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初學京胡曲譜

初學京胡曲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2 18:30:43

初學京胡曲譜(一位戲迷對拉京胡的指法的感悟)1

(文章内容來自網絡)

京胡指法有京胡林博客提供的:滑、抹、泛、墊、打、擊、閃,即“林宗褆左手七法”加上其他資訊上提出的粘、飾、揉、保留指等沒有被列入“七法”的常用指法共十一種。分别從标注符号、技法、常用于、音效、和本音關系、拟音特效等特征逐個理論。希望對自己和琴友有用。對京胡技法的細分和概念界定是體現京胡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阿富汗對驢子這種動物有72種稱呼,說明他們對驢的重視,并有非凡的研究。将來什麼時候有誰對京胡演奏技法發明或總結出“某某某左手七十二法”到那時京胡可稱得上天下第一樂器了。

一 滑 符号見京胡林博客,分上滑,下滑,回滑。張素英提出的“原位回滑”已被林宗褆歸入墊指技法中。有趣的是滑指的手指運動方向高低和音效高低相反,上滑下滑的稱謂林宗褆的規定是音程變化方向,低音向高音方向滑動稱為上滑,和手指運動方向相反,京胡林博客有留言回複專講此事。滑指常用于西皮,一指出現概率更高。崔學全說拉胡琴一個“5”一個“1”要是不會拉,全完。滑指是給這兩個音增色的最好技巧。二黃的一指慎用。燕守平教學視頻中就說一指不能回滑,但我觀察青衣二黃中專家有一指回滑動作,不知看得對不對。二黃的滑音(不含高音“2”)專家都用墊指或泛指代替。從科學講墊指和泛指代替滑指速度快,更靈活機敏,效率高。音效并沒有大區别,因此是科學的。滑指技法簡單,就是手指在弦上滑動,但出“味”難,難在滑指的運功方程(力、速度、距離是一個三元函數)非常複雜,用得上一句老話“隻可心授,不可言傳”拉好了是滑音,滑不好就是貓閙春,敗壞國琴的名聲。西皮中常用的“米拉”的“6”字滑音就是一個典型。請參見宋士芳“蒙君子”教學視頻第二節和京胡小島的視頻,具體滑法沒談,隻是說要滑出牛叫聲,貓叫就難聽了。我是集中泛滑抹三種技法與一指,先泛後滑再抹,總算聽見牛叫了。滑音和本音平等,都是實音,一般不會蓋住本音。有些滑音不滑到本音,可認為尾音為本音,這時應該在琴鋪上标記新的本音,例如張派京胡西皮過門接唱時常用的“11 66”第一個低音6,是滑落在降7的位置(參見宋士芳“蒙君子”教學視頻)滑音拟音特效常用于唱詞中的“上、去”兩聲使用,發揮京胡的随腔幫襯作用,做到嚴絲合縫。當然過門也常用,好的滑音最能體現美味神情。

二,抹 符号是一撇一點,在文本中可用y字代替。抹指近似滑指技巧,但是比滑更高一個層次,區别在手指觸弦的用力狀态。或先虛後實,或先實後虛,或虛實虛都是在手指運動中完成的,難度大一點。常用于空弦回抹,抹指的落指點不在本音相鄰一兩個音程處(含十二律的半音程),我稱它為詭異音(不穩定音)。抹是打破十二音律規則的大膽創新。把京胡的靈活,随心,拟聲(模拟語言)的特殊功能發揮得淋漓盡緻。抹指常用于唱詞的去聲。随腔伴奏中不論大抹、小抹都能讓你耳目一新,凸顯京胡的味道。

三,泛

泛指技法是 京胡左手技法中急需搶救挖掘的一個。它的音效被上一輩人稱為開花音、虎音、猴音、炸音等。随京胡絲弦換鋼弦,泛指有被革命掉的趨勢。老一輩京胡演奏家用泛指多,越是新生代用得越少,現在又發明了京胡協奏曲,拉京胡的再用泛指就怕被樂隊指揮敲腦殼了。看宋士芳的春秋配西皮原闆教學視頻,前過門5個半小節,我聽到至少5個虛破音(泛指音效)到學員學拉就隻剩兩個。後邊宋先生為學員圓場說:“拉梅派拉習慣了,梅派泛音少,張派泛音多,要注意這一點”在周志強花燭夜視頻中專門示範開花音時其中一個學員拉對了,另一個沒有拉出來。我想能上電視錄像的學員最次也應該是琴票級的,起碼對基本指法應該掌握,不會泛指,說明對這一個京胡基本技法沒有練習過。

幸虧有林宗褆先生把它單獨提出來作為左手七法之第三位,詳細講解并廣泛宣傳。他給的符号是一圈一點。文本中可用星号代替。常用于三指外弦,西皮的5、1。泛指音效實際上是一個“噪音”但它和初學者運弓不穩經常出現的呲裂聲不同,(當初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能就是根據這種破咧聲受啟發,發明了開花音)它是撕币裂帛之聲,能讓聽衆精神為之一振。林宗褆講泛指不出現本音即全程不按實,指法為指肉等在距離琴弦0.12毫米處,靠有一定速度的拉弓将弦送到指肉,進行虛接觸,發出尖叫聲。從理論上講是一種“臨界幹擾,共振攪動”先生說胡琴質量不好拉不出泛音。我試過千斤靠下,或琴弦張力過大确實拉不出尖叫聲。

我認為林宗褆的尖叫泛音隻是泛音中的一例,應該取名标準泛音,泛音還有其他形式,即出現本音的泛音。請看崔學全的日前另了嚴親命教學,開頭幾個5都用泛指而且都是聽到5音。他的鳳還巢西皮這段教學視頻可稱為泛指實用教學經典。開始區區十拍之中就已經多處實用泛指,那家夥,真比開場鑼鼓還要振奮人心,絕對抓人,崔學全的泛音是标準的移位泛音,例如西皮5要移位到3,就是他糾正學員是強調的“不是54,是53”相對移位泛音來講還有原位泛音,我的老師邱衛田稱它為“加呲兒”崔學全教學分别對梅派和餘派的泛音做了不同示範,如果深入的研究視頻你會發現,這兩派的區别就在拉梅派用移位泛音,拉餘派用原位泛音。一個有趣現象不得不說,目前流傳的網上視頻中,提到泛音的除林宗褆大師作了詳解外,宋士芳、崔學全、周志強都有專題教授,唯獨王鶴文從未提及,他的在傳視頻音頻資料也很少出現泛音。是否被他視為旁門左道,也未可知,這可能和他們上一輩的傳承有關。這真是胡琴界有如武林中人,各大門派,身懷絕技,老死不相通也。

泛指用于常用于過門中增強氣氛,突出京胡的獨特味道, 泛音雖是噪音,就是好聽。西洋樂器确實樂音豐富,但比不上京胡有味道,聽的就是這個味。

四, 墊指:符号“個”技法為本音手指浮觸弦,墊指在上按住弦,上下兩指如跷跷闆形态交換力點,發出本音。音效近似上滑音。常用于二黃替代滑音。墊指應該算傳統技法,現被林宗缇賦予新的名稱定義,并進行科學界定和概念描述,這同樣具有創造性革命性的意義。張素英講的原位回滑就是墊指技法。

墊指分相鄰指墊和隔指墊,和裝飾音也稱依音的本質區别在于墊指出一個音。為什麼出一個音就可以賦予單獨技法的光榮待遇呢?這要從中國語言發音規律說起,普通話,(含湖廣韻)都是拼音,京胡為唱服務,包腔裹字是它的基本任務,不同音階拼出一個音來就是它的本事,于是發明了墊指當然順理成章。也就是京胡有這能力,這就是味道。

在這裡順便插入新的技巧“粘指”技法。粘指是墊指的對稱動作,或稱反墊指。墊指是低音墊高音,出上滑音效果,粘指是高音墊低音出下滑音效果,指法中的跷跷闆原理相同。粘指的精髓也是出一個音。不能和依音混淆。視頻教學的例子在王鶴文文昭關慢闆開頭過門和姚利教授西皮小開門中。王指出有個53要拉出一個聲音,雖然沒提到粘指技法,可是學員拉了三遍才掌握。如果先前看了這篇雜談,包他一次通關。

五 打 打音指法無須贅述。分同步打和拖後打,打弦速率依唱腔而定。二黃中常用。注意3和7的打音應該打在半音程上即4和1 才好聽。其他打音也都應打在音階上。有一種說法打音隻有3579沒有兩打4打之說,這其實是數手指還是數聲音的區别。打兩下出5個音如外空弦打兩下成23232,出音和出指的關系是2n 1(n=1,2,3.....)耳朵聽見的隻能是奇數。所以我這裡隻區别打音出現的時機。不按乒乓球規則分單雙打也。

六, 擊 擊指是林宗缇的首創。之前有彈指傳統技法,彈指是橫向撥弦,擊是豎向擊弦,擡指更高,力度更大,因此效果更強烈。符号“丁”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現将彈指歸入擊指成為擊指一特例。不想過分突出音效時就用彈指代替。還有一種傳統指法“沾”也叫前依音,也應歸入擊指中。林宗褆給的符号是十字下不出頭。它的力度比“彈”更弱。沾和粘不同,前者出兩個音,後者出一個音。“沾”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指法,恰當地說它是個習慣動作,是拉京胡人的手指條件反射。

七, 閃 閃指是林宗缇的獨門秘笈。要說申請專利的話,閃指夠格。閃指是手指快速在弦上閃動按實。符号是個斷腿的“個”我建議林大師改一改符号,取閃字門下兩筆為“人”要不然在譜上看不清楚,很難分清墊和閃的符号有何區别。符号統一也是發展京胡技術的重要因素。

八,虛 手指按弦“先虛後實”符号圓圈一半塗黑。其實虛指才是京胡指法的本質屬性。也就是它的特殊性。京胡弦硬,且沒有設立指闆,京胡這玩意兒想當初全靠手指虛實按弦出色了。否則誰聽噪音京胡呀,和昆曲一樣,還是用笛子伴奏吧。設想京胡之初還沒有衆多左手指法發明時,虛指就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技法,至今也是常用指法,甚至是許多指法的基礎。京胡演奏技巧的演變一定是由虛指開始,從而發展到現在二十多種指法。我在這裡大膽假設,全靠胡友小心求證了。

九,其它指法 揉弦、裝飾音、保留指,對初學者來說同樣是重要的京胡技法,甚至是基本大法。其中保留指就是許多指法的基礎,尤其對于泛指、墊指、揉弦等都要用保留指輔助才能完成,還不用說不用保留指就無法使用快弓。裝飾音又稱依音是弦樂器通用指法。京胡揉弦指法比較特殊,分搖指、壓指、滑指三種方法,最近林宗褆又展示了他的搖壓揉弦指法。大師的每一個創新都是我們研究學習模仿的課題和對象。現在在京胡藝術網上周志強講解了董音指法,進一步豐富了京胡指法的研究内容。

科學的發展全靠有人不斷的創新。而研究科學的途徑無非是兩個:分析和綜合。我們試着分析京胡技法到目前總共有多少指法被定義:“滑”分上滑、下滑、回滑3種,“抹” 上抹下抹、2種,“泛” 标準泛指、移位泛指,原位泛指3種,“墊” 一指墊、隔指墊2種,“粘”1種,“打” 同步打、拖後打2種,“擊” 直擊、彈擊、沾擊3種,“閃” 1種,“虛”一種“董音兒”一種 “揉弦” 搖 指揉、壓指揉、滑揉、搖壓揉弦4種,“裝飾音”單雙裝飾音、多裝飾音起碼3種,加上保留指,細分起來共統計出27種不同指法,(可惜距離72還差不少,革命尚未成功,國人還需努力)

其實還有兩個常用指法一個叫“替指”本來按人體工學規律應該用小指時改用名指,例如老旦遊六殿“兒本是”前過門6 5656 2依次用二三指替換三四指,起加強力度作用。而京胡獨特的西皮把位是十全十美的替指指法。還有一個叫“代音 ”用裡弦同音程代替外弦,用以改變味道。

研究指法時機械地湊數其實是不必要的,分析總結出如此多的胡琴指法,目的隻有一個,對照自己的手法,看看有多少還沒有掌握,在拉琴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手音兒。有詩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剩下的就是增加練琴的“遍數”了。

分析完了該輪到綜合法了。我試着綜合一下,事先說明:敝人試水不深,“遍數”不夠,又喜歡紙上彈琴,不過是有感而發,歡迎批評指正。

大部分指法可綜合為兩大類,一類為顆粒性指法,另一類為曲線性指法。顆粒性是描繪音樂旋律中音符的獨立感,形象描述可用“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句經典詩句。曲線性是指音符間的平滑過渡,給人婉轉悠揚的樂感。不同樂器具有不同特性。彈撥樂器屬于顆粒性樂器,弦樂屬于曲線性樂器,管樂居中,鋼琴由于有強大共鳴結構和科學的演奏技巧形成兩者兼得的全能化樂器,稱為樂器之王。作為弦樂的京胡本來屬曲線性樂器,由于前輩創造了許多表現顆粒性樂感的指法,極大豐富了京胡的表現力,與鋼琴有一拼。

京胡體現顆粒性的指法有 打、擊、閃、墊、泛、裝飾音。配合專為顆粒性創造的右手弓法“抖弓”“頓弓”和音頭弓法、短弓弓法。體現曲線性指法有滑、抹、墊、揉。加上長弓弓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特殊技術體系,造就京胡獨特音樂效果,真所謂“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至故常”

京劇古稱皮黃戲,融合兩種不同地方劇種,作為伴奏樂器在演奏二黃和西皮時必須使用不同的手法。二黃伴奏就應該強調表現顆粒性,多用顆粒性指法,例如多用打指包括沾、擊等,少用滑抹,該滑的地方多用墊指代替。相對而言西皮要多用曲線性指法,少用打指,否則顯得“不幹淨”初學者的毛病在于西皮二黃一個手法。拉西皮滑不到位,抹不出味,濫用打音造成聲音不幹淨。拉二黃則濫用滑抹,音頭不突出,擊打墊粘裝飾音還沒有形成習慣性動作,聲音發軟。學胡琴如同習字,永字八法雖好掌握,但這八法要用得恰到好處,才能寫出好字來。

初學京胡應該先學左右手技法,再拉段子,如同中國書法教學傳統教學方法,習字與識字并不同步,學生習字先從人口刀手開始。想起我的小學一年級,第一節課學三個字“一開學,開學了”那時候是繁體字。開學兩字就有将近30筆畫,當時也不知是那個腦殘教育家制定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完全抛棄了傳統教育好的東西,讓我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自小讨厭語文,毀掉了一個文學天才。就是現在仍然不尊重古代書法教學方法,腦殘還是腦殘,你看看現在大學生寫的字,還不如古代私塾童子。我也管不了這麽多,還是說京胡,學京胡先學技法,後拉段子,學段子先先學二黃後拉西皮。原理就是首先掌握京胡的顆粒感,顆粒性是京胡這門功課的靈魂。反過來學容易把胡琴拉滑油了。沒有力度沒有精氣神,缺少京胡的獨特味道,更談不上美,即便有闆有眼,充其量是個小官派。外行也能聽出來。

我用胡琴和你說話——網上搜索“胡琴”常蹦出這句話。會說話的胡琴除了大雷拉琴就該屬京胡了。王鶴文說拉胡琴就是唱,我說唱戲就是吹,用氣息吹聲帶,留下唱詞給胡琴。會說話的胡琴是京胡的最高境界。要胡琴唱戲離不開手音兒,好手音兒離不開指法,指法離不開弓法,拉好京胡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百日箫,千日笙,拉不死的是胡琴。拉好琴難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