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四十一到四十五章感悟

道德經第四十一到四十五章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6 04:22:18

我問大家,如果你身家過億,但有人跟你說“擁有的越多,必然失去的就越多。”這時,你心裡什麼感覺?那人還跟你說,你别不相信,老子說了,“多藏必厚亡”,就這個道理。這時,你對老子什麼感覺?如果你心裡有不是滋味的感覺,那是你被這種似是而非的假道理給唬住了。這裡提到的“多藏必厚亡”,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别給它唬住和誤導了。我們先把全章弄懂,然後再重點探究“多藏必厚亡”的真實含義。先看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我把全章句子的邏輯關系展示在下面這張圖裡,看懂了,其主旨也就差不離了。

道德經第四十一到四十五章感悟(讀懂道德經第四十四章)1

我發現很多人解讀《道德經》,經常出現望文生義和随意主觀發揮的情況,而且特别嚴重。他們說的道理也大緻沒錯,但要命的,它卻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我的做法是,老老實實用“語文分析法”,在《道德經》的文本範圍内讓其自圓其說,字詞多取其本義,理清段落結構和句子的邏輯關系,從宏觀上把握老子思想核心及各處語意的前後相互印證,見證老子的聖人境界,傳揚原始道學的偉大智慧,助益我們的人生得以順利長久。我認為,如果在做《道德經》的基礎解讀時,過多用其他學說觀點加以解讀印證,其實是一種嚴重的幹擾,結果是不得要旨,不倫不類。

從本章來看,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論述個人(具體而言是“侯王”)如何做到“長久”的問題。顯然,做到“不辱”和“不殆”,就能“長久”。而要“不辱”,就要知足;要“不殆”,就要知止。再仔細看,第一、二句問:人們對自身保全分别與名利(貨),更喜愛哪個呢?對應着第四句,因為老子把“一般都喜愛名利”也涵蓋在裡面了,說“過于喜愛名利就會為此大費心力”。第三句是進一步問:名貨(利)也有“得與亡(失)”的情況,人們更讨厭哪個呢?這句對應着第五句;因為老子把“一般都讨厭‘亡(失)’”也涵蓋在裡面了,說“貪圖多藏貨利的人,必然很在乎亡失。”相當于說“在乎得到,必定也在乎失去。”而不是“豐厚的貯藏必然會招緻慘重的損失”!

所以,本章可以意譯為:對于名聲與自身保全,人們更喜愛哪一個?對于自身保全與貨利,人們想要哪一個多些?對于名利的得到和亡失,人們更讨厭哪一個?(人們幾乎都喜愛名利,)要知道,過于喜愛名利,就會為此大費心力。(人們一般都讨厭亡失,)要知道,貪圖多藏貨利的人,必然很在乎亡失。(這樣,就是不知足。)而在個人利益上知足,就不會招來恥辱;在行為上能守住社會規範和做人底線,就不會有危險。因而,自身就會得到長久保全。

道德經第四十一到四十五章感悟(讀懂道德經第四十四章)2

很多人對前四句的解讀,問題不大,隻是沒弄清它們的邏輯關系而已。而關于第五名“多藏必厚亡”的理解,問題就嚴重了,幾乎一邊倒地把說成“擁有的越多,必然失去的就越多。”這是極其錯誤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老子說“多藏必厚亡”,是在說一種人的欲望模式,而不是在說一種簡單的現象!

先看多字,多,本義是數量大,與少相對。但是,多跟藏連在一起,就是動詞了!“貪圖多收為己有”的意思。所以,多藏,不是“豐厚的貯藏”。

再看厚字,也是動詞!是厚愛、重視、優待的意思,比如,得天獨厚的“厚”,厚此薄彼的“厚”,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裡的“厚亡”,表達的是“很重視亡失”,或者是“很在乎損失”的意思!所以,不能解讀為“慘重的損失”。

接着,我們看“多”和“厚”,在《道德經》裡,有沒有類似的用法?有的。在第二十二章裡有這樣一句話“少則得,多則惑。”這裡面的“多和少”,都是指欲望,都是動詞的用法。意思是:“欲望少不貪多,合于道,就會有得;貪多就會迷惑無從選擇。”大家注意沒有,老子說“少則得”,幹嗎不說“多則不得”呢?其實,貪多還是會得的,隻不過在得之前有個惑的階段。這是老子厲害的地方,就一個“惑”字,把人作為“欲望奴隸”的糾結,淋漓盡緻地表現了出來。總的來說,“多、少”,是指欲望上的“貪與不貪”。

還有,在第七十五章,“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很明顯,“厚”與“輕”相對而用,上面的人“求生之厚”,就是重視、推崇養生,這裡的“厚”,不是豐厚的意思。

這樣看來,“多藏必厚亡”說的就是“貪圖多藏的人必然很在乎損失。”老子為我們揭示了一種“人的欲望模式”!也就是說,人在個人利益優先的觀念下,注意,在“個人利益優先”這個前提下,他在乎個人利益的得到,和在乎個人利益的失去,必定是一同出現的,在心理上的重視程度也是同等的。這是人的内在邏輯,跑不掉的。所以說它是一種人的欲望模式。一個人不在乎得,自然也不在乎失。老子在這裡,提醒的是另一種情況:别隻陷在貪多的喜悅裡,當亡失來臨的時候,其對個人的打擊和影響的程度,必定是相同的!所以才說“多藏必厚亡”!

道德經第四十一到四十五章感悟(讀懂道德經第四十四章)3

那麼,怎麼破這個欲望模式呢?大家倒着來看,“厚亡”之前,必定是“多藏”;“多藏”之前,必定是“甚愛”個人名利,也就是必定“個人利益優先”!怎麼辦?能把個人利益滅掉嗎?不能。老子是承認個人利益的,他說隻要升華個人利益就行了。老子以天地為例,在第七章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大家看,“不自生”和“無私”,就是升華個人利益為集體利益,“成其私”就是最好的結果。那這個最好的結果,對個人來說,是表現為能保全自己,能長生久視。這是整部《道德經》的精髓!

剛剛說的是“多藏必厚亡”之前的情況,推到個人利益優先;那往後呢?老子接着說,“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同時包含了正反兩方面的意思在裡面,就反面來說,“多藏必厚亡”意味着很在乎得失,在乎得失就是不知足,就會招緻恥辱(這跟第十三章的“寵辱若驚”意思一樣),進而不知止,就會帶來危險,結果就是不能長生久視。舉個例子來看,就清楚了。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人,他的财富就是一頭牛而已。牛走丢了,他要死要活的,叫做“厚亡”。村裡人就看不起他,這叫做“辱”。接着,他去偷别人的牛,這叫做“不知止”。犯法了,被處理,叫做“殆”。然後在村裡呆不下去了,叫做不能“長久”。在這個例子裡,把一頭牛換成一百頭牛或億萬财富都一樣。所以,老子的本意,跟财富的數量無關,隻跟在不在乎個人利益有關。

我們再看幾乎一邊倒的解讀,“豐厚的貯藏必然會招緻慘重的損失。”有這樣的宇宙法則嗎?這是哪個社會的鐵律?國家不是倡導人民創造更多财富并給予保護嗎?把“多擁有”與“大損失”無條件地挂起鈎來,是很淺薄,甚至是有害的論調。而且都望文生義地把它扣在老子頭上!用老子的聖人境界來诠釋自己的世俗境界。要是老子還在,肯定會被氣死的!

很多人捧《道德經》的人,都把“道”弄成玄妙不可說的東西,一點都看不到老子以其至高的“道”理,要侯王升華個人利益以保全自身的良苦用心!老子他老人家一再說要“無身”、“後其身”、“外其身”,說的都是如何看住、對治、升華私欲的大智慧,滿滿的正能量,我們明白了,也做到了,自己的人生就順利長久了。這樣的《道德經》才有用!

老子在這一章仍然緊扣其核心思想,具體告訴我們的是:如果過于在乎個人利益的得失,其後續的危害,是招來辱、殆,最嚴重的是自身不能長久保全,而不是身外之物的慘重損失。讀懂了,我們的人生就會順利而且長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