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我們接着來說說少數民族的“青年節”。
在鶴峰、思施、建始、宜思等地的土家族,分别在農曆五月初三、七月十二或八月十五過一年一度的“女兒會”。這一天前來趕墟場的姑娘們會穿上傳統的民族服飾,把自己打扮得特别漂亮,有的購置日用品,有的出售土特産……而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機會結識初戀或約會情人。有的人家還在這時相親定情,形成了一個熱鬧、喜慶、充滿情意的節日。
- 雲南省普米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要過一個“娃娃節”。相傳,那時的普米山村氣候寒冷,雨水頻繁,很多人都患有風濕病。有一天有一個叫阿根的娃娃和兄弟姐妹正在老君山上砍柴,突然出現一猛虎攔住歸路。然而阿根表現得尤為鎮定,以拳擊虎,将虎擊倒在地。接着,阿根與弟妹們蜂擁而上,拳打腳踢,使虎斃命。
- 他們高興地擡虎回村,将虎肉虎骨分給村内各家,大家吃虎肉,喝虎骨湯後,風濕全部痊愈。村民們為了紀念阿根兄妹,把他們打虎的日子二月初八定為“日往笏”。屆時,村裡的男女小孩都身背小巧玲總背簍,内裝煮熟的豬蹄、雞蛋、糯米飯來到山上,唱歌、遊戲、野餐,度過一個愉快的日子,盡興而歸。
- 如地處湘、桂、黔三省交界處的大霧梁(又作大戊梁),據說其起源是有一個侗家青年門龍,出身貧寒,但與财主女兒肖女相愛,二人常到大霧梁對歌。财主發現後想把二人拆散。在此情況下,這對情侶被迫私奔,但在途中不幸遭山洪遇難,化成為兩塊依偎在一起的岩峰。而他們遇難之時正好為戊寅日,因此侗族青年每年的此日都去大戊梁對唱,歌頌堅貞的愛情。
琵琶曲演奏門肖女的故事
後來則演變為附近侗、苗、瑤、壯、彜各族未婚青年男女都來參加,歌聲到處回蕩。在上山時,人們還要采摘野花,投入河中,以示對門龍、肖女的悼念。有的青年小夥還将采摘的鮮花乘機插在自己中意的姑娘的發髻上,如果姑娘假裝不知,便說明對該男青年也有好感,建立了進一步談情的基礎。這種舉動,俗稱“号花”。
- 而黔東、湘西交界地區的侗族,也有一個纏綿悲慘的傳說。古代這裡的未婚青年在歡歌中互相産生感情後,姑娘就會将一塊絲巾或手帕贈與意中人,并定下一次約會的時間、地點,由此遂漸議及婚事,結成天婦。哪萬和哪豔,以歌傳情,相互愛戀,後來哪豔将絲帕贈給哪萬,訂了終身。
“趕坳”申請非遺
- 但是有一個因向哪豔求婚未成的夥找到哪萬騙取絲帕,并将哪萬推下懸崖,後來還欺騙大家說他已經得到哪豔的絲帕。而哪豔得到這個消息後悲痛萬分,便也在哪萬受害的地方跳崖自盡,為哪萬殉情。此後每年的這一天,青年男女盛裝聚集,歡度“趕坳”節日,又稱“玩山”,對歌求偶,以歌情,在歡樂的歌聲中度過節日。
居住在雲南省新平、峨山、雙相一帶的彜族,一年要過兩次“趕花街”的節日。第一次在農曆六月二十三、十四日;第二次在七月十四、十五日。相聚地點在三縣交界的大西山上。姑娘小夥在這高寒山上,不僅唱歌跳舞還有交流物資、祈求正稼豐收,時間可以通宵達旦。
而廣東連南的八排瑤族,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要過“放牛出欄節”,千萬不要以為是放牛節。這一天凡是青年男女,不論有無對象,都可以在村外唱歌求愛,不受拘束。到了夜間,則在柴房附近度過他們的甜蜜時光,不過不知道和“牛王節”有沒有關聯。
未完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