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5日)是清明節,又稱行清節、祭祖節等。
在這天,人們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又或踏青郊遊。
但除了這兩項主題内容,其實清明節還有不少習俗,莞有料帶你了解一下吧!
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祭祖掃墓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清明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人們一方面感念祖先親人的恩惠,同時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顯示後代的興旺。
踏青
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人們認為通過插柳可以“避免疫病”。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後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後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放風筝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況寫或畫于紮制的風筝上,用線系着風筝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随着風筝一起飛走。後來,風筝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極具水鄉特色。
這些節令美食你吃過嗎?
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那麼清明節吃什麼?各地習俗不同。
青團
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将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内。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特色傳統小吃,屬于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關習俗都大同小異,甜餡或鹹餡、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
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緻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顔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馓子
清明節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習俗,馓子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馓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幹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後入口即化。
桃花粥
唐代民間歲時食品。寒食節前後,以新鮮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猶存。唐馮贽《雲仙雜記》:“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桃花粥具有消腫滿,下惡氣,利宿水,消痰飲積滞等功效。
【整理】馮文美
綜合自網絡
【作者】 馮文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南方号~東莞市~莞有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