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學而的成語以及出處

學而的成語以及出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13:52:24

學而的成語以及出處(韓愈進學解中的成語)1

  • 韓愈的《進學解》寫于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距今已經有一千二百多年了,為什麼這些詞語,仍然為人們所廣泛運用,并且又經久不衰,從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呢?這是因為:
  • 第一是這些詞語本身形象生動。
  • “焚膏繼晷”,雖然與“夜以繼日”意思相差無幾,但是前者卻比後者,要生動得多。透過“焚膏繼晷”四個字,似乎使人看到一個奮發努力、挑燈夜讀、孜孜不倦的古代知識分子的鮮明形象。
  • 再如,由“跋前踬後”這個成語,人們很容易想見那種瞻前顧後、進退兩難的情景。倘若換上其他的詞語,便遠不及它來得具體生動。
  • 又如,“含英咀華”,韓愈用“英”和“華”,來比喻古代典籍中的精神,非常新奇;同時又分别貫以“含”和“咀”兩個動詞,其咀嚼品味、揣摩思索之神态,躍然紙上。
  • 第二是這些詞語内涵豐富。
  • 其中有很多詞語都可以使人産生許多方面的聯想,極富于概括性,又有很強的适應性。如,“佶屈聱牙”,在《進學解》中本來是說《尚書》中的《周書》裡的《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和《商書》中的《盤庚》,文字艱澀,拗口難讀。可是後人便用這一成語泛指所有寫得不通順、文辭曲折的作品。
  • 再如,“闳中肆外”,在《進學解》中是用來概括韓愈文章風格的,但是後來便指所有具備内容博大豐富,形式奔放多樣的文章。
  • 就每個詞語本身講,也都是言約意豐,以少勝多的。雖然隻是四個字,但是要想把它解釋透徹了,還真得要費一些筆墨的。
  • 第三是這些詞語哲理性強。
  • “業精于勤”和“行成于思”兩個成語尤其明顯地體現出了這一特點,于是後來這兩個成語,竟成了有志之士的座右銘,激勵和鼓舞着人們勤奮學習,不斷探求,認真思索。
  • “牛溲馬勃”和“敗鼓之皮”兩個成語,同樣含有一定的辯證法。牛溲,牛尿,一說是車前草;馬勃,藥名,屬于菌類,又稱“脫皮馬勃”;敗鼓,壞了的鼓。這兩個成語的大意是說,事物雖然很微賤,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是如果能夠兼收并蓄,卻又可以為我所用,不容忽視。
  • 第四是這些詞語雅俗共賞。
  • “動辄得咎”、“細大不捐”、“同工異曲”等等,都顯得非常通俗淺切,明白如話,一看即懂,便于為廣大人民群衆所接受。但是,通俗并不等于庸俗,通俗之中自有其高雅的一面。如“同工異曲”,言簡而意赅,詞近而旨遠,耐人咀嚼和回味。
  • 第五是這些詞語在結構上自具特點。
  • 上面所列的被直接用作成語的詞語,本身都是整齊的四字結構,這樣就更适合于人們的用詞習慣。中國文學史上,自從《詩經》開始,不論詩,還是文,四言句式就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到了南朝的骈文,乃至專門追求“四六”句式。七言詩中,絕大部分,都是上四下三的句式。如果我們說“回狂瀾于既倒”,就不如說“力挽狂瀾”來得簡潔有力。說“記事者必提起要,纂言者必鈎其玄”,就遠不及說“提要鈎玄”更富于概括性。于是,人們便把這種雜言句式,化為四字成語,既得原句之精華,又顯得結構整齊而嚴謹。
  • 這些詞語有的還注意了聲調的平仄變化,如,“焚膏繼晷”、“闳中肆外”、“同工異曲”等,就屬于平平仄仄。而“提要鈎玄”、“力挽狂瀾”、“敗鼓之皮”等,則又是仄仄平平。
  • 有的詞語對仗工緻,如,“跋前踬後”,動詞對動詞,方位詞對方位詞。“闳中肆外”,形容詞“闳”、“肆”相對,方位詞“中”、“外”相對。“同工異曲”,則是除形容詞“同”、“異”相對外,“工”和“曲”兩個名詞對得也很巧妙。
  • 由此可見,這些詞語不僅聲調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易于記誦,而且排列整齊有序,又善于變化,音樂美和形式美,兼而有之。
  • 因此,我們在給學生講解《進學解》這篇文章時,切莫忽略了語言大師韓愈為我們所創造的這些成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