,正安縣天緣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金水向記者介紹了,他與正安的緣分。從2000年到正安縣投資農業和林業項目以來,今年在正安已經18年了,如今,和徐金水一起在正安投資白茶種植、深加工、餐飲、物流和文化旅遊等其他綠色産業發展的浙江溫州老鄉已有50多人。
現在,徐金水的天緣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瑞溪鎮的投資也在逐步加大,生産的養心草茶和養心草面條網上銷售正如火如荼。據正安縣瑞溪鎮鎮長楊先國介紹,對于以明前茶為主打的瑞溪鎮老百姓來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早就植根于家家戶戶。随着瑞溪鎮十裡茶廊文旅項目和體育項目的建設,像徐金水一樣在瑞溪鎮投資的客商開始逐漸增多。白茶産業:成為脫貧攻堅支柱産業據正安縣綠色産業辦公室主任楊安輝介紹,2018年,該縣投産茶園總面積達26萬畝,茶葉總産量12000噸,産值12億元,其中白茶産量155噸,産值4.5億元,綜合産值15億元,成為正安老百姓脫貧攻堅的一項新興産業之一。楊安輝說,為了找到一條适合農村老百姓脫貧增收的支柱産業,2012年以來,該縣發動村民發展茶園35萬畝,其中白茶種植面積15萬畝,覆蓋19個鄉鎮100餘個行政村,涉及貧困鄉鎮17個,貧困村48個,帶動全縣種茶農戶12168戶5302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81戶8578人。特别是土坪鎮明星村,通過村黨支部帶動、企業帶頭、群衆參與,已發展茶園7100畝,見效4000餘畝,400多戶村民1600餘人從事茶産業,為村民就近提供就業崗位1000餘個,實現了全村73戶精準扶貧戶每戶有增收路子。目前,明星村人均純收入達10000元以上。增收最明顯的明星村勝利組,全組64戶村民已發展成型茶園1300畝。2017年全組總收入在200萬元以上,種茶最多的村民鄭周銀家30畝茶園收入達8萬多元,最少農戶的收入也在1萬元以上。貧困戶伍傳明種茶8畝,春茶茶青賣了2萬多元。據了解,今年正安茶産業從業人員已達8萬餘人,占全縣人口的12.3%,受益農民近18萬人,占全縣人口的27.2%,茶産業的收益已經輻射正安全縣。2017年,正安全縣投産茶園總面積達26萬畝,茶葉總産量12000噸,産值12億元,其中白茶産量155噸,産值4.5億元,綜合産值15億元。企業發展:助力精準脫貧“上下班有專車接送,實在來不了廠裡,公司就将原材料送到家裡,自己在家裡加工好後,公司車子在上門回收,工錢公司從來沒有讓我們吃虧……”在位于正安縣安場鎮農民工創業城裡的遵義豐生吉香燭制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張太旭對記者說出了2個多月來,在公司上班的親曆和感受。交談中,記者得知,安場鎮是一個人口大鎮,務工的需求量非常大,加之移民安置點也有10000多人,這些村民和移民中殘疾人需務工謀生的人員非常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正安縣殘聯黨組成員、理事長劉勇等人,幾次到該公司實地謀劃,幫助培訓殘疾人相關技術,公司除招收部分精準扶貧戶外,其餘的全部招收通過嚴格培訓出來的殘疾人,這樣,既能讓殘疾人月月有經濟收入,也能讓殘疾人在家中照顧老人和管理好孩子。今年41歲的張太旭一家四口人,其中三人殘疾,是當地政府和企業幫扶的精準扶貧戶之一。通過縣殘聯的培訓基地學習合格後,輸送到這裡就業。“公司上班的70多人中,除了返鄉農民工以外,殘疾人就有48人,他們當中的月均工資收入從1500元到3000元不等。考慮到大多數行動不便,出行和安全也是個問題後,即便公司起步階段也比較困難,但我們5個股東還是一緻決定對行動不便的進行專車接送。”該公司負責人汪貴邦說。“說實話,我們都是改革開放後富起來的,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持,那有我們的今天。幫助有困難的父老鄉親就業和脫貧緻富,不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們公司應盡的社會責任。”該公司另一負責人鄭傳林坦言。産業驅動:帶來野木瓜酒白茶酒相繼降生繼2016年,由正安籍在外商人投資與貴州中國科學院聯合研發的野木瓜系列酒成功後,安場鎮光明村返鄉農民工馬其木經過不斷的實驗、研發後正安白茶酒也于2017年相繼降生。在位于安場鎮光明村的一棟集辦公、居住、廠房為一體的樓房裡,一位中等身材,穿着樸素、精神頭十足的中年男子出現在記者眼前,如果不是在當地同行的引薦下,記者也很難将他的親曆與白茶酒相聯系起來,更難以聆聽到其創業背後的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家境貧寒,13歲的馬其木便早早辍學到縣城打工,從擦皮鞋、當背兜、建築工地做小工到後來在遵義市周邊的區縣承包工地,馬其木通過自己20多年的打拼攢下了600多萬的積蓄。2011年春節,因為父母年邁,馬其木從遵義回到老家後,決定就留在安場發展。春節過後,白茶酒成為了他創業的首選目标,從買地到廠房建成,設備和原材料購買,到2015年底時,他賬上的積蓄已經所無幾。前期的研發失敗,每個月30多個員工的工資,馬其木隻能靠親戚朋友借款維系。夜晚,含淚難眠,白天,還得笑着奔跑。功夫不負有心人,傾其所有的家底後,2017年,白茶酒終于研發成功。産品出來了,市場如何打開?生産上的資金鍊怎麼辦?接下來的系列問題,讓馬其木深感焦慮。“2017年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如果不是正安縣政府領導及時向貴陽銀行給我協調了50萬貸款和正安縣農村信用社的50萬信貸資金,我可能就真的支撐不下去了。”馬其木說。據馬其木介紹,目前白茶酒已經打入了山東、重慶、浙江、深圳、上海、江蘇等地的市場,消費返回的效果還比較好。“偉大的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最近在微信圈流行的這段金句,成為了正安縣騰益白茶酒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馬其木眼下的真實寫照。據了解,由于創業環境的不斷優化,該縣返鄉創業的人數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全縣返鄉農民工創業有11524人,實現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企業有50家,示範戶1000戶,新增農民工返鄉創業實體8000戶以上,輻射帶動30000人以上就業。(馮秘 駱書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