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份出世的人?農曆五月,古稱中夏、午月、雨月、惡月,正值萬物生長繁茂、桃紅柳綠、各類應季果蔬琳琅滿目、喜迎麥收之季但由于時近盛夏,濕熱郁蒸,蚊蠅滋生,百蟲活躍,多種常見疾病趁機流行,故在2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就特别重視此段時節的疾病防疫和健康養生,創立了辟邪免災、煙熏消毒、“蓄蘭沐浴”等防病養生方法,并特别把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視為全民健康日,時行在門牆上挂菖蒲、艾葉、青蒿,食用大蒜,或用雄黃辟邪殺菌,甚至飲用極少量雄黃酒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把端午節同紀念屈原聯系起來,并逐漸将此節變為紀念屈原的專門節日,增加了“劃龍舟”,吃粽子、包子或向江河中抛撒粽子、包子等習俗時至現代,因人們認識到雄黃有毒,飲用雄黃酒可緻中毒,故此習俗已基本免除,但懸挂菖蒲、艾葉及青蒿,食用大蒜的習俗依然時行,且許多人将其視為“四寶”在時節将近之際,卑人特再予簡介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農曆七月份出世的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農曆五月,古稱中夏、午月、雨月、惡月,正值萬物生長繁茂、桃紅柳綠、各類應季果蔬琳琅滿目、喜迎麥收之季。但由于時近盛夏,濕熱郁蒸,蚊蠅滋生,百蟲活躍,多種常見疾病趁機流行,故在2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就特别重視此段時節的疾病防疫和健康養生,創立了辟邪免災、煙熏消毒、“蓄蘭沐浴”等防病養生方法,并特别把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視為全民健康日,時行在門牆上挂菖蒲、艾葉、青蒿,食用大蒜,或用雄黃辟邪殺菌,甚至飲用極少量雄黃酒。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把端午節同紀念屈原聯系起來,并逐漸将此節變為紀念屈原的專門節日,增加了“劃龍舟”,吃粽子、包子或向江河中抛撒粽子、包子等習俗。時至現代,因人們認識到雄黃有毒,飲用雄黃酒可緻中毒,故此習俗已基本免除,但懸挂菖蒲、艾葉及青蒿,食用大蒜的習俗依然時行,且許多人将其視為“四寶”。在時節将近之際,卑人特再予簡介。
一、菖蒲
菖蒲,入藥曆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醫藥著作中即有記載,在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文獻《荊楚歲時記》中即載有端午時節民間“以艾為虎,菖蒲為劍”,懸于門戶驅邪避晦的習俗,其後尚有把艾草、菖蒲和大蒜并稱為“三友”者,即以菖蒲作劍,艾草作鞭,大蒜作錘,避退毒蟲,抑殺病害,斬妖除魔,驅毒避邪。發現青蒿治瘧後,又添之為“四寶”。
菖蒲,被稱為“天下第一雅草”,一度成為文人雅士有興栽種把玩之品,蘇東坡等著名文學家和詩詞學家,多有詠贊,如蘇東坡詩贊:“碧玉碗盛紅瑪瑙,青盆水養石菖蒲”,“斓斑碎石養菖蒲,一勺清泉半石盂”。并稱菖蒲能“忍苦寒,安淡泊。”但菖蒲有石菖蒲、水菖蒲之分,還有菖蒲的變種錢菖蒲。石菖蒲多野生于山澗溪流和水石隙縫處,植株稍矮小;水菖蒲多生于池塘水草邊或溪溝邊,植株稍高大,劍葉更長,根莖略粗壯,色微紅。民間在端午期間懸挂于門前的多為水菖蒲。
菖蒲,味辛、苦而氣香、性溫,屬芳香開竅藥,功能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濕開胃,多用痰蒙清竅、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鳴耳聾及濕濁蘊阻脾胃等病症。主含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靜、抗驚厥、抗抑郁、改善學習記憶和抗腦損傷等藥理作用。為中醫臨床較常用的藥物。用量3~10克,多配入複方中用。陰虛陽亢、出汗較多、遺精滑精者應忌用或慎用。
二、艾葉
艾葉,亦名艾、艾蒿、艾草、醫草、灸草、冰台,其引作民間的“避邪寶器”和藥用的曆史極為悠久,《詩經》即有采艾的記載,用艾煎湯熏洗、沐浴,用艾煙熏進行空氣消毒,用艾作為灸條進行艾灸,或用鮮嫩的艾葉作成艾糍粑粑,幾乎婦孺皆知,端午或整個五月将艾懸挂于門庭已成艾的“專利”,3000多年前即有艾葉煙熏的記載,《孟子》中尚有“七年之病,求3年之艾”之說。艾灸,則有中國最古老而神秘的醫術之稱,并稱可以治百病。豐富的艾和艾灸文化幾乎幾千年不朽,而且越來越具有揚越之勢。
艾葉,其功獨特,既可溫經止血、安胎,又可逐寒濕、理氣血,常用于虛寒性的出血證,如吐血、便血、崩漏下血、月經不調、痛經、寒濕帶下、胎動不安、心腹冷痛、虛寒性瀉痢、皮膚瘡瘍、疥癬等多種病證。古人尚認為艾葉制成灸條後能“灸治百病”,取其能溫通經絡、溫補元氣、調和氣血、潤澤血色、煥發健康神彩。艾條點燃後,氣味獨特,“可淪肌浃髓,溫暖如陽,彌久不消”,讓人回味無窮。
艾葉主含揮發油和黃酮成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凝止血、抗哮喘、抗過敏、鎮咳、祛痰、抗炎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等藥理作用。但艾葉性溫、香燥,内服用量不可過大,且不宜長期使用。陰虛血熱或邪實發熱疾病應忌用。
三、青蒿
青蒿,亦名蒿、草蒿、方潰、香蒿,極為清香雅緻,其性偏涼,功能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多用于溫熱之邪,損傷人體陰液、夜熱早涼;外感暑熱,發熱煩渴;瘧疾寒熱;濕熱黃疸,以治療虛熱證、中暑和瘧疾見長。主含青蒿素、青蒿酸、青蒿醇及黃酮類、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顯著的抗瘧作用,在我國晉代著名醫家葛洪的著作中,即有了治療瘧疾的記載,當代屠呦呦等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使世界上無數瘧疾患者免除了病痛,并成為人們關注和述說的焦點。
青蒿用于驅除山岚瘴氣,古已有之,将其與艾葉、菖蒲同挂門庭亦早已有之,隻是沒有菖、艾二者用之廣泛,但近幾十年來,用于端午節懸挂逐年有所增多。
四、大蒜
大蒜,亦名葫、葫蒜、蒜,既為多種菜肴的極常用調料,也為許多人喜食的食材,更為多種疾病預防和治療的良藥和五月端午餐桌上必備的一寶。其入藥入膳和作為調料的曆史極為悠久。相傳三國時蜀國軍師孔明率兵征服南蠻,擒拿孟獲,不料孟獲暗施毒計,把孔明的軍隊誘至秃龍洞,見毒蛇出沒,瘴氣彌漫,蜀兵皆染瘟疫,尚有啞泉、滅泉、黑泉和柔泉的毒水,人飲之皆死,孔明一時無計,求取于一位隐士,隐士告以每人口含一葉“韭葉芸香”,即可避難,孔明依計而行,果真全軍平安,後有人告知“韭葉芸香”就是大蒜。
大蒜入藥,始載于兩晉南北朝時陶宏景所著的《神農本草經集注》一書。系百合科植物,藥用其鱗莖。其味辛辣,其性溫且較燥烈。功能溫暖脾胃而行滞、解毒消腫、殺蟲、止痢,可用于飲食積滞、脘腹冷痛、癰腫瘡瘍、疥癬、肺痨頓咳、痢疾、洩瀉,以及蟲堯蟲病、鈎蟲病、蛇蟲咬傷。“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伏邪惡”。主含大蒜油、大蒜辣素、大蒜素等成分,具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對多種球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被譽為“天然的廣譜抗生素”,可預防流感,治療感染性疾病,以及驅除人體寄生蟲,并具有降血脂、防止血栓形成、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促胰島素分泌而降糖、保肝、延緩衰老、降低癌症發生率等作用。但由于其性溫熱燥烈,有口瘡、痔瘡、熱結便秘者不宜食用;發熱性疾病、氣血虛弱者、目赤腫痛者、牙龈發炎、咽喉炎患者均應忌食或慎食;胃炎胃痛者不宜食,小兒和孕婦不宜食。喜食和能食者亦應适當控制食入量。
上述四藥雖稱之為寶,無論防災愈病均較靈驗,但畢竟各有其性,務須使之用之得當,方能取得更大效驗。
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劉紹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