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複,擾亂了許多人的生活節奏,讓人心緒波動。此時此刻,不妨來讀讀經典文學中的“淡”。
《說文解字·水部》對“淡”的解釋是:“淡:薄味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薄味也。醲之反也。”然後進一步解釋屬于酉部的“醲”意思是“厚酒”,也就是味道濃厚的酒。在中國傳統文論中,“淡”不僅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境界。明代袁宏道在《行素園存稿引》中如此寫道:“一變而去辭,再變而去理,三變而吾為文之意忽盡,如水之極于淡,而芭蕉之極于空,機境偶觸,文忽生焉。”
而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中的“淡”,也自有其特别的味道。
《三國演義》:青梅煮酒 淡以養生
《三國演義》中最為人稱道的飲食場面,出自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
劉備面見天子後,“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韬晦之計”。有天劉備後園澆菜正歡,突然被曹操派來的一群将士請到曹府後園。曹操問劉備:“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劉備面如土色,但曹操拉他到後園,表揚了他一句“玄德學圃不易!”這才放心。曹操後園雖無菜圃,卻有小亭,其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于是“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值得注意的是,“青梅煮酒”并非把青梅子放在酒裡烹煮,獲得“梅子酒”酸甜的口感。曹操貴為丞相,家中酒食自然充足,為何要用青梅送酒?從文本中可得出兩個解釋。首先,青梅是春夏之交節令性筵席的點綴,正如晏殊詞《訴衷情》中所寫:“青梅煮酒阄時新,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其次,青梅也是煮酒論英雄的緣起。曹操帶劉備到後園時,有此解釋“适見枝頭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張繡時,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計,以鞭虛指曰:‘前面有梅林。’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見此梅,不可不賞。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會。”這段文字正是成語“望梅止渴”的出處。但曹丞相在此向劉皇叔舊事重提,望着青青梅子似乎情景交融,而言下之意也在于示威與示好。
再看“煮酒”。我們已經知道煮酒論英雄是在春夏之交,并非寒冬時節“溫酒斬華雄”的情況。兩人喝的并非用蒸餾工藝釀制的白酒,而是黍或者大米釀成的米酒,度數較低。盛酒的器皿,也是青銅酒樽,便于直接加熱。正如曹植詩《七啟》中描述:“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蟻鼎沸,酷烈馨香”,其中的“浮蟻”就是酒中的米粒等雜質,而非真正的螞蟻。煮酒的功能在于蒸餾發揮酒中的雜質,讓酒味更為醇厚濃郁,也就是成為“醲”,與“淡”相反。
随着酒味漸濃,兩人對話張力也不斷增加。曹操從暴雨将至天空上如龍的雲朵,借題發揮到世間英雄,引劉備讨論天下局勢,點評各路英雄。曹操突發驚人之語:“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聽後“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但他借天雨驚雷“将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韬光養晦,從容淡定,劉備以這種對争名奪利不熱心不折騰的姿态,最終逃離曹操控制,成就三分天下。
《三國演義》中關于“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還是與曹操有關,出自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曹操屯兵于洛陽城外,天子派出使節董昭宣曹操入宮議事。曹操和天使會見的第一印象是“那人眉清目秀,精神充足”,想到當下饑荒狀态下,“官僚軍民,皆有饑色,此人何得獨肥?”于是,在和對方暢談國事政務之前,首先請教養生之道。得到的回答是:“某無他法,隻食淡三十年矣。”“食淡”,說的就是低鹽少油的清淡飲食。
兩漢三國時期,食鹽來源主要是海鹽和井鹽,《史記》中有雲,彭城以東有“海鹽之饒”,說的就是毗鄰東海的徐州地區,也正是黃巾軍起義之地。董昭出身高門,家中不至于缺乏食鹽,低鹽淡食非不得已,而是有意為之。根據曆史記載,董昭生卒年份是156-236年,先後侍奉袁紹、張楊、曹操、曹丕、曹叡。在死亡率高、壽命短暫的三國亂世之中,活到八十高壽的董昭實在可以說是一位養生達人了。
《水浒傳》:淡出鳥來 酸甜濃味
《水浒傳》裡的各路人馬,梁山聚義,大口喝酒大塊吃肉,豪情萬丈,似乎和“淡”無甚關系。書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情節,反而是對“淡”的鄙視,見于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台山”。
曾經是武提轄的魯達在趙員外照顧引薦之下,皈依五台山,被長老賜法名“智深”。作為一名資深吃貨,魯智深聽到什麼都覺得和吃的有關,最有意思的就是在佛場,兩位同門勸說智深學禅無效,口道“善哉”“苦也”,反而讓智深誤以為對方說“鳝哉”,從而想到美味的團魚:“團魚大腹,又肥甜了,好吃,那得‘苦也’。”
四五個月之後,初冬天氣,天色晴明,智深換了衣裳,走出山門,開始懷念酒食。“信步行到半山亭子上,坐在鵝項懶凳上,尋思道:‘幹鳥麼!俺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離口,如今教灑家做了和尚,餓得幹癟了。趙員外這幾日又不使人送些東西來與灑家吃,口中淡出鳥來。這早晚怎地得些酒來吃也好。’”
巧了,此時正有一個漢子挑着一擔酒桶上山,打算把酒賣與寺内幫工吃。智深買酒未遂,一腳踢在賣酒漢裆部,“把那兩桶酒都提在亭子上,地下拾起旋子,開了桶蓋,隻顧舀冷酒吃。無移時,兩大桶酒吃了一桶。”沒有下酒菜,空腹狂飲一桶冷酒的結果,自然酒意上湧,花和尚大鬧五台山,闖出大禍來。
在草莽英雄之外,《水浒傳》對市井生活也有非常生動的描述。在第二十四回“王婆貪賄說風情,郓哥不忿鬧茶肆”中,有一處描寫突出表現飲食濃味:武大郎和潘金蓮的鄰居王婆是開茶坊的,接待了一位三次光臨,無意飲食隻想女色的客人西門慶。
第一次,“隻見那西門慶一轉踅入王婆茶坊裡來,便去裡邊水簾下坐了”,此次西門慶意在打聽上次偶然看見的妖娆婦人,來回問答一輪,打聽清楚之後便離開。不足兩個時辰之後,西門慶第二次來店裡,坐的位置卻不是水簾下,而是面朝武大門前。王婆這次等了一會才出來招待,兩人對話圍繞“梅/媒”,同音雙關,但還未切入勾引金蓮的正題:半歇,王婆出來道:“大官人,吃個梅湯?”西門慶道:“最好多加些酸。”直到天色已晚點燈時分,西門慶第三次造訪,王婆道:“大官人,吃個和合湯如何?”西門慶道:“最好。幹娘放甜些。”
這裡的梅湯與和合湯,都是明朝茶坊真實的湯水。梅湯酸而解渴,和合湯是一種甜湯,名字寓意和諧吉祥,也象征陰陽和合。西門慶早午晚三次前來茶坊,還特意說梅湯要加多些酸,和合湯要放甜些,這說明他的确喜歡“重口味”。
《西遊記》:囫囵仙果 齋飯鹹淡
在西遊記裡,最為貪吃好色的人物,自然是豬八戒。而形容饕餮食客不懂細品滋味、暴殄天物的歇後語“豬八戒吃人參果”,正出自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西牛賀洲五莊觀特産“草還丹”,又名“人參果”,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道童領主人命打下果子,獻給唐僧享用,但唐僧看到果子具人形,堅拒不吃。道童們為了不浪費,躲在房間自己吃了,卻被孫行者看到。老孫向土地打聽明白,偷打下三個果子,和兩位師弟排排坐,分果果。八戒“毂辘的囫囵舌咽下肚”,才來問兩位師兄吃的是什麼。
其實這果子主要是延年益壽功能為主,味道如何自然無從深究。但饞嘴的八戒不知就裡,吃了功效,還要味道,唧唧歪歪抱怨“人參果吃得不快活,再得一個兒吃吃才好。”被道童聽到,發覺人參果被偷,起了争執,悟空一怒之下把果樹推倒,一拍兩散。兩位道童決定先将師徒四人留下過夜,鎖門閉戶,等觀主次日回來再做處理。這一頓閉門晚飯吃得窩囊,但小菜倒是有七八碟,還有一壺好茶,具體菜品包括“醬瓜、醬茄、糟蘿蔔、醋豆角、腌窩蕖、綽芥菜”,都是些醬齋菜、腌制品,味道自然不會太好。
《西遊記》裡面最為美味精緻的齋飯,其實出現在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陽,元神護道”裡。唐僧被無底洞白毛老鼠精擒獲,妖精吩咐手下:“小的們,快排素筵席來,我與唐僧哥哥吃了成親。”化身蠅子的孫悟空找到愁眉苦臉的師父,提議把自己“變作個蟭蟟蟲兒,飛在酒泡之下。他把我一口吞下肚去,我就撚破他的心肝,扯斷他的腸肚,弄死那妖精,你才得脫身出去。”
這位白毛老鼠精“千般嬌态,萬種風情”,連孫悟空都覺得師傅有可能一時動心。何況她還深明“打動男人的胃”之道,精心置辦酒宴,還和唐僧解釋良苦用心:“我知你不吃葷,因洞中水不潔淨,特命山頭上取陰陽交媾的淨水,做些素果素菜筵席,和你耍子。”隻見得:
盈門下,繡纏彩結;滿庭中,香噴金猊。擺列著黑油壘钿桌,烏漆篾絲盤。壘钿桌上,有異樣珍馐;篾絲盤中,盛稀奇素物。林檎、橄榄、蓮肉、葡萄、榧、柰、榛、松、荔枝、龍眼、山栗、風菱、棗兒、柿子、胡桃、銀杏、金橘、香橙,果子随山有;蔬菜更時新:豆腐、面斤、木耳、鮮筍、蘑菇、香蕈、山藥、黃精。石花菜、黃花菜,青油煎炒;扁豆角、江豆角,熟醬調成。王瓜、瓠子,白果、蔓菁。旋皮茄子鹌鹑做,剔種冬瓜方旦名。爛煨芋頭糖拌著,白煮蘿蔔醋澆烹。椒姜辛辣般般美,鹹淡調和色色平。
從這一段文字,可見妖精洞府裡面裝飾家具、杯盤器皿精美雅緻,食材新奇多樣,幹果鮮果堅果蔬菜豆品菇類,烹制方式包括煎炒、醬煮、煨炖,調料雖然避用蔥蒜五葷,但酸甜苦辣俱全,鹹淡調和之妙,配合各種顔色質地,簡直是妖界人間絕倫盛筵。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滿斟美酒,遞與唐僧,口裡叫道:‘長老哥哥,妙人,請一杯交歡酒兒。’”此情此景,縱然是聖僧唐三藏,也不由得“羞答答地接了酒”。其實,唐僧“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在耳根之後孫悟空的指導之下,也就吃了這一鐘酒,“急将酒滿斟一鐘,回與妖怪”。這個舉動,雖然是早有策劃,但實際上唐僧還是和妖精同飲一杯。可以說,這也許是《西遊記》裡面唐三藏和女色最近的一次體驗了吧。
《紅樓夢》:品茶說水 情歸于淡
在《紅樓夢》中,對水之滋味的品嘗能力,充分體現了社會階層的不同,最為生動的例子,莫過于三進大觀園,被賈府女眷逗趣取樂的村姑劉姥姥。在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栊翠庵,劉姥姥醉卧怡紅院”中,妙玉招待衆人,用舊年蠲的雨水烹制了一鐘味道淡雅的老君眉,恭請賈母飲用。賈母吃了半盞,便将殘茶遞給劉姥姥讓她嘗嘗。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自然又引起衆人捧腹。
賈母說自己不吃産自安徽省六安縣、香氣高長的不發酵綠茶名品“六安茶”,是表明自己品位高雅。而劉姥姥這樣的粗人,自然無法嘗出淡茶之味。賈母雖出身貴胄,但還不至于輕賤下人,給劉姥姥喝自己殘茶,反而顯示出她的排場氣度。反而妙玉自命高潔,嫌棄劉姥姥用過的成窯茶杯髒,留在外頭不要,還對提議将杯子給劉姥姥的寶玉如此說道:“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使過,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
耐人尋味的是,如此講究個人器皿的妙玉,給寶钗黛玉精心挑選了珍奇杯具,卻“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隻綠玉鬥來斟與寶玉”。寶玉何等玲珑剔透人物,居然不解風情,不肯用金玉珠寶“俗器”,非要妙玉給他用别的古玩奇珍飲茶。這一杯茶,味道“輕浮無比”,隻因水源特别,是五年前妙玉在玄墓蟠香寺居住時,“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天夏天才開了”。黛玉以為此水是“隔年蠲的雨水”,被妙玉劈頭劈腦說了一通:“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而心氣才情俱高的黛玉,居然也不反擊,吃完茶便約着寶钗早早告退。
在《紅樓夢》中關于“淡”的描述,其實還有一處值得揣摩,出于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
端午節王夫人治備家宴,邀請薛家母女出席,席間“寶玉見寶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說話”,黛玉則“見寶玉懶懶的”,自己“形容也就懶懶的”。一向善于搞活氣氛的王熙鳳得知王夫人為了昨日寶玉調笑丫鬟金钏之事不自在,“也就随着王夫人的氣色行事,更覺淡淡的。”這幾位重要人物既然興緻缺如,其他女眷也覺得“無意思了”,大好筵席,就在這種尴尬氣氛中“無興散了”。
下文中緊跟着便是寶黛各自對待聚散的态度:黛玉想到聚時歡喜散則冷清,花開可愛謝時惆怅,于是“天性喜散不喜聚”;而寶玉“情性隻願常聚”,隻願花常開,人常聚,所以将氣撒在晴雯身上,随後便生出撕扇子的一出戲來。
可歎寶玉摯愛兩位紅顔才女均薄命,寶黛之間,冤家路窄,情到濃時,未必長久,賈母冷眼旁觀,早有分曉。晴雯性子剛烈,不幸惡疾而終,臨死前和前來探望的寶玉說:“早知擔個虛名,也就打個正經主意了。”寶玉縱然憐香惜玉,終享齊人之福,雖則冷香花暖,可惜緣寡情淡,最終還是消失在白茫茫一片曠野之間。溫柔富貴,千紅一窟,情天孽海,萬豔同悲。大觀夢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終也不過歸于平淡。(黃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